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姓名宋永亮
专业市场营销
学号0 2
摘要: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近5年来,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
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防范财政政策的风险:作者:一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上要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应从拉动需求转移到改善供给上来。
财政政策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目标设定欠合理,政策始终是以经济增长多少为目标,结果经济是增长了,但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并未完全达到。
具体表现在经济自身并未稳定,社会整体和谐有待加强等方面。
应建立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根上解决财政“错位”现象。
]
当前我国具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措施,一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如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2009年财政政策是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是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当成为内需扩大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二是、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积极促进消费者信贷市场的发展,在扩大消费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导消费方向转向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以及向耐用品如汽车方向转移。
一:我国目前财政政策基本方针
二:国当前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积极财政政策在其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客观上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1)就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而言,集中在拉动经济的年度增长上,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
(2)在分析经济增长速度连年下滑的原因时,认为是内需不足造成的,因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着力点只是放在扩大内需上,而对社会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充分的熟悉和应有的重视。
(3)在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其他政策工具很少使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缺乏有机配合。
(4)在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回升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重点仍然放在扩大需求上,而没有适时地进行战略上的转移,财政政策显得严重滞后。
(5)在处理财政政策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方面,片面强调前者的作用,而忽视后者的作用,没有摆正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财政政策的力度偏大,财政风险尤其是国债风险进一步加大。
2.我国以往财政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财政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目标设定欠合理,政策始终是以经济增长多少为目标,结果经济是增长了,但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并未完全达到。
具体表现在:
(1)经济自身并未稳定
多年来政府的财政政策始终是以增长为目标,而且目标值还订得很高,实际通过政策实施每年的增长也都在7%以上,增长目标确实是实现了,但与此同时失业率却呈逐年上升之势,一般认为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实际失业率可能比上述数字还要高。
这表明增长与就业脱节,产出增加并未带动就业相应的增加,这点也可用描述产出和就业关系的就业弹性变化来证明。
(2)社会整体和谐有待加强
客观地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民也从中获益不少,但由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实际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应也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安定。
财政政策的效果距离社会总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增长并未导致社会全面和谐。
三:对改善目前财政政策的存在问题几点的建议
1.防范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基本对策
(1)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确定上,必须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
作为我国的最高决策层,在制定财政政策目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确保年度或任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应将重心放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有保证。
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既包括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也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城乡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生态环境的好转等。
(2)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拉动需求转移到改善供给上来。
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初期,针对需求严重不足的严酷现实,财政政策作用的侧重点放在拉动需求方面,这样做简单、轻易操作,而且见效快,因而是无可厚非的。
到了200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投资品及消费品价格开始止跌回升,这说明我国的需求治理政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尽管有效需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移到有效供给上来了。
经过3年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警戒线,虽然负债率还较低,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相对低下,因而以西方发达国家及欧盟成员国所确定的警戒线标准来说明我国的国债发行还有较大的空间,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应控制在20%以内为宜,最多不得超过30%,否则有发生财政危机的危险。
由此可见,以扩大国债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旨在拉动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已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
(3)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及政策的重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在国债方面,虽然维持一定数量的国债发行是必要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加以严格控制,国债增长速度应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国债风险程度能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
国债资金的运用应仅限于具有经济效益的领域,并重点投向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产业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国债资金向这些领域的投入不是包办或垄断,而是重在发挥其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
国债资金应退出纳消费性领域,有关社会保障事务应通过税收等无偿性收入来解决
2.政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基本对策
(1)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就是要进行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根上解决财政“错位”现象。
首先:.建立均衡、可持续的新财政发展观。
要抛弃过去“大财政”的思维模式,强调公共性的财政思想观。
避免过分强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向强调推动经济增长;避免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质量的提高;避
免过多强调政府干预,转向以市场自主调节和微观经济主体自我发展为主;避免过多的使用行政手段调配资源,转向依赖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
财政政策制定要注意提高市场的内生增长能力和经济社会整体效率。
其次:提高效益,完善各项财政制度。
提高财政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健全各项财政制度。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投资评审制度等,丰富公共财政体系。
做到依靠科学的制度来调配财政资源。
(2)经济社会结构失衡迫切要求财政以“三农”问题为中心,优化支出结构,重新配置资源,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
同时突出公共财政的职能,增强财政对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防止财政“缺位”现象。
首先:加快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和城乡医疗水平失衡问题,从财政的角度来看,首先明确各级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财政出资比例,加强中央财政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倾斜。
其次,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在东、中、西部医疗卫生制度的补贴额,形成东、中、西部不同的医疗卫生转移支付制度。
再次,加快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合理进行医疗卫生投融资,多渠道筹措医疗基金,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适当降低报销标准,切实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共财政体制职能的主要体现。
应该逐步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当前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不能仅仅局限于预算内的财政资金,也要重视其他财政手段的运用。
一是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
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改革。
二是对国企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问题,可以部分地通过出售国有企业部分产权来解决。
是可以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开征社会保障税,形成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贾康.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财经论丛,2006,(3).
[2]张贵乐.合作金融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3]缪艳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1).
[4]秦彬.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导向调整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6,(9).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指导老师评语:(评语50字左右,对论文选题、资料收集与处理、论证水平、写作能力和规范等进行评定。
)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