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滨河区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滨河区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
复习检测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不属于氧化物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2.“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多使用电子邮箱、QQ等即时通讯工具
C.冬天为了更暖和,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最高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B.生成物的状态
C.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D.反应所需条件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产生白色火焰B.铁丝:发出耀眼的白光
C.红磷:产生大量白色烟雾D.硫粉: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5.下列过滤操作的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中
B .润湿试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者之间不能有空气
C .滤紙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D .过滤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内的液体,以加快过滤速度
6.如下表中数据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图所示是用其中一种物质所做的实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KNO 3
20.9 31.6 45.8 63.9 NaCl
35.8 36.0 36.3 36.6 A .实验中加入的物质R 是氯化钠
B .④中t 的取值范围在30~40之间
C .③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 .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的大
7.根据化学方程式2222H O
2H +O ↑↑通电,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 A .反应所需条件
B .生成物的状态
C .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D .氧气可助燃
8.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因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C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9.下图中的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 .
B .
C .
D.
10.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变化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三种分子个数比为 5:1:2
11.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因为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B.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C.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D.食物变质是因为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1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是混合物B.空气是化合物
C.空气含有多种元素D.空气含有单质和化合物
13.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
14.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用氧气抢救危重病人
B.用氦气填充飞艇
C.用氮气做保护气填充食品包装袋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各色的光
15.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
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④中无明显现象B.③中无色酚酞比②中先变红
C.①中无明显现象,④中迅速变红D.温度越高分了运动速率越快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欲在室温和1.01×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
请利用下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假设气流方向由左向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a→→→b→c→f→e→d (填写字母)。
⑵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是,作用是。
⑶连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以下几步:
①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假设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
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设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 中;
③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
④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⑷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⑸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⑹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下图装置来测定一定质量的镁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
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试管B中加入镁条;
③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量气管,D为可上下移动的水准管);
④由A向B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⑤ B中不在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ml
Ⅰ、甲同学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D管注水,C、D两管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为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更精确,记录C中液面刻度时,除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冷至室温外,还应;
Ⅱ、甲同学认为镁带在实验前应打磨,目的是;
Ⅲ、通常实验前须估算药品用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盐酸的量不足,应中途加酸还是重新实验:;理由是。
Ⅳ、以上是乙、丙两位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在步骤⑤读数时所处的稳定状态图,则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假设其余步骤完善且操作准确无误):乙,丙(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0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18.(8分)“康泰克"等以前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因含PPA (苯丙醇胺)对人体有较大副作用而被禁用,PPA的化学式为C9H13NO,求:
(1)C9H13NO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所需相对原子质量见试卷第一页说
明,下同)
(2)C9H13NO中的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
(3)C9H13NO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
(4)在151gC9H13NO中碳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和收集氧气常用的几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装置_____,指出装置的错误之处_____。
此实验操作步骤有:①停止加热;②固定试管;③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④装药品;⑤加热;⑥收集氧气;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请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_____。
(2)若使用乙装置制氧气,a仪器名称为_____,锥形瓶内固体的化学式为_____,请在下图画出反应过程中,此固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_____。
(3)甲装置和乙装置都可以制氧气,两者相比计较,你认为装置_____操作更简便,请再写出所选装置的一处优点:_____。
(4)小冰同学用装置乙和装置丙收集了一瓶O2,装置连接正确
①乙中导管与_____相连(填“a”或“b”)
②用装置丙收集氢气,气流由_____进入(填“a”或“b)。
③装置丙充满水也可收集氧气,气流由_____进入(填“a”或“b)。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A
【解析】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22
2O +2H 2H O 点燃
【详解】
A 、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
B 、该反应生成物是水,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 、由分析可知,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1,选项错误;
D 、反应前氢元素和氧元素化合价都为0,反应后氢元素化合价为+1,氧元素化合价为-2,各元素化合价均有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A 。
2、C
【解析】
根据题意:“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 、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循环使用会减少植物的消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符合题意;
B 、多用电邮、QQ 等即时通讯工具,能节约纸张,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符合题意;
C 、冬天为了更暖和,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最高,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符合题意;
D 、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3、A
【解析】
A 、在该反应中,氧气是生成物,所以此方程式不能体现氧气的助燃性,故符合题意;
B 、由生成物化学式后的气体符号可知,生成物是气体,故不合题意;
C 、由化学方程
式可知,生成的K2MnO4、MnO2、O2物质的量之比即为化学计量数之比,即1:1:1,故不合题意;D、根据该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条件是通电,故不合题意;故选A。
点睛: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4、D
【解析】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素说,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5、D
【解析】
A、过滤时,滤纸应该连续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中。
故A选项正确;
B、过滤时,为了保证滤纸和漏斗之间不存在缝隙,应该用水润湿。
故B选项正确;
C、在过滤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边缘低于滤纸边缘。
故C选项正确;
D、若用玻璃棒搅动漏斗内的液体,容易把滤纸弄破。
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6、D
【解析】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在50g的水中能溶解31.95g硝酸钾,能溶解18.3g的氯化钠,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在③中没有晶体析出,说明了加入的R是硝酸钾不是氯化钠。
A、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中加入的物质R是硝酸钾,故A错误;B、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在④中有晶体析出,在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在50g的水中能溶解22.9g硝酸钾,不会有晶体析出,④中t的取值范围不会在30~40之间,故B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③中的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D、由于t不能确定,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的大,故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宏观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
微观意义:⑵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原子之比。
质量意义:⑶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之间的质量关系即有关物质的质量比,故选D。
8、B
【解析】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例如中子不带电,该选项说法正确;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氧气中含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例如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中,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但是过程中没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点睛: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9、B
【解析】
A、O2,既表示微观意义,又表示微观意义,故A错误;
B、2O2,只表示2个氧气分子,故B正确;
C、2OH,表示2个氢氧根,不能表示2个氧气分子,故C错误;
D、表示离子,如O2-,而不能表示2个氧气分子,故D错误.
