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文体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文体知识点
第一篇:作文文体知识点
(一)记叙性文体阅读(记叙文、散文、小说):
1、文体知识(记叙的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及作用、和语言的表达方式辨识及作用)
(1)记叙的要素:一般应具有六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常见的线索有六种,即: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时线(时间的推进)、地线(地点的转移)和感情线(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有的记叙文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①了解文章的题材和内容,②注意文章的题目,③注意文章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④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⑤注意明、暗两条线索。

(3)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叫顺叙;先写事件的结局,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经过的,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的叫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叫插叙。

(4)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采用第二人称,有利于直接抒发某种情感。

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表达。

有时二者单独使用,有时两种人称交叉使用。

(5)记叙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叙述:分概括叙述和详细叙述两种。

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
写(描写角度)。

环境描写有: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前者可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是:记叙(叙述)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

2、散文的特点及其分类
(1)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说理散文(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也不乏抒情)。

(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广泛,山川流水、日月星
辰、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来写;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

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怎样灵活善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①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方法分析。

每种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分析要点。

如分析肖像描写,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外貌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分析动作描写,要注意分析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

因为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

分析人物的语言,要分析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

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分析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思想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②抓住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分析人物就不能不涉及到环境,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环境,人物就失去了活动的
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没有了社会根源。

(2)怎样分析情节:情节是塑造人物的手段,是描写生活事件的过程。

情节由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构成。

因此分析情节首先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分析情节展开的过程,接着要分析情节的组成部分—场面。

细致的研究每个场面中人物的关系以及事件过程,研究场面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场面在完整的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析场面的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气候、季节和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整体感知和要点概括(题目的拟定、主要内容、中心主题、结构、文意的理解及概括)
(1)怎样拟定文章的题目:①先找出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或短语,②扣住文章的主体内容,③能提示或揭示文章中心主题的词语或短语(尤其注意双关语或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短语)
(2)怎样归纳概括主题思想:①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

有的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题,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②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点明或暗示了主题思想,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

③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有些议论、抒情句就有点题的功效。

④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主题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中,要经过综合归纳才能明确。

⑤从分析景物入手。

有些文章的主题思想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和景物的态度之中。

(3)怎样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①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以此理清。

②追随事件的发展情节,以此理清。

③看清事件的地点转换处,以此理清。

④多角度描述对象的,从角度的变化去理清。

⑤依据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点来理清。

⑥判定语段间的逻辑关系,是相承(语段间是递进衔接关系)、相并(语段间是
并列衔接关系)还是相属(语段间是总分统属关系)关系,据此理清。

(4)
5、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6、字、词、句、段的理解与分析(填写字词、词义的理解与作用、词语的调换、词语的指代、句义的理解、句式的辩识及作用、语句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句子的调换及作用、句段的过渡及照应、段落的结构及作用)
7、景物描写的作用
8、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方法、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思想感情)
9、修辞方法的辨识及作用分析
10、写作特点分析(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和写作手法)
11、知识迁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启发、意义、看法和建议)
(二)说明文阅读
1、文体知识(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识及作用、说明顺序辨识及作用、语言特点分析)
2、整体感知和要点概括(题目的拟定、主要内容、文意的理解及概括)
3、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4、字、词、句、段的理解与分析(填写字词、词义的理解与作用、词语的调换、词语的指代、句义的理解、句式的辩识及作用、句子的调换及作用、句段的过渡及照应、段落的结构及作用)
5、调动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设题,如:谈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拿方案、作补充等
(三)、议论文阅读
1、文体知识(论点的提取及概括、论据的辨识及作用、论证方法的辨识及作用、论证过程的分析、论证方式的辨识及分析、议论文结构分析、语言特点分析)
2、整体感知和要点概括(题目的拟定、主要内容、文意的理解及概括)
3、信息的提取与筛选
4、字、词、句、段的理解与分析(填写字词、词义的理解与作用、词语的调换、词语的指代、句义的理解、句式的辩识及作用、句子的调换及作用、句段的过渡及照应、段落的结构及作用)
5、能力拓展:仿写、拟标题、对文章的观点谈看法见解、与语段相关联的名著、名言、生活体会等方面的积累考查
第二篇:说明文文体知识点
说明文
文体知识点
一、什么是说明文?
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⑴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立交桥》、等;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⑵标题是动词性的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向沙漠进军》等;⑶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经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文章常根据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来写。

(2)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或参观的过程。

它着眼
于建筑物的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熟悉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牲,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2、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3、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


4、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四、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 “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分类别
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列数字
作诠释
列图表
引用资料
摹状貌
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举例子:列举已知的事例。

其好处是可以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

使人明了易懂,增强文章说服力。

例子〕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如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等各种物体。

(2)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使文章眉目清楚,层次清楚。

〔例1〕…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例2〕鲸分为两大类。

一类口中有齿,以大动物为捕食对象;一类口中无齿,以小动物和小型浮游生物为捕食对象,靠嘴里的“筛子”过滤海水,把小鱼小虾等小生物留在嘴中。

(3)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

作比较有利于突出和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 〔例子〕……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4)下定义: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切地说明。

一般它用语凝炼、严谨、正确,能科学地阐述这一概念的确切的含义。

• 〔例1〕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例2〕评论大都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

(5)打比方:就是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加以说明。

运用此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

更为直观地将说明对象
的特征突出了。

• 〔例1〕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水。

……
〔例2〕“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电子信息。

它能把某个区域及至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公路”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享用信息资源。

(6)列数字: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可以使说明内容更为正确、真实、具体,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例子〕……人体含水约占人体的2/3,鱼体含水达70%-80%,某些蔬菜含水甚至达90%以上。

(7)作诠释:就是解释说明,就是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 作诠释和下定义常被混淆。

下定义用语更为科学严密,更侧重于揭示本质特征,作诠释则趋于通俗平实地释解概念,分析性状。

〔例1〕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碰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例2〕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漂亮,没有香味和花蜜,花被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被,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

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

(8)列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9)引用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10)摹状貌:就是运用描写的手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逼真地描摹事物的特征。

• 〔例子〕桥面有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第三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体部分
一,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加一个楔子,其构成有科宾白,
唱词,角色有旦,末,净,外,丑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断代体,通史体.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均包括在内.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一般的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4,材料是的骨肉,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主次分明,中心突出.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7,线索,指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10,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12,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描写和叙述.1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14,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15,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
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16,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事理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18,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19,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20,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24,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2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服务的.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27,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性散文.29,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30,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石壕吏》32,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33,民歌体诗是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