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单选题(本大题共 小题,共分)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意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俨然(y a n )间隔(ji a n 诣太守(y )i 黃发垂 髫(ti
B. 篁竹(hu fig ) 清 冽(li )e 为 坻(ch )i 俶尔远逝(sh »
C. 糁之(s a n )器皿(m i n )差互(c i )悄怆幽邃(qi a o )
D. 窈窕(y a o )溯回(s 门 寤寐 (w u )在水之 涘(s )i 4.
下列句子中,加画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缘溪行(沿着,顺着)寻向所志(志向,志气)
B. 卷石底以出(弯曲)咸来问讯(全,都)
C. 径寸之木(径直)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举)
D.悠哉悠哉(悠闲的样子)道 阻且长(艰险)
5.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6.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一文,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和对现实的不满。

B. 《小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之时,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 清丽之景,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 的心情。

C. 《核舟记》一文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准确把握了“长不盈寸”的雕刻品的各个 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 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一一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高超技艺的赞叹。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
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默写(本大题共 2小题,共20.0 分) 7. 古诗文默写。

(1)兼葭采采, ______________ 。

(《兼葭》)
2.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C.溯游从之,道阻且跻(逆流而上) 3.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
B. 往来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D.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
B.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B.闻水声,如鸣珮环 D.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址
⑵ ___________ ,胡为乎中露?(《式微》)
(4)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能够体现诗人与杜少府友谊深厚的句子是 ' 。

8.古诗文名句默写。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文体“记”。

这里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小石潭记》中的“隔篁竹,闻水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乐之”;《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 ”,充满生活气息;有的声音要用心听,《核舟记》中“其人视端容寂,”,茶水烧开的呜呜作响的声音,如在耳畔!这里还有许多动
人的画面:我们跟随渔人忽逢桃花林,偶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的美景;我们看见小石潭中的鱼儿“ ,,,似与游者相乐”;我们欣赏着核舟船背上“,”的题名,为其精细啧啧称奇。

“记”的世界,真是
一个生动活泼的世界!
“悠哉悠哉,____________ ”的君子、“ ______________ ,白露为霜”的水岸、“式微式微, _________ ? ”的哀叹、“______________ ,子宁不来?”的嗔责…… 《诗经》,
为我们打开先民生活的现实图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场面阔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气势恢宏。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 小题,共16.0 分)
9.世界那么大,我想带您去看看
母亲今年60 多岁,这些年胖起来了。

由于胖,她婉言谢绝我让她入住大城市的邀请,固执地留守在老家。

那日,我带女儿旅游回来,照例给母亲打电话,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描述所到之处的风景和趣闻。

母亲一向爱听这些,边听还边好奇地问:上海真的繁华热闹吗?南方的春天跟北方一样吗?故宫里还有宫女吗?她的问题稀奇古怪,总让我的小女
儿跟我吐槽,“妈妈,姥姥真土。


我见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乌黑的长辫子、闪亮的大眼睛、唇红齿白、衣着时尚,一点儿都不土。

母亲的心很大,即使经济困顿,即使跟父亲经常有吵不完的架,但她仍旧对未来有热切的盼望,偶有闲暇总是跟我说,“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妈是没有机会了,希望你能有一天走出去,带着妈的眼睛啊好好看看。

”说这些时,母亲的眼神悠远。

终于,我考上了大学,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风景。

但是母亲却像个被故乡囚禁的犯人,一日日苍老下去。

偶尔跟她提出想要带她去旅行,她态度坚决地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

”看到我失望,她还不忘安慰说,“妈知道你孝顺,不是钱的问题,是妈年纪大了,又胖,实在不想动了。


“全天下的父母啊都是怕给孩子增加负担。

这次肯来,是因为我说老年人免费,这
才给哄来的。


瞬间,我心有所动。

那年5月,我便有预谋地把母亲接到家中小住。

一日,假装无意说,“有个免费旅行活动,你去不去?”母亲眼前一亮,“不花钱的当然去。

”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
“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母亲节快到了嘛,人家搞活
动呢。

