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常规督导工作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常规督导工作方案(试行)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使各地督导的规范化、科学化,特制定本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全面了解我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定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疫情报告质量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二)统一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督导的标准和要求,逐步形成常态化的规范管理机制。

二、适应范围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

三、内容
(一)卫生行政部门
1.本辖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

责任报告单位能否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传染病报告。

2.为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情况(以本级用于传染病常规监测与网络直报、疫情报告相关技术培训、督导检查及直报设备更新维护等专项经费的拨付手续或正式文件为准)。

3.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测与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督导情况,有无总结和通报(以发文、原始记录及结果通报为准)。

4.加强医疗机构诊疗登记和电子病案的规范化管理,应当统一设置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放射科、检验科登记项目并要求规范填
写情况(以制定下发的正式文件为准)。

5.指导医疗机构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应涵盖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包括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模块(以制定下发的正式文件为准)。

6.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传染病疫情定期发布情况。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监测管理工作情况。

1.1 实时监视辖区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完成报告卡的审核、查重等各项工作;建立甲类及采取甲类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疫情(以下简称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与流行、不明原因肺炎及本地罕见传染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流程,包括信息确认、处理应对等情况(以书面监控记录及相关核实处理报告为准)。

1.2 定期开展辖区信息网络报告正常运行情况、报告和审核的及时性和重复报告等质量的监控和综合评价,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情况(以文字资料为准)。

1.3 传染病监测资料分析利用情况。

包括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定期分析;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分析;分析报告的反馈情况(以文件、书面材料和网络直报系统反馈等为准)。

2.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指导和质量督导评估。

每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督导和评估,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并指导其整改的情况(以原始记录和总结等文件为准)。

3.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网络直报相关技术培训情况。

每年对
本级和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辖区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方案、监测资料分析、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技术培训(以培训记录等相关资料为准)。

4.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工作人员以及设备配备情况。

5.传染病网络直报用户对直报系统性能的评价情况。

6.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三)医疗机构
1.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1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使用(含电子病历)
与诊疗传染病相关的感染科、急诊科、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或电子病历系统的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

门诊日志登记至少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 项基本内容;出入院登记传染病病例信息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10 项基本内容。

1.2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传染病登记及反馈情况(含电子病历)。

查阅检验部门和影像部门的登记簿或电子登记系统的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是否有异常结果的反馈机制以及是否及时反馈的情况。

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当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放射科登记项目应当包括开单科室或医生、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2.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置情况。

查阅相关机制流程及分析、反馈记录。

包括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分析本院传染病疫情,并在全院及时通报结果;制定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预案。

3.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制度
院内是否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工作自查与评估,并对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整改,以自查过程记录和总结文档为准。

4.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与评估
4.1 检查方法
4.1.1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包括规模相当于二级及以上的民营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下同)从内科、儿科、感染科等科室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30 例(门诊病例20 例,住院病例10 例),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规模相当于一级的民营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下同)抽取8 例;病例不足时,全部抽取;没有查到法定传染病病例,请注明门诊量,并注意查明相关原因。

纸制诊疗登记:现场查阅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薄,抄录初步诊断病名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填报附件4。

电子病历:请被查医疗机构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导出就诊病人的电子病历信息,查阅初步诊断病名为法定传染病的信息,填报附件4。

4.1.2 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相同病种不
能超过50%。

应当注意抽查呼吸道、肠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对于乙肝、肺结核、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仅抽查初诊病例。

4.1.3住院病例需查阅病案资料,填写病例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等。

4.1.4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抽查的30 例法定传染病病例中,复印20 份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查的法定传染病病例纸质报告卡全部复印。

4.2 报告质量督导指标定义
检查内容应包括传染病报告率、及时报告率,纸质报告卡填写的准确率、完整率、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

报告率:比较分析医疗机构诊断登记的传染病病例和同期该机构网络直报的病例,若医疗机构诊断登记的病例进行网络直报,计为报告,否则计为漏报。

计算公式为:传染病报告率(%)=大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病例数/医疗机构诊断登记病例数×100。

及时报告率:比较分析医疗机构现场登记病例的诊断日期与大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该病例报告卡的生成日期,甲类及采取甲类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的两者间隔在2小时及以内,乙、丙类传染病两者间隔在24 小时及以内计为及时。

计算公式为:及时报告率(%)=及时报告病例数/大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病例数×100。

纸质报告卡填写的完整率: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的关键字段信息,包括病例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
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死亡日期、填卡日期、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填写无缺失计为完整。

计算公式为:纸质报告卡填写的完整率(%)=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数/抽查纸质报告卡数×100
5.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人员和相关设备配备情况。

查阅相关记录,查看直报人员操作,了解网络直报所需设备配备和网络直报密码管理情况。

6.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培训和考核情况。

查阅培训、考核记录,包括每年对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及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等技术培训,以及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情况。

7.报告单位用户对直报系统性能的评价。

8.传染病疫情监测与网络直报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四、结果与评价
督导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及质量评价,分为管理指标和结果指标,将采用量化评分制进行评价,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纳入考核的指标及内容见表1(附件1-3 中标注星号部分),其它均作为调查了解内容。

表1 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督导考核指标
五、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形式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每年一次组织开展辖区内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工作,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实施。

县区疾控中心按方案完成本级及下级各医疗机构的督导工作,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县区级督导工作的基础上对本级及下级进行抽查,并对辖区现场督导数据质量负责,同时完成报告质量管理的评估。

各级督导的频率和数量见表2(参考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1 年8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2012 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对部分省份进行现场督导,复核数据质量。

表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责任报告单位督导频率及数量表
(二)数据录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督导方案和数据采集的培训工作。

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负责本级督导的数据收集并于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填报工作。

(三)时间安排
每年10 月31 日前,完成现场督导工作以及现场调查数据的在线录入和审核确认,12 月中旬完成省内督导总结并报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原则上在第四季度组织国家督导组完成对部分省份的督导检查和数据质量的抽样复核工作。

次年 6 月31 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全国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工作总结和评估报告。

(四)其他事项
填报的纸质调查表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妥善保管备核。

现场
调查组对被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记录于附件5,并在现场调查结束时,当场总结反馈。

技术支持联系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10-********/58900411;
电子信箱:dids@ 。

附件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表
单位名称:省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被查单位领导签字: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主要成员签字:
调查表在线录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