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茂名市2015年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2.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古代的宗法制
【解析】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意欲立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遭到了萧何等大臣的反对,根据所学知识,在皇位的继承上,一直都遵从嫡长子继承制,这正是宗法制的核心,所以C正确。

A萧何等大臣的做法是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的,说法错误。

B萧何等大臣反对改立太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是符合作为臣子的身份和做法的。

D项是针对分封地方诸侯的,同材料无关。

故选:C。

13.古代有位思想家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

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这位思想家是()
A.朱熹B.王阳明C.顾炎武D.王夫之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宋明理学
【解析】根据题干中“虽草木,亦有理存焉。

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可知其体现的主要观点为理学中格物致知的观点,故A项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与题干中的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代表人物与题干中的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王夫之也是明末清初儒学新发展的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

14.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下列材料不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A.《本草纲目》:“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B.《农政全书》:“海上(松江府一带)……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


C.《三言两拍》:“杨佥宪有所红花场庄子,满地种着红花(药材),广衍有一千余亩。


D.《红楼梦》:“在这里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也有三五十万来往。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主要指的是农村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趋势。

A是说玉米原产西方,在中国种植甚少,体现不出商品化程度提高,A符合题意。

B松江府一带,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C满地种着红花(药材),广衍有一千余亩,都种植用于买卖的农副产品,体现了商品化程度提高。

D从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也有三五十万来往,可以间接看出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了提高。

故选:A。

15.“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

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

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

”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运用各种史观解读历史的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各种史观来解读《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ABC三项解读正确。

D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是阶级史观,不是文明史观。

故选:D。

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毛泽东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法领导中国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所以,无产阶级必须要领导人民大众,首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胜利,取得民族和国家的独立,然后再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把社会主义革命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是不可取的,由以上分析,C正确。

AD表述错误。

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共七大,B错误。

故选:C。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选项中的会议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根据材料“政协组织法”、“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幸周恩来做主席”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是1949年政协会议的内容,B正确。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是1946召开的,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D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召开的,根据所学,这三个会议内容同材料信息不符。

故选:B。

18.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

罗马法当时受追捧主要是因为()
A.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B.罗马法提倡“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
C.罗马法对商品生产的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做了详尽的规定
D.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罗马法
【解析】本题要注意对题干的时间和罗马法意义的理解。

根据材料,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是因为此时正是西欧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时期,他们主张自由、平等、民权,C项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C符合题意。

A是罗马法的地位,不是原因。

B “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同罗马法当时受追捧无关。

D同罗马法当时受追捧形不成因果关系。

故选:C。

19.欧洲有位学者在其作品《论人的美德与尊严》中以《圣经·旧约全书》的内容为依据而宣称:“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

”该学者属于()
A.古希腊先哲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家D.浪漫主义文学家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文艺复兴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人文主义主张肯定人、注重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人类努力追求现实的生活,材料中所述内容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

A古希腊先哲时期,不符合材料《圣经•旧约全书》的时间。

C 宗教改革家,主要是反对教皇权威的政治运动。

D项同材料所述无关。

故选:B。

20.“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

……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

”该材料说明()A.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可以看出对黄金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D正确。

ABC说法虽正确,但同材料无关。

故选:D。

21.“告诉人们,‘他们为什么要斗争’和为什么必须斗争,……他的新的福音书已成为整个文明人类劳动群众的精神财富,……他找到了医治苦难的药方。

他教导人们如何去摧毁作为其他奴役基础的奴役制度。

”“医治苦难的药方”指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C.白由主义D.凯恩斯主义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解析】根据材料这个“医治苦难的药方”的描述,它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是指导人类劳动群众斗争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为人类摧毁作为其他奴役基础的奴役制度,实现自身的完全独立和解放指明了方向,符合材料描述的只有B项。

A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超越社会现实,无法实现的不科学的空想。

CD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

故选:B。

22.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说:“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

但这是错误的,……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爱因斯坦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
B.爱因斯坦不赞同人类社会鼓励恶性的竞争
C.爱因斯坦鼓励科学创新
D.爱因斯坦重视培养理性独立的人格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达尔文进化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爱因斯坦的演讲主要是在说明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我们不要只把鼓励竞争作为对达尔文进化论运用的首选,而更应该看到,达尔文进化论里所蕴含的理性独立的人格、科学创新的精神。

所以,爱因斯坦不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只是不赞同人类社会鼓励恶性的竞争,据此,BCD 解读正确,A项解读错误。

故选:A.
23.196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

据日本的《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统计》,“倍增计划”实现后,回答自己的生活是“中流”的人达到90%。

这说明日本()
A.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B.开始采用宏观干预的经济政策
C.实施了计划经济
D.通过“倍增计划”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二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援助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材料中“倍增计划”实现后,回答自己的生活是“中流”的人达到90%,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实现倍增,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D正确。

A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计划经济表述错误,C错误。

故选:D。

38.(28分)历史人物的演讲稿,是后人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一国国民被迫行使起义权时,对暴君来说,国民回到了自然状态,暴君怎么还可能引用社会公约呢?他已经把公约销毁了。

……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

——罗伯斯比尔《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1792年12月3日)
材料二我们也有东西,一定可以胜过他,……我们的主义思想,亦要比他新,……我们为自卫为公理而战,这种战争,是为义战,义战是战无不胜的。

