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_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群众工作路线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经历了历史的实践,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按照市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部署,我深入村组,深入群众,通过召开村民干部座谈会、挨家逐户走访、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等方式,听取意见、建议,了解各村发展及村民收入等详细情况,在“全”“细”的基础上,做到了“身入”“心入”。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基础设施方面。
一是受山区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公路建设滞后,由于镇域主干道沙厚路、厚老路建成年限已经较长,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路面狭窄、路基损毁严重等问题,通村公路大蟒河路因洪灾损毁严重,至今车辆仍无法通行。
二是老庄子、八斗河两个村民小组仍处于网络、电话、手机信号盲区。
三是镇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医疗设备严重缺乏,医疗水平有限。
四是镇上缺少小学和幼儿园,各村儿童入学存在困难。
2、人居生活环境方面。
一是个别行政村因集体经济落后,党员活动室仍然没有建立;二是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极度贫乏,没有群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场地,农家书屋书籍种类也较少;三是居民点缺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垃圾清运不及时。
(二)群众收入可持续增长存在瓶颈
1、区位条件较差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性因素。
我镇地处秦岭山区,可利用耕地面积少,多数为梯田,机械化作业和灌溉条件落后,经济林、中药种植等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的特征十分明显。
2、农业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性因素。
我镇财力薄弱,向上争取资金数量有限,农民贷款难度大,导致资金困难无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发展。
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增收部分。
3、科技意识不强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观念性因素。
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科技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民科技培训不够深入,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
4、增收渠道单一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因素。
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山茱萸和猪苓等中药材种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收入单一且相对较低,当前农民除外出打工外,致富渠道比较少,全村经济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5、产业化水平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机制性因素。
受区位、市场、资金、技术制约,产业层次较低,专业协会覆盖面窄,全镇没有一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山茱萸、土蜂蜜、土鸡蛋、山野菜、木耳、香菇等农副产品仍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售,缺乏深度系列开发,难以实现加工增值增收。
6、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性因素。
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大量的农村积累通过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储蓄、子
女教育、看病就医等渠道流向城市,形成了对农村资金的“抽血”现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发展极不协调。
(三)干部作风有待改善
政府干部形象相对于过去,群众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农村相关事务处理中,干部态度好、工作勤恳负责,但由于基层干部事务繁多,人力资源缺乏,可支配的财力、时间十分有限,部分干部只满足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
1、情况了解少。
随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逐渐改善,部分干部把下村工作变成坐“镇”指挥,在没有阶段性工作任务时,多数时间待在乡镇机关,即使到了村里也是直接到村干部家中,很少走家串户倾听群众呼声。
包村干部对所包村的农田山林面积、人口总数及育龄妇女数、党员干部人数、外出务工人数及主要集中地等基本情况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
2、工作思考少。
个别干部工作缺乏热情,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消极想法和“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不良现象。
一些干部对所包村如何结合本村实际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组织建设等工作,很少主动思考谋划,也很少主动与村干部交流探讨,工作范围局限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下乡后该“做什么”、“怎么做”认识模糊,仅仅将自己视为乡镇工作的“通信员”、“联络员”,工作仅仅停留在传传话、填填表上。
认为只要将党委、政府布置的工作传达下去、完成任务就算“称职”。
3、问题解决少。
一些干部除督促完成农业生产、纠纷调处等刚性、
硬性任务外,主动到村里帮助解决有关农田水利设施修护、环境污染治理等实际问题较少,也很少帮助村里到上级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
同时也反映出干部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习,真正懂专业尤其是懂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的干部偏少,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干部也不多。
有些包村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积极学习新的党政方针、政策,没有坚持撰写“民情日记”,没有深入调研驻村工作,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二、针对调查中群众反映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务实、清廉、为民的服务宗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困难,狠抓发展大计,密切牢固干群关系,营造和谐民情。
(一)注重作风建设,进一步理顺干群关系。
一是要继续加强县乡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坚持不懈强抓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进一步强化全县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切实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倾听群众感受和愿望,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增强群众观念,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提高镇村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
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通过参加交流会、流动现场会等方式办法,积极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学习畜禽、水产和特种养殖,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科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农
业新技术,不断充实党员干部指导群众工作的知识储备。
(二)重抓办实事,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始终把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结合“三问三解”等活动,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根据村级类型,制定发展规划,逐年量化分类完善农村体育健身场所、文化书屋、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移动通讯塔建设、通网络,农村饮水工程、道路修缮硬化、环卫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美化等工作,强化考核,夯实包扶责任,解决事关广大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看病、养老、上学、文化娱乐、人居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
(三)狠抓增收大计,进一步牢固干群关系。
要统筹兼顾,争取金融单位的支持和企业的合作,积极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适宜我镇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逐步引导群众靠产业致富。
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组织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到其他地区学习好经验、新技术,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带动全村、全镇致富。
总之,干群关系好不好,表面看似“输血”能力,根本其实是“造血”功能,群众真正增收了、富裕了,我们的干群关系也就更加牢固了。
下一步工作中,我将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为民众服务为原则,切实改变作风,尽最大努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党中央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工作上积极创新,为创建繁荣、和谐厚畛子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