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华少年(教案新部编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8*中华少年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
3.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了解祖国的昨天、今天,畅想祖国的明天,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的爱国热情。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独特感受。
收集相关的资料。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深深感受到文章作者和文中所描写的人物那强烈的爱国之情。
是啊,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怎能不由衷地为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诗歌《中华少年》。
二、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
课文。
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三、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段落。
教师指名朗读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2学习第1节: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思考:
(1)说说这四个少年各自来自哪里,又分别把自己比作什么?
(2)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甲:来自高原雪山,比作雪莲;乙:来自边防海岛,比作乳燕;丙:来自北国草原,比作雏鹰;丁:来自中原黄河边,比作山丹丹。
(2)比喻的修辞手法,更能体现中华少年的纯洁、朝气和英姿。
3学习第2~7节,分别给每一节加上标题。
第2节:共同的家园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节诗句。
边读边思考: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祖国的锦绣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
第3、4节: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1)在这两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明确:教师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2)“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分别出自哪首诗呢?
明确:“枫桥的钟声”出自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漠的孤烟”出自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关于女娲、大禹的故事你们知道哪些呢?从中学到了什么?
明确: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
从他们的故事中懂得了要为人类无私奉献。
(4)“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诗句的意思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这句诗充满感激、自豪之情,既是对本节的小结,也是对前面的一个概括。
第5节: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教师出示并提问:
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这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
教师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什么?
明确:“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召开。
从此,中国共产党唤醒了民众,领导人民展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6、7节:少年的誓言
(1)从中华少年响亮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什么?
明确:感受到中华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心。
(2)第7节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中华少年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一节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写法,展示了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他们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后面的四个“要”和前面的四个“不”形成鲜明对照,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4学习第8节: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1)“五十六朵鲜花”代表什么?
明确:五十六个民族。
(2)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
四、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学习委员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角色表演朗读。
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五、疑难解析
1“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说明了什么?
长城最早是用来防御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调民夫,大规模修筑长城,以防御匈奴的侵略。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许多外国列强利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贫穷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团结一心,振兴中华,增强综合国力,军民携手建立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这首诗通过哪些真实感人的形象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形象?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用“冬子、雷锋的脚印”展现出中华少年的英姿。
用“巍峨峻拔的高原”“碧波环抱的宝岛”“苍苍茫茫的草原”“七沟八梁的黄土坡”“九曲黄河”“莽莽昆仑”“北国的雪花”“南疆的红棉”展现出祖国山川的壮丽。
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中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女娲、大禹的故事”、“五月端阳”的龙舟、“八月中秋”的圆月、“敖包会上,射箭摔跤”、“手捧哈达,欢歌劲舞”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美丽。
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展现出民族历史的苦难。
用“旗舰去长风破浪”“火箭去推动飞船”展现出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
六、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学生声情并茂地范读,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
在朗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象、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