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学案10: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使用说明』
1.预习提示,认真研读教材第六课的第二框,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

2.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提升理解能力,为课上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3.在预习过程中熟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区域文化的成因;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意义等重点知识。

一、教材助读(在预习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p66—p70,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问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阅读课本材料,思考探究问题,准备上课展示。

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都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本从两方面入手。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树一帜。

(1)地位:
(2)特点:
(3)作用:
3、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地位:
(2)特点:
(3)意义: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了解)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原因是什么?
3、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意义?
4、中华文化的作用:
『课堂探究』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通过学生朗诵,幻灯片展示中国瓷器、茶叶、大禹等,导入新课。

大家通过课前预习,从三个标题入手,抓住课本结构。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情景探究』
1、幻灯片展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四大名著为例,思考并回答: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部作品?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2、简要介绍地动仪和都江堰。

思考并谈一下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感受?
『易错点探究』
1、中华文化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2、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情景探究』用音频导入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域文化。

俗说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文化,如陕北地区的秦腔,上海地区的沪剧,东北地区二人转,浙江的越剧,山西内蒙地区的晋剧。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思考:为什么不同剧种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学活用:探究课本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并结合本地文化谈谈自己的特色。

『易错点探究』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发展的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情景探究』幻灯片展示,谈谈图片展示的中华文化的特点。

重点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探究』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1)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半程小结:回头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表现。

知识回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那么能不能解释博大精深呢?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谈你对包容性的理解,并举例。

『误区警示』:①这里的民族,既包括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也包括中国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②包容不等于包含、融合、同化、趋同
『名言警句』:体现文化包容性的名言警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种观点就表现了这种包容性。

(2)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

三、中华文化的作用
幻灯片展示近年来优秀影视剧作品,从中你能不能受到震撼,有所感悟?这说明中华文化的哪一点?
四、回归教材自己动手列出本框知识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