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安徽省芜湖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

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

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

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

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
的宿命论色彩。

1. 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

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 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 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 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 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 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鞋
韩松落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

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
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那天。

杨小萱的妈妈唯一的偶像,就是会做绣花鞋的姥姥,她是杨小萱妈妈捏着绣花鞋时永恒的话题:“我,不及她的百分之一,你,不及你姥姥万分之一。

”杨小萱很不耐烦:“一双绣花鞋。

”她妈妈说:“你说什么?”
另一双是她哥哥留下的。

杨小萱原来是有哥哥的,1978 年,她爸爸妈妈带着三岁的哥哥返回西安时,哥哥在火车站走丢,到现在也下落不明。

她妈妈每每提起小哥哥,就陷入半昏迷状态,捏着小鞋子哺喃地说着:“我要是当时不拿那个搪瓷缸子去接开水……”突然又睁开眼睛,目光炯炯地盯着杨小萱:“怎么丢的不是你!”家里遇到搬家及墙缝漏水,她妈妈绝对少不了要说几句“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杨小萱也不恼:“要是我哥哥在,全球气候肯定不会变暖”。

她妈妈又说:“你说什么?”。

不能跟姥姥比,更不可能跟哥哥比,杨小萱觉得自己不男不女,十分苦恼。

她小时候渴望的是一双红鞋,但提都不敢提。

她是家里的隐形人。

报考大学,她的目标是离家越远越好、专业越强悍越好,于是成为交通大学道桥专业的学生。

大学毕业,顺理成章地进了施工单位,一年有大半年时间,挤在男人堆里,在荒山秃岭施工作业,心情倒非常好。

好日子终于因为妈妈的电话结束,电话那头,妈妈又气急败坏又不耐烦地说:“你回来吧!回来吧!”潜台词分明是:“回来也没有用,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那一年海南又慢慢热起来,她爸爸当初的战友找上门来,说是三万块就可以在海南买一块地算作入股,从此以后年年有分红,十分诱人,他爸爸热心地在厂子里召集入股,居然筹到了买十六份地的钱,钱一交出去,老战友立刻人间蒸发。

她爸爸豪气干云地承诺由他还钱,第二天却在浴室摔了一跤,从此半身不遂,躺在床上。

除掉自己家出的那一份钱,欠的钱是四十五万。

那一年,一个效益稍好的单位的员工薪水,大约是一千二百块;黄瓜,即便春节也不过两块钱一斤。

杨小萱按着计算器,眼前浮现出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以及将近四百个揣着当月薪水的工人。

第二天很快来了。

她挨个去那些股东家拜访,一家家承诺还钱。

有人面罩寒霜,有人连哭带骂,有人门都不给开,有人还算和气,甚至捧了茶出来,但话语间分明隔着一层,有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肯听她讲话也更像是自我安慰,也有人生怕不还他家的钱,或者还得太迟,小心翼翼地表示:“利息我们就不要了。


她去单位请了长假,在街口盘了一间铺子,一心一意地开始卖鞋子。

三个月后渐渐开始有了收益。

开始一点点地还债。

她把债主分了几拨,有了钱,先还给那些家里有病人的、有孩子上学的,宽裕点,再给别的一家家还。

债确实是在减少,但似乎还是太慢了,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消失得十分缓慢。

杨小萱每次坐在鞋子中间,半夜三更地贴着标签,会突然被这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胸口发闷,但一刻也不敢停。

她渐渐和债主们培养出一种奇异的感情,有时候她上门还钱,赶上他们吃饭,他们也热情地招呼她,
她也不客气,偶然也会坐下来吃一点,店里遇到麻烦,也找有门道的债主帮个忙,有时候去还钱,赶上他们心情好,还要推让一阵子,春节还常常把他们约齐了,一起吃个饭。

三年、五年、六年,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慢慢减少,她甚至买了一辆二手的客货两用车,又匀出钱来交了首付,买了一处新房子,把朝阳的那间给了躺在床上的爸爸和妈妈。

