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概念高考化学一轮复习1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A组双基题组
1.(必修1P88T11改编)某地化工厂的贮氯罐意外发生泄漏,下列关于安全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紧急组织群众沿逆风方向疏散
B.消防队员向贮氯罐周围空气中喷洒稀NaOH溶液
C.处在该环境中的群众,应用浸有稀氨水的毛巾捂住鼻子,趴在低洼处等待救援
D.处在该环境中的群众,应用浸有一定浓度NaHCO3的毛巾捂住鼻子,向高处转移
【解析】稀氨水具有强腐蚀性且有刺激性气味,Cl2密度大于空气,应向高处转移。
【答案】 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氯气的性质很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
③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强于久置氯水的氧化性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⑤除去Cl2中的HCl,可使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⑤D.③④
【解析】①Cl2与H2混合后加热或光照才发生爆炸;
②Ca(OH)2溶液浓度较小,不适合吸收尾气中的Cl2;
③新制氯水含有HClO具有强氧化性;
④HCl和Cl2通入AgNO3溶液均有白色沉淀;
⑤饱和食盐水吸收HCl而不吸收Cl2。
【答案】 C
3.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
B.Ⅱ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C.Ⅲ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D.Ⅳ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量筒内液面上升,量筒壁上有无色液滴出现
【解析】 MnO 2不与稀盐酸反应,A 错误;烧杯中有NaCl 和NaClO 生成,依据H 2O +Cl 2H ++Cl -
+HClO 可知加入硫酸使平衡左移,生成氯气,B 选项正确;C 选项,生成棕黄色的烟,错误;D 选项发生取代反应,错误。
【答案】 B
B 组 高考题组
4.(2012·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 .能使润湿的淀粉KI 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 2
C .某溶液加入CCl 4,CCl 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
D .某溶液加入BaCl 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
【解析】 A 项中液溴易挥发,防止挥发一般用水封;B 项中能使润湿的淀粉KI 试纸变蓝色的物质是能将I -氧化为I 2的物质,不一定是Cl 2,Br 2、FeCl 3等也可以;C 项中能使CCl 4层显紫色的物质是I 2,不是I -
;
D 项中加入BaCl 2,产生的不溶于稀HNO 3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 或BaSO 4,故该溶液中不一定含Ag +
,也可能
含有SO 2-4或SO 2-
3。
【答案】 A
5.(高考组合题)下列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010·天津高考)将氯气溶于水制备次氯酸:Cl 2+H 2O
2H ++Cl -+ClO -
B .(2010·新课标全国卷)FeBr 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Cl 2反应:2Fe 2+
+2Br -
+2Cl 2===2Fe 3+
+4Cl -
+Br 2
C .(2009·宁夏高考)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Ca 2++2ClO -
+H 2O +CO 2===CaCO 3↓+2HClO D .(2009·江苏高考)用浓盐酸与MnO 2反应制取少量氯气:MnO 2+2H +
+2Cl -
=====△
Mn 2+
+Cl 2↑+2H 2O
【解析】 A 项,HClO 不可拆;C 项,CO 2过量应生成Ca(HCO 3)2;D 项,前后电荷不守恒,氢原子数不相等。
【答案】 B
6.(2012·新课标全国卷节选)光气(COCl 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实验室可用氯仿与双氧水反应制备。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 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2)CHCl 3+H 2O 2===COCl 2+H 2O +HCl
课后限时自测(十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4·常州模拟)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点在pH 试纸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析】 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答案】 B
2.(2014·云南重点高中高三联合考试)已知:KClO 3+6HCl(浓)===KCl +3Cl 2↑+3H 2O ,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 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
下表中由实验
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解析】A项是因为Cl2具有强氧化性;Cl2本身没有酸性,溶液褪色,可能是Cl2与水反应生成HCl 和HClO,再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而使溶液褪色,还可能是生成的HClO的漂白性使溶液褪色,B 项错;Cl2本身不具有漂白性,而是Cl2与H2O作用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C项错。
【答案】 D
3.(2014·青岛模拟)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又褪色的是( )
①氯气②液氯③新制氯水④氯气的酒精溶液
⑤盐酸⑥过量盐酸酸化过的漂白粉溶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③⑥D.③④⑥
【解析】过量盐酸酸化过的漂白粉溶液中呈酸性且生成HClO。
【答案】 C
4.(2014·武汉质检)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溶液变蓝,氧化性:Cl2>I2
B.久置的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
C.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作用原理不同
D.无色溶液C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无色溶液C中一定含有Cl-
【解析】D项操作过程中引入Cl-。
【答案】 D
5.如下图所示,A处通入干燥Cl2,关闭B阀时,C处的红色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打开B阀后,C处红色布条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
A.浓H2SO4 B.NaOH溶液
C.浓盐酸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红色布条是否褪色决定于布条上是否产生了HClO。
A处通Cl2,打开B阀后,气体不经D而直接进入C中,红色布条逐渐褪色,说明C处产生了HClO,进一步说明红色布条是湿的。
当关闭B阀通Cl2时,气体首先进入D中,此时,C处的红色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说明无Cl2到达C处,即所通Cl2在D中全部被吸收。
选项中能吸收Cl2的只有NaOH溶液。
【答案】 B
6.(2014·镇江三校联考)已知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现欲使溶液中的Cl -、Br-、I-的物质的量之比变成4∶3∶2,那么要通入Cl
2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I
-的物质的量的( )
A.1
2
B.