……我们一定要团结统一,来抵御外侮,来完成我们自己的使命。

——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1934年7月13日)
材料三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

——基辛格《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1983年11月9日)
(1)材料一中,罗伯斯比尔主张处死国王,他依据的是启蒙思想家的哪一学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有何重大意义?(6分)
(2)材料二中,蒋介石在演讲时面临着怎样的时局?他认为抵御外侮要靠哪些“东西”?(10分)
(3)材料三反映了二战后最初10年怎样的国际格局?当时苏联采取了哪些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措施?面对当时美苏的敌对关系,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10分)
(4)在研究历史时引用历史人物的演讲稿应注意什么?(2分)
【答案】(28分)
(1)学说:社会契约论。

(2分)
意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并做了舆论准备;为反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
性王国”构建政治制度。

(4分)
(2)时局:国内处于内战对峙,国共双方正在进行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国际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进而向华北进逼。

(4分)
东西:三民主义的指导;正义的力量;全民族团结抗战。

(6分)
(3)格局:美苏不断对抗,形成两极对峙格局。

(2分)
措施:1947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l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6分)
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分)
(4)演讲及演讲内容涉及的时代背景;演讲者的价值取向、政治倾向、阶级属性、国家立场等。

(2分,1点2分,答出其中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启蒙运动、国共十年对峙、二战后国际格局、冷战政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解析】(1)问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影响,材料中描写的是罗伯斯比尔主张处死国王,根据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理论,人民和统治者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旦统治者为暴君,人民应该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所以依据的是社会契约论;回答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有何重大意义,要注意从其对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作用角度解答。

(2)问蒋介石演讲时面临的时局,要注意材料引文的时间是193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国内国共两党对峙,蒋介石围剿红军时期,但此时,日本在1931年已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正在蚕食华北,民族矛盾进一步上升,民族危机进一步严重,总结作答即可;抵御外侮要靠哪些“东西”,这问要结合材料作答,由“……我们的主义思想,亦要比他新“可得出三民主义,由“这种战争,是为义战,义战是战无不胜的”可知是战争的正义性,由“我们一定要团结统一,来抵御外侮”可知民族的团结。

(3)问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主要结合二战后世界的政治局势回答。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推行冷战,苏联同美国激烈对抗,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苏联对抗的措施,注意针对美国的冷战,苏联从政治、经济、军事进行对抗,结合史实从这三个角度回答即可;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在美苏的敌对关系下,中国选择倒向苏联,即“一边倒”。

(4)问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素养,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演讲稿的引用,要考虑讲稿的背景,讲稿的演讲者的阶级属性、立场、目的等因素考虑,本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9.(24分)近代旅游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诞生,这是旅游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旅游活动,旅游业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城市狭窄的生存空间、机器化生产的刻板时间程序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身心造成伤害,所以,能够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羁绊的旅游活动受到青睐。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世界近代旅游业由此诞生。

该旅行社多次组织了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业务迅速发展。

19世纪末,旅游业已成为欧美各国经济中一个有影响的新兴产业。

中国的一些爱国志士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也纷纷出国考察旅行和求学,推动了近代中国旅游业的产生。

20世纪初,西方一些旅行社陆续占领中国市场。

1923年,陈光甫成立中国旅行社,尽管它的社会经济地位无足轻重,但它毕竟是中国自己的旅游业。

继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国务院又决定分别自1999年和2000年开始把国庆节和劳动节的假日各延长至3日,我国旅游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2000年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总体方针。

——据杜有珍《旅游概论》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技术、经济、社会心理三个方面概括近代旅游业诞生的背景。

从经济的角度看,19世纪末欧美旅游业为什么会成为有影响的新兴产业?(8分)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旅游业的特点。

(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总体方针的有利条件。

(10分)
【答案】(24分)
(1)背景:技术:工业革命推动新的交通工具火车和汽轮的出现,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经济: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工业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富裕工人纷纷加入旅游的行列;
社会心理:城市化、机器生产以及工厂制度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需要通过旅游来缓解压力;(6分)
旅游业有效拉动了社会消费,带动了相关的饮食业、旅馆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2分)
(2)特点:带有爱国救亡的政治色彩;西方旅游企业占据主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6分)
(3)有利条件:工作时间缩短,节假日增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激活了旅游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增强了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实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更趋于和平;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信息技术为旅游业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10分,1点2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同等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1)问第一小问,要注意题干要求是从技术、经济、社会心理角度概括,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以从技术角度看,要考虑工业革命使新式的交通工具出现;旅游业要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从经济看,要考虑在工业革命下,不同人群的经济状况得以改善;旅游是一种身心放松的趋势,所以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小问注意是从经济的角度,所以,我们考虑的方向就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与其相关的产业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思考即可。

(2)问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旅游业的特点,注意归纳和概括材料,由“中国的一些爱国志士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也纷纷出国考察旅行和求学”得出带有爱国救亡的政治色彩;由“20世纪初,西方一些旅行社陆续占领中国市场”可以得出西方旅游企业占据主导;由“1923年,陈光甫成立中国旅行社,尽管它的社会经济地位无足轻重”可得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3)问有利条件,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思考,在国内因素中要从经济政策的变化、企业的改革、城乡居民的收入、国家休假制度的出台等角度思考;在国际因素中要当今世界的国际局势、科技革命提供的便利、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等角度思考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