有天,杨小萱听见妈妈跟楼下的人说“还是女儿好”,口气酷似计划生育宣传员。

杨小萱记得非常清楚,全部债务还清楚那天,是2005 年8 月12 日。

她曾经无数次设想过这一天,但这一天当真来了,她却十分平静,去最安静的宾馆开了一个房间,关掉手机,一直睡到第三天的早晨。

她在自己的货品里,挑出一双红鞋子,仔细地穿在脚上。

她开着车向西,一直向西,当年她造的桥,应该还在。

她要去看那些桥。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如开头提及姥姥的绣花鞋和哥哥的鞋,意在突出在妈妈眼里,杨小萱不如姥姥心灵手巧,也不如她哥哥“有用”。

B. 文中多次写到“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突出了债务的沉重,形象地写出了杨小萱巨大的心理压力,为塑造杨小萱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

C. 杨小萱的父亲热心召集工人入股,在上当之后又勇于承担,承诺还钱,这些对杨小萱都是一种无形的感召,是其主动承担家庭重任的精神源泉。

D. 那些工人债主们对杨小萱前后的态度变化,是杨小萱还债的诚意和实际行动感化的结果,小说这样写是从侧面揭示杨小萱为人的可贵品格。

5.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杨小萱这一人物形象。

6. 探究小说要以“红鞋”为题的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这个城中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

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

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一补偿一拆迁”的循环。

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
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

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

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妁潜力和质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不可否认,在尹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正因如此,河南莫沟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

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

多年以前,安徽徽州地区的乡村古宅被当地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不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铲除,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和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整体规划,不仅让老宅子焕发了生机,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

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格局和不断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历史的敬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事实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年生活更美好”目标的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沈慎《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会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箪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的问题。

C.近十年,我国已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不利于我们的城市保持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提高建设质量。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了观点。

B.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文章的第三段提到了河南盂州的经验,意在强调城乡一体多元互动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D.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城市建设与乡村争夺土地资源的局面。

B.安徽徽州对于乡村古宅从“破坏”变成“守护”,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C.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乡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价值。

D.如果能够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

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

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上许焉。

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摘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B.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C.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
帝以为遗言
D.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B. 拜,指授予官职。

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 封”“ 授”“ 征” “升”“擢”“拔”等。

C. 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农历每月十六称“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D. 卒,指大夫之死。

帝王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汉朝后第二年,因儿子参与了上官父子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的事件,苏武差点被牵连获罪。

B. 苏武陷入上官桀父子与霍光争权之中,廷尉奏请逮捕他,但霍光压下奏章,只罢免了他的官职。

C. 苏武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受到宣帝的赏赐,但他把全部赏赐都送给了邻里朋友,自己分文不留。

D.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虽也娶妻生子,但对汉朝的耿耿忠心是从未改变的。

这从他给儿子起的名字中可以看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①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⑥愔愔:寂静无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一二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

B. 这首诗中的灯光、雨声、马啮,其亮度和响度都是低弱的,情调一致,都对诗人的情怀起着衬托作用。

C. 末句中的“疲马”起到反衬作用,以马的疲惫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漂泊之苦。

D. “壁里青灯乍有无”是说灯光忽明忽暗,乍有乍无,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

15.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6空)
(1)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高校新生入学报到流程图,请用文字转述新生报到流程,要求简洁、明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尽管是绵薄之力,但我知道这些钱已经是您的全部积蓄,我必须向您表达我的深深谢意。

B. 昨日我曾到府上拜访,令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谈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更是滔滔不绝。

C.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

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D. 在庆祝母校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现场,我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莫名感动,仿佛重回校园时光。

四、写作(60分)
19.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学习讨论中、书报阅读中、与人交流中、课外生活中……一个看似随意的话题、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可能造就了你未来的样子。

材料中“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是说:人物的脸谱化与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相关,前者是后者引起的结果,所以能体现戏曲角色脸谱处理。

但没有更多文字证明B项中的“充分体现”,B项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根据第三段“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可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悲剧源于客观原因和人物命运摆布两个不同原因,而没说因为“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D项强加“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之间的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的说法错,原文中说“这是因为他既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可见莎士比亚没有突破时代限制。

C项,据原文,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造成主人公窦娥的悲剧的原因。

D项,据第一段“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可知,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设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故D项“都各不相同”说法与文意不符。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是其主动承担家庭重任的精神源泉”错,杨小萱主动承担责任是因为父亲“从此半身不遂,躺在床上”。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