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材料-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有效模式——问题教学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有效模式——问题教学——基于《城市区位因素(二)》一节的案例教学
浙江省富阳中学杨军委
一、背景材料
高中地理下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人文地理(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该内容与生活更贴近,知识的灵活性很强,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但由于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多、逻辑性和整体性不强,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反映这部分内容学起来很枯燥,学过后遗忘得非常快,这极不利于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培养,经过对这部分内容多次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人文地理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下面我就以“城市区位因素(二)”一节的教学实践(基于多媒体教学),着重介绍问题式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显著效果。
“城市区位因素(二)”主要是从自然资源、交通和政治、军事、宗教三方面讲述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以及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学的重点是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以及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影响城市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学生而言是既具体又抽象。
具体的是城市就在我们的身边,绝大多数学生都去过城里,甚至很多学生就生活在城市里,对城市的一些地理要素如资源、交通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一旦涉及到某个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今后会有些什么变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显得十分茫然,因而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学生而言又是抽象的。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节内容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对本节的三个教学重点做到了各个突破,最后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过程如下:
1.综合分析学生的认知途径,合理设计问题,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茫茫戈壁的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之诗:
图2繁华的克拉玛依
请同学们观察克拉玛依的茫茫戈壁和繁华街市,欣赏克拉玛依之歌,品味克拉玛依之诗,回答老师提问:
师:什么使得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生:石油(学生异口同声,声音响亮,学习兴趣高涨)
师:像克拉玛依这样在石油基础上、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不是只有克拉玛依一个?
生:不是(学生显示出极大的热情,积极思考起来)
师:你还能举出同样的例子吗?
生1:大庆—石油
生2:大同—煤
……
师:除了中国有类似的例子以外,国外呢?
生1: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煤
生2:英国的阿伯丁—石油
……
最后老师加以归纳总结,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顺利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请学生看“子虚的故事”(见附注),回答老师提问:
师:子虚所在的城市当初为什么繁华?
生1:因为子虚所生活的城市自然资源丰富
生2:因为子虚所生活的城市处在交通要道,是南北大道和东西大道的交叉路口,所以繁华
师:对,子虚所在的城市当初繁华是因为处于交通枢纽,那后来为什么又失去了原有的生气呢?
生1:因为人都搬迁走了
师:这么好的交通要道,人为什么要搬走呢?
生2:因为东边的工程的兴建,子虚所在的城市的交通要道的地位下降了
师:回答得很好,实际上这则故事里子虚所生活的城市是指古时的邯郸,那么其中的皇帝的工程又指的是哪个工程呢?
生:京杭大运河(学生都心领神会了)
师:如果子虚也要搬迁,你能给他一点建议吗?
生1:搬到杭州去,运河的起点
生2:搬到京城去
师:其实当时有个地方很不错,大家猜猜是哪里?(老师打出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图中部分城市、运河的位置,以及黄河、长江的位置)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扬州(答案高度一致)
……
接下来分析近代扬州衰落的原因,以及湖南株洲兴起的原由,说明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城市分布都有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的趋势。
顺利突破第二个教学重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
3. 创设教学情景,设置悬念,让学生轻轻松松获得知识。
对于旅游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创设一个山区小城的教学情境,设置好悬念,这样学生都会积极思考问题,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师:老师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一个山区小城,周边既无矿产资源,也无交通干线经过,但九十年代以来,她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你能猜测一下她形成和发展的原来吗?
生:旅游啊
师:对,后来查看资料,这个山区小城的旁边就是旅游胜地九寨沟
生:哇……
学生一哇之余,就已经对旅游影响城市分布产生了很深的印象,轻轻松松获得知识,顺利突破第三个教学重点。
最后老师总结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分析
针对第一个教学重点: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幅克拉玛依沙漠的图片,让学生事先对克拉玛依形成茫茫戈壁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边看克拉玛依之诗边欣赏克拉玛依之歌,激发学生的音乐细胞和语文思维,学生此时会积极的思考诗之所写内容、歌之所绘情形。
待学生找到了原来是描写克拉玛依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答案之后,老师随即打出一幅克拉玛依非常繁荣的图片,学生立即会得到视觉上的强烈刺激,此时无需老师提出什么使得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的问题,学生就已经自主的思考这个问
题了。
最后老师再水到渠成地提问:像克拉玛依这样在石油基础上、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不是只有克拉玛依一个?你还能举出同样的例子吗?此时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高涨。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合理设计问题和教学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听觉刺激,挖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第二个教学重点: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课本主要是通过举例,讲述了交通方式的改变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子虚的故事”(见附注)和株洲城市形成的示意简图,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思考:(1)子虚所在的城市当初为什么繁华?后来为什么又失去了原有的生气?(2)如果子虚也要搬迁,你能给他一点建议吗?回到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子虚当初所在的城市就是河北的邯郸,故事所讲的皇帝的工程就是京杭大运河,和学生一起探讨邯郸衰落的原因以及扬州的兴衰,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最后分析湖南株洲的形成,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交通与城市区位关系的认知。
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一味在课本上找答案的局面。
针对第三个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变化:(1)军事、宗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
(2)交通、自然资源仍旧对城市区位产生重大影响。
(3)新出现的因素如科技、旅游等对城市区位的影响逐渐上升。
对于第一方面的内容可以直接放到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的内容里讲解,至于交通和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前面也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这里重点要讲的就是新出现的因素如科技、旅游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科技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可以指导学生读教材上的图6.15《日本筑波科学城》,设问:你能分析一下日本筑波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并说说有什么好处吗?对于旅游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插入一幅山区小城的画面,提问:这是一个山区小城,周边既无矿产资源,也无交通干线经过,但九十年代以来,她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你能猜测一下她形成和发展的原由吗?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获得知识。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学习热情一再高涨,从课后学生的练习来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的理解和掌握都很好,同时学生还能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一些临河分布的城市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部分河流航运地位的下降,今后可以朝哪些方面发展?提出建议:可以发展旅游业、科技、改善交通等,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十分良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之好的教学效果呢?回顾我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我主要是采取了问题式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对人文地理的教学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1.“问题教学”突破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很多,整体性
和逻辑性不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无从入手,学习过后对新知识的吸收很差,遗忘率较高,而“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对知识点各个突破,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提高教学效率。
2.“问题教学”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课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模式”有很强的情境性和探索性,创设丰富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
3.“问题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
问题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人文地理大力培养学生人文思维能力的目标是相符的。
四、讨论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实施人文地理的问题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
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或是过难,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要能激起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设置出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吃透课本,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跳出课本设计问题。
2.设置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设置的问题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勾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教学的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问题的设置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问题的提出过程应是先摆现象,后发现问题的过程。
在实施问题教学时,问题提出的技巧很重要,一般可以先让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某种现象,如给学生看一些地理图片,或一段材料,听一支歌曲等,然后在和学生一起从这些现象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理性思维阶段。
这样的过程安排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5.问题教学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问题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实际的问题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以保证问题教学的效果。
附注:子虚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子虚生活在一个繁华的城市,每天,南北大道上一辆辆装满粮食的大车缓缓北去;东西的大道上走着一群群手持工具的农民,去参加皇帝在东边兴建的一个巨大的工程。
工程结束了,子虚发现街上人变少了,再也听不见人喊马嘶,左邻右舍为了生活都举
家搬迁了,子虚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宁静而又缺乏生气。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地理课程标准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