1
3
C.1
4
D.
1
6
【解析】根据Br-、I-被氧化的先后顺序,Br-没有反应,I-未反应完,由2I-+Cl2===I2+2Cl-反应可知,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比为1∶4。
【答案】 C
7.(2014·揭阳市高三检测)下列实验现象,与新制氯水中的某些成分(括号内物质)没有关系的是( ) A.向NaHCO3固体中加入新制的氯水,有无色气泡产生(H+)
B.新制氯水使红色布条褪色(HCl)
C.将AgNO3溶液滴加到新制氯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Cl-)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Cl2)
【解析】氯水使红色布条褪色是与HClO的强氧化有关,与HCl无关。
【答案】 B
8.将8.7 g MnO2粉末与含14.6 g HCl的浓盐酸共热完全反应后,生成氯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为(不考虑盐酸的挥发)( )
A.等于4.48 L
B.等于2.24 L
C.在2.24 L~4.48 L之间
D.小于2.24 L
【解析】反应过程中浓HCl变为稀HCl,反应停止。
【答案】 D
9.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B.原混合溶液中c(FeBr2)=6 mol·L-1
C.当通入Cl2 2 mol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
D.原溶液中n(Fe2+)∶n(I-)∶n(Br-)=2∶1∶3
【解析】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 >Fe2+>Br-,所以Cl2最先氧化I-,然后氧化Fe2+,最后氧化Br-。
图中AB线段表示I-的变化情况,氧化I-需1 mol氯气,则I-为2 mol;BC线段表示Fe3+的变化情况,氧化Fe2+需氯气2 mol,则Fe2+为4 mol;DE线段表示Br-的变化情况,氧化Br-需氯气3 mol,则Br-为6 mol。
当通入Cl2 2 mol时,氧化的I-和Fe2+均为2 mol,所以C中的离子方程式是正确的。
因不知溶液的体积,则B错误。
【答案】 B
10.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B.再通入少量氯气,c(H+)/c(ClO-)减小
C.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D .加入少量固体NaOH ,一定有c (Na +)=c (Cl -)+c (ClO -
)
【解析】 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Cl 2+H 2O HCl +HClO ,加水后溶液中H +
等离子浓度减小,
促进了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A 项正确;再通入少量氯气,氯水浓度增大,但c (H +
)要比c (ClO -
)增大程
度大,所以c (H +)/c (ClO -
)应该增大,B 项错误;通入少量SO 2,发生反应Cl 2+SO 2+2H 2O===H 2SO 4+2HCl ,溶
液漂白性减弱甚至消失,C 项错误;加入少量固体NaOH ,应有c (Na +)+c (H +)=c (Cl -)+c (ClO -)+c (OH -
),
但是溶液的酸碱性不知道,故不一定有c (Na +)=c (Cl -)+c (ClO -
),D 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1.(12分)(2014·南宁模拟)氯气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它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是
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Cl 2+H 2O HCl +HClO K =4.5×10-4。
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能杀死水中的
病菌(不直接用次氯酸为自来水消毒是因为次氯酸易分解,且毒性较大)。
但是,由于氯气贮运不方便,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正逐渐被其他性能优越的消毒产品所替代。
请回答:
(1)氯碱工业生产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与氯气相比具有贮运方便等优点,用氯气与烧碱溶液反应制备84消毒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保鲜剂。
我国科学家研发了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 2)固体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同学设计了一套用浓盐酸和KMnO 4固体制取少量氯气并比较氯气与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的微型装置(如图)。
①下列溶液能吸收Cl 2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饱和食盐水 B .饱和Na 2SO 3溶液 C .饱和NaOH 溶液 D .浓硫酸
②能说明Cl 2的氧化性强于I 2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氯碱工业制Cl 2就是电解饱和NaCl 溶液。
(3)利用化合价升降法可配平该方程式。
(4)证明Cl 2比I 2的氧化性强的事实就是,Cl 2把I -
氧化为I 2。
【答案】 (1)2NaCl +2H 2O=====电解
2NaOH +Cl 2↑+H 2↑ (2)Cl 2+2OH -
===Cl -
+ClO -
+H 2O
(3)Cl2+2NaClO2===2ClO2+2NaCl
(4)①BC②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12.(14分)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想制取饱和氯水,并进行氯水的性质实验。
他们使用如图装置制取较多量的饱和氯水,请回答:
