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市东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上海市市东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枝头消息
朱以撒
①在悠长的公路上奔驰,风从车窗外挤了进来,呼呼直响。

路两旁的杨树、悬铃木度过了漫长冬日之后,应和这个已经到来的春日。

枝头漫出鹅黄,很嫩,似乎吹弹即破。

它们都蜷缩着,像是握住的拳头,还要一点时间,随着越发上升的气温,渐渐打开它的容颜。

这是多么有诗意的色泽啊,很含蓄、阴柔,同时又有一缕开张之气正待散发。

刚刚好——我欣赏的正是这种情态。

再往下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疯狂地展开、伸长,就像一个大姑娘,深闺再也藏不住她的情怀了。

②太泛滥了,不免俗气。

③植物与人不同,是无所谓制约的。

在适宜生长的天候下,很快就会染绿一条大道,或者一个公园。

阳光、雨露、土地,这些条件具备了,它的趋势就是向上。

④春日里盎然的气息也悄然地潜入了我们的肢体,许多欲望勃发而起,笔下想作许多的錦绣文章,下笔迅疾,骎骎驰骛,不觉一又一篇。

⑤我是比较关注节气的人,这和我当过农民有关,虽然最终弃农进城,节气的特征还是让我深刻记取。

我会发现节气到来的这一天的确有许多不同,有时很微弱,不易捉摸,我还是会从一些景物、植物上挑出来,相应地做一些应和。

老百姓觉得最简单有效的就是食补,使人在这一天里安然度过。

时间在人的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无形无色,一日连着一日,匆匆而过,没有茬口。

总是会在一些时间点上,时间被格外注视,立夏了,立冬了,当放则放,当敛则敛。

适时顺生,说的就是先从情绪上遵从,然后是肢体。

如果从季节上划分,立秋之前都属于情调高涨时节,就连那些细微的鸣虫,肉眼看不到,却积极地发出声响,不愿停歇。

在这个时段,什么都是向上的、开张的。

我动手批改几个小青年的随笔,文辞不能说不顺畅,就是写得太华丽了,让人阅读中感到腻味。

我原本想提笔叉掉一堆词藻,使其变得质朴素淡一些。

才下笔就停住了,自觉不妥。

在这个年龄段,恍如初夏,无论是个人的情怀,还是情怀之下的笔调,都是蓬勃不可遇,他们的表达,也就更充足和饱满,饰而无节。

如果不是这样,反而辜负了此时的性情。

⑥我与他们不一样,已经走过夏季,是秋季中人了,把笔行文,不知不觉地由丰缛华丽转为素淡,像一株删繁就简的三秋树。

古人说得好、“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我现在正是这个样子,想着如何在笔调上能渐渐贴近逸品,如果如愿,那真是太好了。

可是难的是不能强求,只能自然而然,也许达到了,也许
根本达不到,成为一辈子的牵挂。

“逸”最早是对人品而言的,孔夫子就提到伯夷和叔齐,兄弟俩隐居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大概要有隐士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担当起“逸”的称号。

我是很现实的人,不愿淡出红尘,入世越深,越是热爱尘世,对生活中的某些需求还表现得很有兴致,譬如美食——这是多么好的一份享受啊,孰可舍之?至多,一个人就是以入世之念,做一些雅致之事,如此而已。

我没有太多的个人兴趣,像一个人站在呼呼的秋风里,有许多热情、愿望都被吹散了,剩下那些比较实在的成分。

以前我在笔墨滋润中是做加法的,怕欣赏者看不懂来问我,还得解释半天。

现在我则大做减法了,像一个园林管理者,大刀阔斧,删节枝条,把那些伸张的、绵密的、叠加的悉数削减。

至于再来欣赏的人能否领会,我就全然不去考虑了。

如果一个进入秋季的人还在追逐着繁缛艳丽,自己都会骂自己浅薄。

尽管动不动就征引弘一法师来做“逸”的代表,但说到底他的人生对于常人而言根本没有普遍性,也不值得仿效。

普通的生活是排斥这种极端的,即便有人仿效,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形失真成为一个怪物。

