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_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_中国
论文导读::吼叫山庄》就是一部结构严谨的上乘之作。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美学的开山之作。
《吼叫山庄》〔WutheringHeight〕是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穷其毕生精力所完成的惟一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发表于1847年。
小说出版后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并不为当时的读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然而正是其奇特的情节构思它为艾米莉赢得了经久不衰的声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美学的开山之作,其提出的一整套有关悲剧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给悲剧作了如下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p51)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所说的情节是事件的组合。
亚里士多德高度重视情节的作用,把它排在悲剧六要素的首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如同灵魂一般。
[2](p52)跌宕起伏的情节无疑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构思、事件安排在悲剧中最为重要,处理得好才能到达理想的悲剧效果。
具体来说,一是注重情节的整合性,二是重视在情节布局中恰当运用突转和发现两种技巧。
本文拟将艾米莉勃朗特的《吼叫山庄》放到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的视域中进行分析,探求这部小说的悲剧艺术成效。
一、情节的整合性
弃儿希斯克利夫在利物浦的大街上被好心的恩肖先生捡起,抱回家收养,与恩肖的儿子辛德雷和女儿凯瑟琳在一起生活。
辛德雷讨厌希斯克利夫,而他的妹妹却喜欢希斯克利夫。
恩肖死后,辛德雷成了一家之主,把
希斯克利夫当仆人和佃农对待,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半百般侮辱,虐
待他。
与此同时,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由于性格和爱好上的一致而成为最
好的朋友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邻近的富绅之子林顿向凯瑟琳求爱,频繁
登门拜访,凯瑟琳对他表示了好感并决定嫁给他,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
三年后凯瑟琳嫁给了林顿。
希斯克利夫也发财回来,同时实施报复。
辛德
雷因丧妻而染上了酗酒和同赌博的恶习,希斯克利夫引诱他进一步堕落,
轻而易举地占有了他的全部家产,并将他的儿子教唆成一个文盲和无赖。
希思克利夫利用欺骗手段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婚后百般虐待她。
凯瑟琳在病疼中生下女儿小凯瑟琳后去世,伊莎贝拉在认清希斯克利夫的
真面目后也离他而去,并生下了儿子小林顿。
后来,伊莎贝拉死去,儿子
被希思克利夫夺回到自己手中,并诱使他与小凯瑟琳相爱。
在林顿病重之时,他设计劫持了小凯瑟琳,强迫她与自己的儿子小林顿成亲,吞并了林
顿的全部家产,完成了他的复仇方案。
小林顿不久死去,小凯瑟琳与辛德
雷的儿子哈里顿产生了爱情。
与此同时,希斯克利夫被凯瑟琳的鬼魂缠绕
得坐卧不宁中国,不思饮食睡眠,他从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
凯瑟琳的那双眼睛不愿再阻挠他们的爱情,在抑郁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二、突转和发现:悲剧布局的两种重要技巧
突转与发现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范畴的两个概念术语,是亚里士多德
在《诗学》中总结概括出的古希腊戏剧家安排情节与结构布局的两种重要
技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突转是促成悲剧产生的要件。
所谓突转是指剧
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从顺境转向逆境或从逆境
转向顺境。
[3](p54)突转和苦难(即消灭性的痛苦行动)交织在一起,到达
引发恐惧与怜悯之情的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一章里说: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4](p54)最好的发现恰好是与突转同时发生。
因此,在情节安排上,古希腊戏剧家大多同时使用这两种技巧。
小说中的突转与发现比比皆是,促进了情节的开展,引起了读者的恐惧与怜悯之情。
这儿只举两例。
一个是老主人恩肖的死亡。
弃儿希斯克利夫在利物浦的大街上被好心的恩肖先生捡起,抱回家收养,与恩肖的儿子辛德雷和女儿凯瑟琳在一起生活。
老先生对他宠爱有加,他也博得了凯瑟琳的喜欢。
在吼叫山庄他也过着与小主人们一样的生活,受人尊敬。
而这也使得他夺去了老主人对小主人辛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引起了辛德雷的不满。
老主人死后,已婚的辛德雷成了吼叫山庄的主人。
他开始阻止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交往,并把希斯克利夫赶到田里去干活,不断地差辱他,折磨他。
