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双汇事件及其对食品企业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双汇事件及其对食品企业的启示一、事件概况
cc工v新闻频道播出的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无疑是向中国食品市场投了一枚重磅炸弹。
央视报道指出,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涉嫌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济源双汇)。
此前,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
遭曝光后,该公司采购部业务主管承认,他们厂的确在收购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
新闻一经报道,全国哗然。
继“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后,双汇的“瘦肉精”猪肉使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心中的梦魇。
双汇,这个中国500强企业,这个曾经硕果累累曾经以产品品质著称的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如今却因食品安全问题面临巨大的危机。
有人甚至怀疑:双汇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鹿?
诚然,在对双汇事件的层层调查中,我们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也不仅仅在双汇一个企业上。
但是,作为一家食品企业,没有什么比它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更重要,一但一个食品企业的产品出现安全问题,无论直接原因是什么,它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呢?接下来,笔者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双汇瘦肉精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引发对我国食品企业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二、事件分析
根据2004年美国coso《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coso-e
工l出)的观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企业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从而对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8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双汇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1.事件识别机制失灵
当外界纷纷指责双汇道德丧尽,社会责任感缺失时,双汇选择避重就轻,将主要责任推给上游供应商,它还声称自己的产品严格按照“十八道检验”正规生产,猪肉中存在瘦肉精是由于政府流通监管体系的疏漏。
双汇的解释也许并不无道理。
事实上,双汇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每年的屠宰量约为3000万左右。
而双汇自养的生猪一年出栏30万头,仅占它屠宰量的1%。
也就是说,对于双汇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它不的不面临着99%的猪肉需要采购的现实。
但是在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经营程度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双汇的供货群体是庞大而多样化的,其中将近1/4是个人散户。
这就意味着双汇的货源质量是参差不齐,难以得到有力保证的,这本身就给双汇带来重大的风险隐患。
其实,此前因三聚氰胺事件最终破产的三鹿集团就曾经身陷与双汇类似的奶源困境。
而三鹿收购的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正是来自生产工艺落后的个人奶农。
有三鹿这个前车之鉴,双汇集团却没有对养猪散户的猪肉质量引起重视
并加大监测力度,及早识别这项对企业产生潜在风险的事件,更不用说对该项风险进行评估和建立应对方案,这无疑反映出双汇内部对风险事件的识别是多么迟钝。
2.目标设定不合理
coso-e工l出认为,企业的目标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起点,是其他步骤的驱动力量。
双汇集团的愿景显示“做中国最大的肉类供应商”是它的战略目标。
双汇以“大”为目标,不能不说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中国的肉类加工企业常常抱怨国内猪肉价格频繁波动,猪源成为制约肉类加工企业的瓶颈。
比如2007年5月,生猪收购价上涨最快的一个月,每公斤涨到了12.2元,同比上涨41.8%。
但是猪肉的价格涨幅是低于生猪的价格涨幅的,于是成本的压力不能被企业有效的转嫁出去,肉类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有时候企业杀一头猪就赔一头。
在这样一个猪源的不稳定供应市场情况下,双汇仍要求旗下子公司保持每年较高而稳定的的增长比率,以实现自己总的战略目标,无疑是有些强人所难。
数据显示,双汇集团的利润逐年递增,除了双汇董事长万隆所说“我们是大企业,好办事”之类的原因外,难道不存在类似济源双汇这样的子公司为了保证生产抢猪源,从而降低检测标准的可能吗?事实上,瘦肉精事件曝光后,济源双汇采购主管对公司“放行”“加精”猪肉的行为供认不讳,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瘦肉产出,正印证了双汇的目标设定是有问题的。
3.控制活动不当,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控制活动指有助于保证风险应对方案得到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对于食品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控制制度莫过于对产品安全性的控制。
然而面对原料隐患这样一个事关食品加工企业生死存亡的风险,双汇的“十八道检测”居然不包括对“瘦肉精”的检测。
在济源双汇的产品被检测出瘦肉精残留后,董事长万隆口口声声说“双汇企业内部的检测是按照农业部的抽检办法来落实的”、“在生猪进到企业之前,是动检部门负责检测工作。
”言外之意,生猪“进来后”双汇该做的都做了,生猪”进企业前”没查出瘦肉精,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问题。
另外,3月15号后,全国各地地方职能部门对双汇产品开展拉网式抽查中,并没有再次检测出“瘦肉精”,但这并不意味着济源双汇出了“瘦肉精”就仅仅是黑心养猪户的错、职能部门的失职,双汇本身清清白白。
其实,很多猪贩子都知道在猪饲料中加入瘦肉精是行业“潜规则”,有些猪贩子甚至要求养猪户喂养瘦肉精,否则就“压价”。
而生猪在流通渠道中的抽检往往流于形式,交钱放行也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
那么双汇,一个在肉类加工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企业,难道会对这些行业潜规则毫不知情?显然,双汇不仅仅知道“瘦肉精“猪肉的存在,而且也知道流通中的抽检存在漏洞,但还是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颗毒瘤的滋生。
央视在报道瘦肉精事件时曾引用猪贩曹复兴的话称“济源双汇名义上不收含瘦肉精的猪,但其实专
要这类猪,因为“出来的肉好”。