我觉得比较可靠的是更多阅读一些民间之作,里边蕴藏着边缘生存中人的人格、情调,在边缘习惯了,未曾有进入中心地带的念头,只是循着晴耕雨读的传说程序,素淡百年。

这样比较真实的日子,给我的引导也比较可靠。

⑦朋友们送给我几幅汉砖拓片。

本来我只对墨拓怀有兴趣,以为黑白二色对比最有利,朱拓不免过于渲染。

直到最近才有了转变,看到了朱红把销蚀风化的那一部分展示得那么沧桑。

有时我就这么认为,古人手上的技巧并没有那么高明,也没有那么多滋味可品,笔下肯定也有一些啰啰嗦嗦的东西,就像汉大赋那样,毫不例外地来一番膏泽浮华——似乎一个有才华的人,都要以此显示一下才气,不知不觉就走过头了。

后来,这些石刻、砖刻置于时光之下,风沙往来,磨洗无休,那些显示才气的笔调,长的、露的、尖的、密的,百年千年,已经变成短的、( )、( )、疏的,变得有味道了。

更多的人不喜欢这种删减,观赏时颇觉吃力——如果一个人只是对春日表示好感,始终浸泡在春日的汁液里,对个人的体验来说,显然是一种缺陷。

⑧南方逐渐成了冬日越来越短的场域。

冬日不冷,说起来是轮回中的一种缺憾——不是四季匀称,而是以很大的偏差出现。

它到来的时候,人们还穿着短袖、短裙行走在喧闹的街市。

除了服饰的错位,人的神情、举止,也全然不是这个季节所有。

在肢体感受不到冬日的严寒时,一定是天道运行中有什么被阻止了、拖延了,使它迟迟不能来到我们的跟前,让我们切身感受。

“天行健”,古人就是这么说的,没有谁对此产生怀疑,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的行踪,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握它的玄机。

现在我们感知的,只是一些琐屑,一些小秘密泄露出来了——夏日比以前炎热得很。

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多是中年人,他们在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很低了,心头上还是烦躁得不行,这是机器所无法调节的。

这个季节无节制地延伸了,让人很不舒服,它是属于张扬的、放纵的。

看看南方的这些植物纵横伸展毫不敛约,你就清楚了。

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就从我这个谋生的专业来说,那么柔软的毛羽制成的笔,居然写不出简净、简静的字来,更是难以捕捉到萧然、澹然的气味。

就像弹琴,总是想在大庭广众里弹,弹给别人听,却不
想幽篁独坐,弹给高山流水听,弹给自个听。

⑩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们都蜷缩着,像是握住的拳头,还要一点时间,随着越发上升的气温,渐渐打开它的容颜。

(蜷缩:表现出了杨树、悬铃木胆怯、弱小的初生状态。

)
B. 春日里盎然的气息也悄然地潜入了我们的肢体,许多欲望勃发而起,笔下想作许多的锦绣文章,下笔迅疾,骎骎驰骛,不觉一篇又一篇。

(骎骎驰骛:指作者下笔如飞,笔力纵横之态。

)
C. 时间在人的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无形无色,一日连着一日,匆匆而过,没有茬口(茬口: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栽作物的种类和次序。

)
D. 得出这个结论大多是中年人,他们在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很低了,心头上还是烦躁得不行,这是机器所无法调节的。

(烦躁:因夏日延长,天气炎热,空调房里的人们心浮气躁的状态。

)
2. 请结合文本,简述对第⑥段中“逸品”一词的理解。

3.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请结合语境,在下列括号处填写最恰当的词语。

后来,这些石刻、砖刻置于时光之下,风沙往来,磨洗无休,那些显示才气的笔调,长的、露的、尖的、密的,百年千年,已经变成短的、( )、( )、疏的,变得有味道了。

(2)本句大量使用顿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精妙所在。

4. 作者以“枝头消息”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以此为题的妙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
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