你不去我让别人去了啊。

”母亲这才笑开了,“去,去。


我揶揄她,“您不是说不爱旅行吗?”母亲羞赧地笑了。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带着母亲旅行。

到哪里,她都紧紧牵着我的手,我也第一次像照
顾孩子一样照顾她的衣食住行,看着她第一次坐飞机的忐忑不安,看她痴迷地看海,看她欢笑着赤脚走在沙滩上,看她吃着那些普通的团餐还赞不绝口,心里欢喜雀跃。

最后一晚,临睡前,她眼睛红红地跟我说:“怎么感觉这几天就像做梦一样,从小
我就想看看大海,一晃这么多年了。

还是有个闺女好啊,替妈把这梦给圆了。


我鼻子一酸,我其实早就应该想各种办法带她出来看看。

还没等再次出发,她却病倒了。

病榻之上,我鼓励她说:“您不是还想去草原吗,
还想看看长城看看毛主席的遗像吗?我刚成为上次那个旅行社的VIP会员,能参加很多优惠活动,只要好起来,咱们年年都能去旅游。


母亲微笑着摇摇头,絮絮叨叨跟我说起了我的不易: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工作不
是过去的铁饭碗,女儿琴棋书画都要学,还背着重重的房贷,经济负担太重了。

她实在不忍心我在她身上浪费一分钱。

看我边听边哭成泪人,母亲的眼眶也红了,用温热的手轻轻拍着我的手,“别替妈打算了。

妈年纪大了,走不动了。

你的眼就是妈的眼,你看到了,妈也就看到了。


我反将那只苍老粗糙的手紧紧握在手里,流着泪倔强地像是对她说也像是对自己说,
“不,我看到了跟您看到了也不一样。

世界这么大,我看到了,也想带您去看看。


母亲忙不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菊花。

虽然她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但我会用她喜欢的方式,携着她,陪她看穷其一
生渴望看到的风景,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带她去看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冋题。

(1)结合语境,分析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眼前一亮,“不花钱的当然去。

”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
(2)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母亲忙不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菊花。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人?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
示。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10.【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tn):确实。

④浣:
洗衣。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_________________ 黄发垂
②_________________ 甫行数里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__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_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___________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翻译: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11.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竞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
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
②,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_____________
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塌。

解释下列句中加画线的词。

⑴土削不能受足________________
(2)间得一少粘者 ______________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

阅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五、作文(本大题共1 小题,共50.0 分)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善良的诗人对于陌生人的情谊充盈于字里行间,其情切切,令人感动。

在生活中,你一定受到过陌生人的帮助和祝福,或许你也祝福、帮助过陌生人。

因为素不相识,所以这份情谊才令人难以忘怀。

请以“我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切忌笼统、空泛;②语言要富有感染力;③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④
地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

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

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
A “间隔”的“间”应读ji rt,原题注音有误。

B “俶尔远逝”的“俶”应读ch Q原题注音有误。

C “悄怆幽邃”的“悄”应读qi d,o原题注音有误。

D 注音全部正确。

故选D 。

2.【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
C 项中“溯游”是“顺流而下”,故此项解释错误。

ABD 项解释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

朗读节奏划分不但要遵循题干中给出的原则,还应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解答】
“船背”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稍”修饰“夷”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 ;“题名”是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
B ;故D 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
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

【解答】
A•“志”应解释为:名词,标记。

故A项词语解释有误。

B.词语解释完全正确。

C.“径”应解释为:直径。


D.“悠”应解释为:忧思。

故故选B。

5.【答案】B C 项词语解释有误。

D 项词语解释有误。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

辨析通假字时,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要加强识记。

【解答】
A “要”通“邀”,邀请。

B 句中没有通假字。

C “诎”通“曲”,弯曲。

D “衡”通“横”,水平放置的。

故选B 。

6.【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解答】
D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ABC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

7.【答案】(1)白露未已
(2)微君之故
(3)坐观垂钓者
(4)处处志之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和理解诗文名句的能力。

