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题】《说苑 贵德》《齐桓晋文之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

”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

”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

”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不道”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3分)
参考答案:
10.CFG 11.B 12.C
13.(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

(2)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14.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

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文本解读:
民生保障对社会稳定和道德教化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民生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这两篇文章分别选自《说苑·贵德》和《孟子·梁惠王上》,它们共同探讨了古代圣贤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

第一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展示了圣人对百姓的关爱和仁政的实施,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第二篇则从经济基础出发,论述了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仁政和民生保障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名师讲题: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

“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应在CF处断开;
“将”“养”意思相近,“育”“长”意思相近,且“将之养之”“育之长之”结构一致,因此应断成“将之养之”“育之长之”,G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B.错误。

“而”,连词,表并列或递进。

/连词,表转折。

句意: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

/(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错,曲解原意,原文是孔子认为打渔人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爱”,爱护;“逮”,及;“本”,根本。

(2)“鄙”,把……作为边邑:“亡”,使……灭亡;“陪”,增加。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知,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
②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明的帝王对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使他成长,总怕他不能长大。

齐桓公在北伐山戎氏时,他取道通过燕国,燕国的国君把他送出了燕境,齐桓公询问管仲:“诸侯国之间送别,原来就一定要送出国境吗?”管仲说:“如果不是天子,则不必出境。

”齐桓公说:“如此,那么燕国国君因为害怕我而违背礼节了,我不能使燕君违背礼节,于是将燕君出境到齐国境内相送的地方割让给燕君。

”其他诸侯国听闻后,都来朝拜齐国。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齐景公为他们感到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们。

”晏子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人而哀怜不才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齐景公面带喜色地笑了。

晏子说:“圣明的帝王见到贤人就喜欢他们,见到不才的人就哀怜他们;现在我请求找来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丧妻丧夫之人,评定等级后供给他们物品。

”齐景公说:“可以。

”于是,年老病弱的人都由国家供养,鳏夫寡妇都有了安身之处。

孔子到楚国去,有一位渔夫非常恳切地要把两条鱼献给孔子,孔子不肯接受。

献鱼的人说:“天气热,到远处市场上去卖,卖不出去,就想把它扔掉,与其这样还不如送给您。

”孔子拜了两拜以后就接受了,要弟子立刻打扫庭除,把这些鱼献祭给神,弟子不理解,便问孔子道:“渔夫将要丢弃的鱼,而您却要用来祭祀,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致力于施舍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

现在我接受了圣人的赏赐,怎能不祭祀呢?”
材料二: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会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绸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