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超以象外,得其还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超以象外,得其还中”?
“超以象外,得其还中”是古代文论家司空图所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理论,它表达了一种超越表面形象,深入内在意境的审美体验。
司空图(837年—908年),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
他是晚唐诗人和诗论家,与杜牧、韦庄等诗人有交往。
司空图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绝句上,数量多且质量高。
他的诗论主张“吟咏情性”,强调诗歌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并重视诗歌的形象思维和韵味。
他认为诗歌应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象美,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韵味美。
这些主张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超以象外”指的是在创作或欣赏诗歌时,要超越物象的束缚,不拘泥于表面的形象,而是要从形象的描绘中看到更深层次的意蕴。
这要求创作者要有高超的艺术构思和想象力,能够创造出富有内涵和意蕴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求欣赏者要有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入的思考,能够领悟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得其还中”则是指在超越物象的基础上,要能够把握到诗歌的内在本质和核心意义。
这个“还中”不是指回到物象本身,而是指深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哲理等内在本质中去,把握到诗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超以象外,得其还中”是一种追求内在意境和
深层意义的审美体验,它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歌时,不仅要看到表面的形象,更要深入到内在的本质中去,领略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和美感。
这种审美体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