(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丙、丁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①在乙和丙之间增加上图中的a装置,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填“有”或“无”)。
②在丙的长导管下口处,接上图中的b装置,可以提高氯气的吸收效果。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滴管将制得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
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或者②的实验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提高氯水中次氯酸的浓度,增强氯水的漂白能力,可向氯水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
A.CaCO3B.Na2SO3
C.H2SO4D.Ca(OH)2
【解析】(3)乙和丙之间无需增加干燥装置,因为还要通入水中。
(4)NaOH与酚酞作用呈红色,红色消失的原因有两种:一是NaOH被盐酸中和了;二是酚酞被HClO氧化了。
滴加NaOH溶液即可判断到底是哪种原因。
(5)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H++Cl-+HClO,由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CaCO3只与HCl
反应,不与HClO反应,而使平衡右移,HClO的浓度增大。
Na2SO3、Ca(OH)2均能与HClO反应,尽管平衡右移,但HClO的浓度减小,加入H2SO4增大了H+浓度,使平衡左移,c(HClO)减小。
【答案】(1)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2)Cl 2+H 2O
H ++Cl -
+HClO
Cl 2+2OH -
===Cl -
+ClO -
+H 2O
(3)①无 ②可增大Cl 2与水的接触面积
(4)盐酸中和了氢氧化钠 次氯酸将酚酞氧化了 向褪色后的溶液里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变红,说明是原因①,若溶液不变红说明是原因②
(5)A
13.(12分)为了讲授“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张老师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其中A 是连有注射器针头的橡皮管,针头已插入并穿过橡皮塞)进行了教学。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丁中液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橡胶塞连通后,分液漏斗中气体的压强p 1与烧瓶中气体的压强p 2的关系为________(填“>”“<”或“=”),连接橡胶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干燥的红布条不褪色 湿润的红布条褪色 下层CCl 4层呈紫红色 用分液漏斗分液 (2)= 有利于球形分液漏斗里的浓盐酸能顺利流入烧瓶里
(3)MnO 2+4H +
+2Cl -
=====△
Mn 2+
+Cl 2↑+2H 2O
(4)Cl 2+2I -===I 2+2Cl - Cl 2+2OH -===Cl -+ClO -
+H 2O (5)吸收剩余的Cl 2,防止污染大气 14.(12分)
A ~G 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B 、E 、F 为单质,常温下,B 是一种黄绿色气体,G 为黑色固体。
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未列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G________。
(2)F 的一种氧化物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这种氧化物的俗称为________。
(3)E 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广,也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
写出E 与C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将B 与SO 2等体积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工业上获得B 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 因A ~G 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又常温下B 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故B 为Cl 2。
由“F 的一种氧化物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知F 为铁,这是推断元素F 的关键点。
“由E 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
广,也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可知E 为Cu 。
铁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 3,而Cu 能将Fe 3+还原成Fe 2+。
G 为黑色固体,能与A 反应,又A 能与F 反应,可知A 为浓盐酸。
工业上获得氯气的方法是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
【答案】 (1)HCl MnO 2 (2)铁红
(3)2Fe 3++Cu===2Fe 2++Cu 2+
(4)品红溶液不褪色
SO 2+Cl 2+2H 2O===2HCl +H 2SO 4
2NaCl +2H 2O=====电解
2NaOH +H 2↑+Cl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