一句话,彻底道明为何“严格按照十八道程序检测”,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还是被包装的光鲜亮丽,光明正大的被摆在了消费者的餐桌上。
制度有,但不过是一纸空文。
4.内部控制环境恶劣
风险管理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环境是组织风险管理的基调,是其他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其中企业文化、管理层和员工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文化是决定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
每一次食品企业发生安全事故,都有一批破坏规章制度的内部人员充当帮凶。
这次双汇事件也不例外。
除了瘦肉精销售人员、养猪户外,还有两名双汇企业的销售人员涉嫌。
虽然直接参与买卖添加瘦肉精猪肉的双汇职工层级并不高,但是如果不是上级对这种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徒见金,不见险”,“瘦肉精”猪肉又怎会如此猖獗?双汇企业内部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风险意识的巨大缺失,由此可见一斑。
高素质、高职业操守的员工对所有企业都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在食品行业,加强对采购人员、检测人员等重要一线员工的内部控制更是保证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要知道,再完备的制度也要靠人来执
行,如果关键员工甚至连一把手都渎职、失职,再好的制度也百搭,等待企业的只能是被市场无情淘汰的结局。
三、事后反思
瘦肉精事件一经曝光双汇股票跌停,仅十天销售损失达10亿;
由于“瘦肉精”改头头检验,全年预计增加“瘦肉精”检测费用3个多亿。
然而,与这些可货币化的损失比起来,双汇用20多年时间铸就的放心肉品牌受到的质疑对整个集团的损失及未来发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
而三鹿用50余年建立起来的一个品牌价值近150亿的企业,仅用了一年就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教训,中国的食品企业难道不应该想想自己该如何走的更长远吗啊?笔者认为食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1.强化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如何培养企业内部从管理层到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个人价值观,并使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企业管理一个永恒的努力方向。
现阶段,国内很多企业对员工的风险意识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将防范由于员工职业道德缺失而造成的违法违规行为当作管理重点,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包括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和风险管理环境等因素,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管理风格。
建立良好的风险文化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以确保企业在当今高风险的环境中,能够敏锐地感知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
在这样一个氛围下,管理层就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的潜在风险,做出损害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
而另一方面,管理者不仅能凭自己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下级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本身也将从员工日常工作习惯和态度中发现员工是否存在损害
企业利益的行为。
2.在食品企业内部成立负责产品安全监督的组织部门,同时引入第三方独立质量监督机构,实现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三鹿的破产道出了一个明显的教训,那就是,一味隐瞒自己的问题不但救不了企业,反而会加速自身的灭亡。
相反,企业应该正视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笔者认为,在食品企业完全有必要建立一个级别较高或者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产品安全监督部门,定期深入一线生产车间抽查产品,分析生产制造环节中隐藏的弊病,并将对产品检测结果和对企业质量控制制度的分析形成报告,提交董事会或企业高层,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安全风险。
同时,对于所谓行业内习惯性的、类似“潜规则”但存在安全隐患的做法要尤为注意,防止行业麻痹。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与权威性的第三方质量监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将自己的产品送交独立监督机构检测,避免由于企业自身技术限制和检测人员个人原因造成的对产品潜在安全问题的忽视。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质量检测人员往往难以发现企业习惯性做法
中隐藏的弊病,引入外部监督则能有效找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盲区”,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
3.企业应当评估可能遇到的风险,对重要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水平
风险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降低、风险消除、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企业应当根据成本效率的原则,结合自身实力和面对的实际风险情
况,选择一个或结合多个策略应对风险。
但是无论企业实现如何防范风险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那么采取正确的风险应对措施往往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显然,类似三鹿那种不承认不公开不停产问题产品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而“瘦肉精”猪肉曝光后,双汇集团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内下令济源双汇停产自检,随后罢免济源公司一千领导人员,并开始实施“头头必检”瘦肉精。
虽然外界讽刺双汇召开“万人大会”不过是公关公司策划的“作秀”,但是从双汇对消费者声明中公布的包括“设立企业安全日”和“发展养殖业,上下游联动保安全”等五项行动以及双汇集团一直坦然面对舆论的态度中,公众看到的是一个与三鹿截然相反的问题应对态度。
虽然双汇能否渡过此劫还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企业身陷信誉危机时,应当以真诚的态度,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改正自身的问题,这样才能重建消费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