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24年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人教版24年秋)
第Ⅰ卷(非选择题56分)
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人员在发掘某一遗址时说:“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约四五十厘米……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稻秆等水稻的遗物。

”据此可知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居民遗址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2.传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他的躯体被葬于菏泽市境内。

图中菏泽市相关的考古发现与蚩尤传说相吻合。

由此可见()
A.传说与神话都反映真实的历史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3.商朝的附属国中,多数国君与商王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而西周利用分封制度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

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笼络宗亲,奖赏功臣B.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C.扩大疆域,增强实力D.控制诸侯,强化皇权
4.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周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这表述的是分封制实施的()
A.背景B.特点C.经过D.影响
5.考古资料表明,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农具的出土,种类、数量众多,其地域范围超过当时的七个诸侯国。

这表明战国时期()
A.出现了诸侯争霸局面B.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C.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D.秦国成为最强诸侯国
6.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
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该政策是()
A.承认土地私有B.严明法度C.奖励军功
D.奖励耕织
7.孔子是古代东方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从教,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很大,有弟子三千,来自各个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各色人物都有。

孔子的这一做法()
A.有助于维护国君的权威B.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C.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D.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8.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下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
9.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

这表明,当时()
A.地方治理强化B.南方土地开发C.社会矛盾缓和D.中央机构完善10.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 A.推动经济发展B.巩固中央集权C.促进民族交融D.遏制贵族豪强11.史书记载:西汉初年,到处是饥荒。

到文帝、景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分封制的进一步废除B.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C.北方边境地区的巩固D.察举制选拔大批人才
12.主父偃认为诸侯王子弟中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却不能享尺寸封地,这样会导致“仁孝之道不宣”,建议皇帝“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这一建议的实施旨在()
A.倡导以孝治国B.防止诸侯王反抗
C.传播儒家思想D.强化对地方控制
13.下面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
A.控制政府赋税来源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消除地方割据基础D.协调各地经济发展
14.“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材料中的“动机”是指()
A.树立皇帝绝对权威B.弘扬传统思想文化
C.消灭种种异端学说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15.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

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由此可知()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16.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赵过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

这一做法() A.清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B.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C.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D.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17.下图的信息可以直接反映西汉时期的()
A.对外交往情况B.国家统治范围
C.北击匈奴路线D.边疆治理情况
18.下图是东汉集市画像石拓片,其反映的是东汉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局面。

这一局面出现于()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秦灭六国D.西晋统一19.“它给予贫苦人民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

这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20.它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它”是()
A.《诗经》B.《论语》C.《离骚》D.《史记》21.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的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

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生产技术的进步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D.自然条件的优越
22.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

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这一现象()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23.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学、小学,考查学生;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

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24.《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

这一变化()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25.北朝“汉服”“胡服”并行不悖,前期多为“胡服”,皆窄衣掐腰,毡帽短袖;自孝文帝改革后,北朝衣着服饰不断演化,呈现胡汉风格结合的特色。

这说明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胡服”成为主流服饰
C.民族隔阂完全消失D.棉纺织业高度发达
26.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27.“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
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水经注》28.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王羲之在继承前人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

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
A.重视修养,追求理想B.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C.继承创新,推动发展D.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第Ⅱ卷(非选择题44分)
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局面?(2分)
(2)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

你是否赞同他的
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朝领
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

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使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

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

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材料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思想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述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优势。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思想文化的一统”“政治的一
统”分别采取的措施,归纳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别写出材料所涉及的两位帝王的姓名,并简析这两位帝王的
治国智慧。

(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汉高祖时期,通过“和亲”政策,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文帝时,改革边防军轮换制度,移民实边,增强边防力量;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同西域乌孙等部族联系,共同抗击匈奴。

汉政府也利用农业和粮食作物,影响与匈奴的边境互动、政治交往及文化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摘编自王子今《论“西北一候”:汉王朝西域决策的战略思考》材料二北魏建国以后,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仍存在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等问题。

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他的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处理与匈奴关系的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往、交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春秋早期管仲改革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80年西晋统一
东晋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D 2.C 3.B 4.D 5.B 6.C7.D8.D9.A
10.B11.B12.D13.B14.D15.A16.B17.A
18.B19.C20.D21.A22.B23.C24.C25.A
26.B27.A28.C
29.(1)百家争鸣。

(2分)
(2)【示例】判断:同意。

理由: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与推
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显著。

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所以,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

(6分)
30.(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保障秦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任答两点即可)(4分)
(2)措施:尊崇儒术;实施“推恩令”。

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4分)
(3)姓名:嬴政、刘彻。

治国智慧:善于用人;重视纳谏;勇于改革创新等。

(4分)
31.(1)汉高祖实行“和亲”政策;汉文帝改革边防军轮换制度,实行移民实边;
汉武帝联合西域部族抗击匈奴。

(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存在大量荒地(粮食短缺);皇权增强;
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加强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32.【示例一】
历史事件1:管仲改革
历史事件2:商鞅变法
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齐桓公任用管仲主持国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通过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12分)
【示例二】
历史事件1:秦国统一
历史事件2:西晋统一
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论述:春秋时期,强国兼并弱国,到战国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强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各地反秦武装的斗争推翻了秦朝。

秦朝灭亡后,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最终建立汉朝,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东汉末年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两汉大一统局面结束,而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统一了全国。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分分合合的特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2分)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