10、B
【解析】
A、由各物质反应的微粒关系图可知,反应前是两种单质,反应后是一种化合物,故A 错误;
B、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两种物质,生成物为一种物质,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由各物质反应的微粒关系图可知,三种分子个数比为2:1:2,故D错误。
故选B。
11、B
【解析】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因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选项解释错误;
B、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的缘故,故选项解释错误;
D、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食物中的分子种类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点睛】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12、B
【解析】
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和一些其它物质,是一种混合物,里面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含有多种元素,故选B。
【点睛】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反之为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再分为氧化物、盐、碱、酸,氧化物指一个物质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个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3、D
【解析】
蒸馏得到的水中不含有任何杂质,得到的一定是软水。
故选D。
14、B
【解析】
A、用氧气抢救危重病人,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氦气填充飞艇即利用了氦气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又利用了氦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用氮气做保护气填充食品包装袋,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无毒的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各色的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5、C
【解析】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颜色不变,故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③中无色酚酞比②中先变红,故正确;
C.①和④中的浓氨水都不变色,故错误;
D.实验中,③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先变成红色,②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色,此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⑴h 、g (1分) 水 使A 瓶中的气体进入E 瓶,增大E 瓶中的气压,将稀盐酸压入B 装置与Mg 发生化学反应;
⑶③②④① (2分) ⑷偏低 ⑸偏高
⑹不变 调节D 管,使CD 两管中液面相平
Ⅱ、除去表面的氧化层;
Ⅲ、重新实验 因为中途加酸,装置中的气体会逸出
Ⅳ、偏小 偏大
【解析】
(1)E 图中气体应该从长管进来,否则就会将液体压出去了。
(2)装置A 中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是水,其作用是可以使A 瓶中的气体进入E 瓶,增大E 瓶中的气压,将稀盐酸压入B 装置与Mg 发生化学反应;
(3)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
(4)若未将试管B 冷却至室温,会导致测量的气体偏多,也就会使测得的相对原子质量会偏少,
(5)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则所测得气体质量会偏少,也就会使测得的相对原子质量会偏大,
(6)高度差不变,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调节D 管,使CD 两管中液面相平,这样可以消除液体压强的影响。
镁表面有氧化膜,不除掉会影响测量结果。
因为中途加酸,装置中的气体会逸出,就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乙同学的装置图右边液面高,就会使右边压强比左边大,会使左边测得的气体体积偏小,所以乙同学的测量结果偏小,丙同学的装置左边是密闭的,当盐酸流下后会使左边气压变小,所以最终使测量结果偏高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1)0.96g ;(2)2.45g
【解析】
(1)有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氧气的质量为
3g-2.04g=0.96g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
2KClO 3 2
MnO 2KCl+3O 2↑
245 96
x 0.96g
245/x=96/0.96g x=2.45g
答:略
18、151 108:13:14:16 71.5% 108g
【解析】
(1) 913C H N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91131416=151⨯+⨯++。
(2)913C H NO 中的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9):(113):14:16=108:13:14:16⨯⨯。
(3)913C H NO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9100%71.5%151
⨯⨯=。
(4)在151g 913C H NO 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9151g 100%108g 151⨯⨯⨯=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甲 没有在试管口塞入棉花 ⑦④②⑤⑥③① 长颈漏斗 MnO 2 一条平行于x 轴的直线 乙 耗能少,安全 b a a
【解析】
(1)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所以选择装置甲来制取;为了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所以需要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棉花;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⑦④②⑤⑥③①。
故填:甲;没有在试管口塞入棉花;⑦④②⑤⑥③①;
(2)乙装置中的a 仪器是长颈漏斗;此装置适用于固液常温下制取氧气,则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锥形瓶内固体为二氧化锰,化学式为MnO 2;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图像中MnO 2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是一条平行于x 轴的直线。
故填:长颈漏斗;MnO2;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
(3)甲装置和乙装置都可以制氧气,两者相比计较,装置乙操作更简便,且无需加热,耗能少,更安全;故填:乙;耗能少,安全(答案合理即可);
(4)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装置丙来收集氧气时,氧气从长管进入;故填:b;
②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丙装置收集氢气时,氢气从短管进入;故填:a;
③氧气的密度比水小,装置丙充满水收集氧气,气流由短管进入;故填: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