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死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之死读后感
联系文中所写来看,我这样理解文章标题,“内心之死”——它指的是人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幸福或惊骇时,心脏在刹那间的“停顿”。
那么如何表现这一特定情形下的心理反应,也就是如何完成这样的心理描写?我想,它就是本篇所要探究的问题。
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我完成阅读后的事情。
刚开始看到这篇文章题目时候,它表示什么意思,文章里面将会写些什么,又将如何展开,又会如何吸引我的阅读?我什么都不知道,完全陌生。
余华开始描述时候,也没有明确指向,而是通过他自己阅读中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他提到海明威和格里耶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和《嫉妒》。
他写到:与阅读其他作品不一样,这两部作品带给我的乐趣是忘记他们的对话、场景和比喻,然后去记住从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快车上的“声音”,和百叶窗后面的“眼睛”。
接着他分别描述了《白象似的群山》里的一对男女在列车上的“声音”组合,描述了《嫉妒》里百叶窗后面隐藏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幕幕场景。
把这两件事情交代完毕以后,他才明晰地抛出了自己的命题,即什么是心理描写?他的原话是:“海明威和格里耶的写作其实回答了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什么是心理描写?”他写作的命题一下子明朗化,像岛屿浮出了海面。
余华的笔法也清晰起来,继续寻找解答的途径。
他例举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沃许〉,他写到沃许用镰刀杀死了丧失了人性的塞德潘之后,引用了一些详细的原文片段,来描述杀人之后的沃许的特定心理,沃许表现的异常安静。
余华写到:“此刻的叙述展示了一劳永逸似乎的放松,福克纳让叙述给予沃许的不是压迫,而是酬谢,沃许理应得到这样的酬劳”。
为了显示人物心理描写的多样性复杂性,余华放下福克纳,开始进入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
文章中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克夫与沃许一样有着杀人的经历,而杀人后的呈现方式是长达全篇的疯狂的一系列行为。
虽然主人公行为有着差异,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余华写到:“那就是当书中的人物被推向某些疯狂和近似疯狂的境地时候,他们都回立刻放弃心理描写的尝试。
福克纳让沃许坐到窗前,给了沃许麻木和不知道所措之后的平静;而陀斯妥耶夫斯基则让拉斯克尔旎克夫继续疯狂下去”。
余华最后提到的一位是司汤达的〈红与黑〉,他写到:“司机汤达的叙述里没有疯狂,但是他拥有了长时间的激动。
司汤达具有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类似的能力,当他把一个人物推到某个激动无比的位置时候,他能够让人物稳稳坐住,将激动的状态不断延长,而且始终饱满”。
当余华列举完以上几位伟大作家及其作品之后,他本文的命题,也是困绕他自己写作多年来难题,也就是如何完成心理描写,已经有了明晰的答案。
余华写到:“当人物最需要内心表达的时候,我学会了如何让人物的心脏停止跳动,同时让他们的眼睛睁开,让他们的耳朵竖起,让他们的身体活跃起来,我知道了这时候人物的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它才真正具有了表达丰富内心的能力”。
看起来,本文就是一个提出命题解决命题而已。
但仅仅为了完成它,用干巴的理论,单调的例子,机械的叙述,那就不成其为余华了,之所以是余华,当然与众不同。
他采用迂回、对比、穿插、组合等方式,让五位作家及其不同的作品灵活有趣地在自己的行文里来去自如。
他对每一位作家的风格都了如指掌,他说“海明文的叙述像晴空一样明朗”,他说“格里耶则要暗淡的多,如同
昼夜之间的黄昏,他的叙述像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缓缓地移动着”,他说“福克纳的故事粗旷有力,充满了汗水与尘土的气息”,他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叙述是如此直截了当,毫不避讳地去精心刻画有可能出现的所有个人行为和所有环境反应”,以及“陀斯妥耶付斯基放弃了对技巧的选择,他的叙述像是一头义无返顾的黑熊那样笨拙地勇往直前”。
更有趣味值得思考回味的是当余华说到他的写作与被列举的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时,他写到:“他们就像于连-索黑尔的手,而我的写作则是德-瑞那夫人被控制的手,只能‘听天由命’。
这就是叙述的力量,无论是表达一个感受,还是说出一个思考,写作者都是在被选择,而不是选择”。
读余华的随笔,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读它,为什么它能吸引我一篇篇地读下去,为什么同样的阅读,对有的人来说,犹如流水,流过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而对于他来说,则写出了引人入胜的作品?这固然与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有关,但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对于一部作品,我们有没有全身心地去拥抱它,去爱过它,并且心甘情愿地不由自主地想努力用笔去描画出它身上那美丽的线条来,因为真正爱到心上的,必定有倾诉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