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5.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
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稀荷塘
李建臣
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②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③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

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

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水木清华,山林环拢一泓碧水,玉阶朱阁古韵流芳;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
④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⑤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

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

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
⑥真是造化弄人。

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

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⑦秋风瑟瑟,暮雨潇潇。

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

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

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

⑧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

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

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

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

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

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⑨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

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

⑩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

此处作为熙春园主体,被赐予皇三子胤祉。

胤祉在此组织大批学者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律历渊源》等旷世巨制。

此后百年间,熙春园持续扩展。

至道光时,熙春园被辟作两处。

此处易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⑪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水陆相间。

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

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阆苑仙葩盛极一时。

⑫咸丰19岁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

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继位不久即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未及3年,义军便席卷半个中国,定都南京,并一度北伐至天津,问鼎华夏。

在与义军对峙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

⑬想咸丰继位之初,曾为乃父签下《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而忿忿然,誓雪国耻。

然而,救国家于水火、扭乾坤之倒悬,又岂是感情用事、发个宏愿便可解决?在他执政十一年里,非但国耻未雪,反又被迫与英法美俄陆续签订八个城下之盟。

不仅半壁江山归了义军,而且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俄割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稷飘摇。

⑭尔后,在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力排众议,提出了重修圆明园的宏大构想。

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创意。

于是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

然而时局日下,重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⑮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

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

寂寞无主,黄昏独愁。

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⑯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⑰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菡萏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

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鸢;黄鹂鸣翠柳,水中并蒂莲。

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

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荷亭有字,透出先生风骨;
晗碑无铭,无碍青史昭彰。

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⑱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

佛门道宇均奉之为圣物,花开见性。

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

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又闻荷花作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存一亿三千五百万年,经历过白垩纪气候遽变,也陪伴恐龙度过数千万年的垂暮岁月,便叹为观止了。

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

曾经沧海巨浪滔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然则,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大了一丝希望。

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⑲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烦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

天行有常,道法自然。

不知当年朱自清先生是否因为悟到这里,才于月下履践荷塘。

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⑳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选自2018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考入清华,同学们第一次选点拍照时,“我”没有勇气提议去荷塘,因为当时同学们选的那些地方都更为华丽典雅,富有历史底蕴。

B. 文章叙写了作者就读清华时给荷塘清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对其时季节变换中荷塘生机勃勃的景色进行了描绘。

C. 文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致、气势充沛;同时采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行文流畅,开合自如。

D. 文章不乏议论与抒情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自己对清华荷塘的真挚喜爱之情,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和内涵。

9. 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回顾了“荒岛”的身世,请谈一谈这样写的作用。

10. 文章以情感为线索,请概括“我”情感变化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
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A.“顾而谓吴起曰”,此处“顾”虚化为只是。

B.“起对曰”,此处“起”译“然后”。

C.“美哉乎山河之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

D.“若君不修德”,此处“若”译为“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吹沙
欧阳修
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①悲摧藏。

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

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

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注] ①确荦:凹凸不平的石头,形容土地,路径多石不平的样子。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出了北风之大,又为下文写马行之难做了铺垫。

B.时值寒冬,万物凋零,色彩惨淡,阳光照射下的冰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C.诗人远望前方,村落中村酿已熟,花开朵朵,于是欣喜地鞭马前行。

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为一体,既情感真挚,又韵味悠长。

13.诗歌两处写到“马”这一意象,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说“________,________,止,吾止也。

”这就是成语“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出处。

(2)《将进酒》开篇不言饮酒之事,却说“________,________”,这既写出宏大的情景,也暗示了时光流逝,为下文劝酒做了情感铺垫。

(3)苏轼这首《江城子》词是“记梦”的,写梦中相逢:“________,________”,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只能在默默无言中相互倾诉十年的思念痛苦,两句诗把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下列诗句中,与下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