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古代文学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三古代文学复习(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一填空
1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传世。
5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苏门四学士之一。
著有《山谷内集》、《山谷外
集》、《山谷别集》。
6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世称“柳屯田”。
著有《乐章集》。
“柳氏三绝”,指宋代柳永和其兄柳三复、柳三接。
三人皆有文名,其中以柳永为最。
二名词解释
1宋初三体: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
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
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为西昆体。
以魏野、
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
饰、多用故事。
作诗注意修辞,大量用典,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3苏梅:指北宋初期的诗人苏舜钦和梅尧臣,二人的诗作开宋诗之先,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
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4半山体: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
“半山体”特指他晚年所作的大量写
景抒情小诗。
这些小诗多为七言绝句,形式短小,“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很受推崇。
5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6自是一家:出自苏轼在其给朋友的一封信《与鲜于子骏书》:“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
味,亦自是一家”。
其内涵是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
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称一家。
7山谷体: 指北宋后期诗人黄庭坚的诗风,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山谷体。
黄庭坚推崇杜甫,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用,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无一字无来处”,但要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追求“生新”,主张“不俗”,故以其鲜明的风格自成一体。
在艺术特征上,强调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
以唐诗为参照,山谷体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8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二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9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10一祖三宗: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
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11苏门四学士:指受知于苏轼的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加上陈师道、李廌,称为“苏门六君子”。
黄庭坚诗成就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
秦观词为婉约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12二晏: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都擅长以小令表现男女恋情的婉约词,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
13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14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其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故后人多有效法者,称之为“易安体”。
15别是一家:这是李清照提出的理论。
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16永嘉四灵:永嘉四灵。
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17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
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
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8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风格绮丽。
19豪放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词派。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
20贺梅子: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绰号。
他在《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佳句,用三种意象表现了愁思的广度、密度、长度。
化抽象无形的情思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贺铸因此得名“贺梅子”。
21理趣:理趣一词最早在宋代用于诗歌评论。
指体现哲理的诗歌要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做到哲理与情味相交融。
宋代理趣诗的代表有苏轼、王安石、陆游等。
三简答论述题: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2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笔触多情”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善用宕笔、疏笔,文章层次曲折,语言平易自然;因事抒议而工于辨析,条达疏畅,以理取胜。
论述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欧诗诗风革新:欧阳修写诗学韩愈的“以文为诗”,带有韩诗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变重情韵为重气格,提出“诗穷而后工”理论,与西昆诗人相比,更重生活内容,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唐朝的时代。
内容:1.欧诗中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边户》。
2.更重要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由于这类诗多含很深的人生感慨,与西昆体同类诗作有本质区别,如《戏答元珍》。
艺术特点:1散文化倾向,以文为诗,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讲究转折顿挫,主气格而贱辞藻。
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2叙议抒融合,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其枯躁艰涩之失。
如《再和明妃曲》;3 学李白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结合,形成流丽宛转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4诗的节奏声韵多变,语言自然流畅,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
欧阳修的词有何特点 :欧阳修的词未摆脱艳歌的传统格局,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拓展了题材,规模未大而蹊径已变。
第二,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欧词屈折如意,化艳丽为清空。
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1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
文风朴实自然、简洁明快、不加雕饰。
2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说理透彻,概括性强。
3以议论说理见长,笔力雄健,富有感情,文风峭刻。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瘦劲刚健是王安石诗歌的一贯风格,但进入老年后,却化奇崛为平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王安石诗歌前后期有何不同
以退居江宁为界,王安石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
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
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可以称为政治家之诗。
退居江宁后,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
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王安石的词: 风格超脱,气韵桀骜,突破了“以清切婉丽为宗”和“务求协律”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的表现范围。
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 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
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
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
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1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2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
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
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3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
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是: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行文行云流水且句式多变。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前赤壁赋》
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善于从虚处入手,翻空为奇,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体现出生动丰富的想象力。
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
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
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6.刚健的清丽雄健,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苏轼词的成就(革新意义)
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
具体表现在:
1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
2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
3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4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
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
5语言上,高度诗化。
总之,词发展到苏轼时,它的娱乐功能减弱了,而抒情的功能大大加强了,实际上已经成了诗的另一种形式。
简述苏轼“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
1苏轼认为词为“诗之苗裔”,破除了诗尊词悲观念,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于诗的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2苏轼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追求壮美风格与阔达意境,作词应如写诗,抒发真性情与独特的人生感受。
并提出诗品应与人品一致。
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豪放词人的先河。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
扩大了词境,展现了顽强乐观的信念,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使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有分离走向统一。
3.苏轼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增强了词作的哲理意蕴。
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是变革诗风的主要武器。
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大量采用小标题与小序的形式。
题序记事,文本抒情,两者内容互补,且题序丰富与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3多用典故词作大量用典,始于苏轼。
4强化词的文学性,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与束缚,弱化了词对音乐的附属性。
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
简述苏轼如何拓展词的题材
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扩大表现功能,是词与诗同等地位。
1对自然山水进行的描述,描绘清新秀美的画面。
在此之前词的题材还未深入到此
2雄奇壮阔的自然美景融入深沉的历史感与人生感慨。
3描绘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展现了诗人的忘我之境。
4对乡村景色,村姑农嫂的生活情态的描写,表现了对丰收的喜悦与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记刚建。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2.婉约,情深义重,感受敏锐。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清雄超逸、旷达疏放、清丽蕴藉。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
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看重诗人的学养,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主张创新。
他主张“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他力避常规的用滥了的俗典,注重对典故的改造和发挥,或取其一端生发开去,或将几个可沾联的典故熔为一炉,营造新的意境。
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
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
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从创作上说,黄庭坚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黄庭坚诗歌艺术特色:
1.书卷气浓厚,人文意象密集,非自然意象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2.多用典故,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
如:《演雅》
3.生新硬瘦,奇峭倔强的风格。
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有出乎意料的转折,以意脉的突出断裂产生艺术张力。
如:《次韵裴仲谋同年》
4善用修辞,出奇制胜,比喻新奇。
如:《观王主簿家荼蘼》
5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
如:《赠陈师道》
6句法奇娇,音节拗健,生新廉悍。
音节打破常规,矫健奇峭。
多拗句,避免平仄。
如:《题落星寺》
7以诙谐口吻入,诗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
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
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
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1.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瘦”者,洗净铅华,摒绝绮艳;“硬”者,刚健挺拔,力矫柔弱。
2.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
“生新”刻意求奇
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
3.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作诗要达无斧凿痕的自然平淡之境。
4.此外,黄庭坚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黄庭坚的山谷词: 一是青年时代的艳词,词语通俗,纤浓俚俗。
二是晚年言志之作。
以空灵疏宕的诗笔出之,以诗法的特点融入词中,显得苍劲沉郁、明快劲折,风格疏宕峻峭、真率自然,于倔强中见姿态。
试叙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
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
3以赋为词,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4柳永还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5开拓题材,柳永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和歌妓词。
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1俚俗色彩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浅近易懂上,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
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言情道爱也很浅近,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
”柳词在当时成为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2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
如《望海潮》等。
柳永词的雅的特点: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他的羁旅行役词的意境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代表作是《雨霖铃》。
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
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
第三类是描写城市风光。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柳永词从风格上分为哪几类其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从风格来说,柳永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雅词,一类为俗词。
所谓雅词,主要是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语言比较典雅,表现含蓄,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所谓俗词,主要是语言通俗,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慢词与小令: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词字句较多,但系依据曲调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