解答直接默写时,要结合所给出的诗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解答理解性默写时,要熟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原诗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把握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本题中,注意“垂、涯”的书写。

8.【答案】如鸣珮环鸡犬相闻若听茶声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辗转反侧蒹葭苍苍胡不归纵我不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注意“佁、俶、翕、阙”的书写。

9.【答案】【小题1】母亲为了不给我添加负担,拒绝我带她出去旅游,而我编谎言带母亲去旅游,并下定决心以后要多带母亲去看外面的世界。

【小题2】(1)“亮”写出了母亲对不花钱能出去旅游的向往;“黯淡”写母亲不相信有免费旅行的失望。

这两个词语通过眼神的变化写出了母亲心情的起伏。

(2)示例: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为女儿的孝顺而感动、喜悦之情。

【小题3】文章结尾写出了我要带母亲走出去看世界的决心,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心,结尾点题。

【小题4】第一问:母亲年轻时渴望外面的世界,老了怕给孩子增加负担,借口体胖年老不愿外出旅行,她是一个一心为孩子着想,关爱孩子,为家庭无私奉献的老人。

第二问: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我们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闲暇时多陪陪父母,经常带着父母看看外面的世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概括事件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
行概括。

本文主要内容:母亲为了不给我添加负担,拒绝我带她出去旅游,而我编谎言带母亲去旅游,并下定决心以后要多带母亲去看外面的世界。

2.(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人物情感。

“亮”写出了母亲对不花钱能出去旅游的向往;“黯淡”写母亲不相信有免费旅行的失望。

这两个词语通过眼神的变化写出了母亲心情的起伏。

(2)本题考查学生从修辞角度分析文章中重点语句的能力。

首先明确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做此类试题时,先要判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要求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然后分析句子含义,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 如何使用该修辞+表现人物怎样的情感。

本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为女儿的孝顺而感动、喜悦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熟读原文,结合上文分析,文章结尾写出了我要带母亲走出去看世界的决心,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心,结尾点题。

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第一问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把握,要在通读全文,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要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及主要事件等方面加以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将人物放在其所处的生活背景下去把握。

人物形象分析还要贴合人物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等。

第二问属于个性化阅读,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母亲形象:母亲年轻时渴望外面的世界,老了怕给孩子增加负担,借口体胖年老不愿外出旅行,她是一个一心为孩子着想,关爱孩子,为家庭无私奉献的老人。

第二问: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我们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闲暇时多陪陪父母,经常带着父母看看外面的世界。

10.【答案】【小题1丨①ti m②f u
【小题2】①交错相通②全、都③正、正在④遗憾
【小题3】①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小题4】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由于时代的原因,文言文中有一些字的读音可能与现在的读音不同。

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有些古汉语中与现在读音不同的字。

“甫”容易读错,注意读音。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本题需要注意:“交通”和“恨”均为古今异义词,分别解释为“交错相通”“遗憾”。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本题需要落实“黄发、垂髫、并、怡然、俱、耘”的意思;“耘于田间”是倒装句,注意调整语序。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解答时,先要疏通两文的文意,反复诵读文段,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句,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找出两文的共同点,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并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从这些语句来看,甲乙两文都展现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

11.【答案】【小题1】(1)承受;
(2)间或,有时。

【小题3】示例:追求理想、寻求成功的道路也如攀登一样,需要脚踏实地,经受得住考验,不放弃,不沮丧。

你只要肯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会登上人生的顶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中,注意“间”的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本题中,注意“坠、幸”等关键字词的翻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本题中,能够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题意即可。

如:追求理想、寻求成功的道路也如攀登一样,需要脚踏实地,经受得住考验,不放弃,不沮丧。

你只要肯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会登上人生的顶峰。

12.【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几个注意点:① 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特指义等。

②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

③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

④作文题目前的文字材料,既要逐字认真研读,把握倾向,使得立意符合这一倾向,又要能打开思路,不为材料束缚。

本题中,以“我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为题,写一写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注意立足现实,有感而发,情感真挚,莫作无病呻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