这一情节的突转,使希斯克利夫的生活从天堂坠入地狱,从顺境转入逆境。
他发现辛德雷是他的压迫者,是他的仇敌。
他要对抗,他发誓要对辛德雷进行报复,他心中的野性和愤怒全部对准辛德雷。
还有一个突转发生在故事的结尾。
在凯瑟琳受到世俗的影响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林顿后,希斯克利夫由爱生恨,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他变得歇斯底里,穷凶极恶,俨然是一个恶魔。
小卡瑟林和哈里顿就像当年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疯狂的相爱了中国,他疯狂的阻止他们的来往。
可当他抓住小卡瑟林想打她时,他从她的眼睛里发现了卡瑟林的影子,而此时的哈里顿不正是当年的自己吗!他的人性开始复苏,没有继续阻止小凯瑟琳和哈林顿的爱情。
他变得更孤独了,他渴望着和卡瑟林的孤魂在一起。
最终选择了类似于自杀式的死亡。
而小卡
瑟林终于和哈里顿结婚了。
这个结局也使得读者对他的丧心病狂的报复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引起了读者的恐惧与怜悯之情。
三、恐惧与怜悯:产生悲剧效果的途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做出了各种要求,并明确讲到这些要求的目的就在于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
这两种被亚里士多德屡次提及的情感在《诗学》中没有详细的定义,但在亚氏《修辞学》中被做了如下界定:恐惧是某种痛苦或不安,它产生于对即将降临的,将会导致消灭或痛苦的灾祸的意想。
而怜悯那么是这样一种痛苦情感,它由落在不应当遭受不测的人身上的消灭性的、令人痛苦的显著灾祸所引起。
[5](p541)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怜悯与恐惧总是如影随形,似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激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他虽然没有对此做出过多阐释,但略做分析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亚氏的这一精辟论断悲剧所激起的怜悯与恐惧实在是密不可分的。
[6](p117)正因为悲剧的主人公是与我们一样的人,所以当他们身处厄运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害怕这样的灾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感同身受的恐怖就必然引起对于主人公的怜悯这种怜悯其实就是一种自怜,是在对悲剧主人公的怜悯中看到自身的可怜。
莱辛曾经为两者的关系做过很好的论述:怜悯与恐惧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绪,但凡能引起怜悯的,必然也引起恐惧,反之,能引起恐惧的必然也引起怜悯。
[7](P231-232)《吼叫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确实怀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并对他所认为的敌人进行残忍的复仇。
辛德雷因丧妻而染上了酗酒和同赌博的恶习,希斯克利夫引诱他进一步堕落,轻而易举地占有了他的全部家产,并将他的儿子教唆成一个文盲和无赖。
希斯克利夫利用欺骗手段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婚后百般虐待她。
伊莎贝拉死去,儿子被希斯克利夫
夺回到自己手中,并诱使他与小凯瑟琳相爱。
在林顿病重之时,他设计劫持了小凯瑟琳,强迫她与自己的儿子小林顿成亲,吞并了林顿的全部家产中国,完成了他的复仇方案。
这一哥特式的复仇情节安排令人毛骨悚然,产生了恐惧的悲剧效果。
但它并非一个与生俱来的残酷复仇者。
他的仇恨和残忍是对所遭受苦难的正常反响,而非内心邪恶的外在表露。
辛德雷对他的残酷折磨,凯瑟琳对他的背信弃义及其与埃德加的结婚以及最后悲惨的离世,都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永久的伤害。
在这些极度的伤害面前,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着,是环境的牺牲品。
希斯克利夫对复仇的方案和准备是令人惊讶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他用以对付恩肖一家和林顿一家的武器是这两家惯有的---金钱。
她的复仇是残酷无情的,不仅伤害了他所谓的敌人,也不放过他们的子女。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他爱过所以他有仇恨;他曾遭受苦难所以他要复仇。
希斯克利夫的激情从我们熟知的人类情感来说是可以理解并解释的。
他残忍的复仇是长期被压抑的人类极度痛苦的一种扭曲的表现。
事实上,他也是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得到了财富,完成了复仇,却得不到爱情。
最终病态的死在了爱情的幻觉中。
艾米丽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引起了读者广泛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参考文献
[1][2][3][4]Aritotle.Poetic[A].Butcher,S.H.AritotleTheoryofPoetr yandFineArt,4thEd[C].NewYork:DoverPublication,1955.[5]范明生.古希腊罗马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6]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22,(2)[7]程盂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