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 中药学
•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 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 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 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 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
明代
• 代表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 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
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 ③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中药故事
• 昔时,一年轻中医大夫悬壶他乡,因诊务繁忙遂致日久未回家探望,其妻思夫深切,眠食不安,乃 用中药名嵌入句中,作七言诗四首寄与夫君,以表相思之情。

千步连翘不染尘,降香懒画蛾眉春。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所辑。陶弘景 •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 。从《名医别录》中选取365种药与《本经》合编,用红、黑二色分别写《本经》与《别录》的内
容,名之为《本草经集注》。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 还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见到。[1]
宋代
• 宋代官修本草宋代本草本草纲目 • 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 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开宝本草》 •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中国现存最
早版刻本草图谱。
•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
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 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秦汉时期
•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 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基础知识
• 什么是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 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 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
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
•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隋唐时期
• 代表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唐本草》记载植物 • 作者: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 载药数目:844种。

穿心莲 杭菊 满天星 生地 万年青 千年健 益母 防己

商陆 当归 远志 苦参 续断 厚朴 白术 没药

写毕,他托杨修转交曹操,曹操看后大喜,连声称道:“华佗真乃奇才也。”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教学资料
• 资料仅供参考
• 本草的含义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
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
• 本草与中药学、

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
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
• 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 《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等。
•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或对 《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经疏证》等。
•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 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 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清朝
• 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修订《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 遗》。

虔心只把灵仙祝,医回游荡远志人。
• 久别当归却不归,空将书信寄奴帏。

泪枯血竭何人见,愁日灯心缝客衣。

人言生地多繁华,君子勾留别有家。

几度思量恨独活,停针试泪眼双花。
四 柔肠续断意萦萦,闷坐重楼百感生。 早知牵牛去不返,当初谁肯不留行。 这位大夫读诗后,热泪盈眶,深感内疚,火速赶回家安慰心上人
•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 • 五是,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民国时期
•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在志士 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 高的学术水平。
•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 和操作原则。
•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 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 《神农本草经》的价值 •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
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 3.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 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 ②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 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 《新修本草》是古代汉族药学著作之一,苏敬(公元657-659年)等人于唐显庆2-4年所编著。世 称《唐本草》。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 《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所增加的药物中,有一部分外来药品,如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诃 黎勒等。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回互类。其中还记载了用 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 一次曹操写了一首诗,叫主簿杨修送交华佗,华佗打开一看,见写的是:

“胸中荷花,两湖秋英,晴空夜珠,初入其境,长生不老,永远康宁,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临期,胸有大略,军师难混,医生接骨,忠诚老实,不能缺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知曹操有意考他,便展纸挥笔,一口气写出了曹操诗意中16味中药名称:
神农尝百草 神农鞭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
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 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 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 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 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 载药数目:365种。 •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 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 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
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
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 中药学的起源 •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
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 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 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