曲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
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
“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
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
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
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
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
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
“狂”,彰显豪气,狂放。
”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
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
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
辽国与西夏。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
立业)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⑴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
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
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
精神,少年狂气。
⑵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
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
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②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
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
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1)“小桃无主自开花”: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
绽开了艳丽的红花。
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
桃花
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
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
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
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
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⑵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
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
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
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
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
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
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
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
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
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
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
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
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
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
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
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至少两点)
跳水
艾青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答案】《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
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如: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如“在跳板和水面之间/描绘出一条从容的曲线”,形象地描绘了跳水健儿跳水动作的流畅优美。
从主题方面赏
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
之情。
故答案为:《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
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角度有: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
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
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
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6.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答案】“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
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
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
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长”指振作、增加、增长。
“长精神”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表达了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表明不消极气馁,要抖
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决心。
故答案为:“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
字运用了?修辞(描写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1)C
(2)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
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
【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
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逢”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⑵《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
频来夜游。
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
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
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
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
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
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分析两首诗都写出
了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
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内容,
分析诗人的所见所闻,分析描绘景物的共同点。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
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
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悠”“
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
韵,韵脚是“楼”“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
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
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
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
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
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
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9.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
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D.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1)沉舟;病树
(2)A
【解析】【分析】(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
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
二十三年: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
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
三年。
“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
的意志。
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⑴沉舟;病树;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
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0.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
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
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
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
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如用饥刻
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
现。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
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
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
格。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
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
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
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岳飞等。
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外,还要结合诗歌内
容具体分析。
1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
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
豪情。
【答案】(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
在本诗中。
山是泰山。
“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
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
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
判断正误。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
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
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
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
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
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
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