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生态思想对构建美丽中国的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球论坛 / GLOBAL FORUM
试论儒家生态思想对构建美丽中国的现代意义
摘要:儒家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儒家生态思想的认同和创新。
关键词:儒家;生态文明建设;认同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面对诸多生态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的认同和创新。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内容出发,寻求其对儒家生态思想的认同。
一、儒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1996年,中国共产党在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即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资源与环境也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子孙后代能够永续享受资源充分与环境良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荀子等就对保护自然资源,以保证其永续利用等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做了精辟的论述。
孟子提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1]。
荀子提出:“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2]。
由此可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已久。
儒家关于可持续发展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的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
把保护山林川泽和生物资源作为一种措施,维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传统的发展观有一定的启示。
儒家认识到世间万物的发展各有其特点及规律,要求农民、猎人和园艺都要认识其所从事职业的规律并依靠规律,强调恪守信义、节约耗费。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出自西周末年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说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果万事万物都是一致的,则世界无法发展和继续。
“和实生物”表达了矛盾对立的思想,矛盾双方共存才能生长出万物,使事物持续发展。
儒家的“和谐”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和而不同”,解释起来则是有别与合一。
“不同”则是有别,“和”则最终为“一”。
天地万物的千差万别是事实存在,儒家的“和谐”思想既承认这一事实,更用一个“和”,将这千差万别纳入到一个整体当中。
所谓“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
礼岂不至矣哉”[3]。
这种差别与和谐,正是“和而不同”的内容。
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4],万物虽有差别而不相害,万物虽各有其道而并行不悖,如此,虽有“类”、有别,于“和”又有何妨,这就是儒家之和谐并持续发展的真正要义所在。
二、关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上,中国共产党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有一个特殊的概念——“三才”思想,儒家将天地人三者看成是世界上平行、并列的三要素,由这三者构成了世界的整体。
《系辞》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5]。
在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在当时看来,三才思想最为接近。
天地、万物、人类三者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天地是这三者的根源,没有天地,也就没有自然万物和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天和地,才有世间万物和人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明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和可以融合的,自然不是人类的征服对象和敌人,而是人类的亲人、朋友。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热爱自然实质是关爱人类自己,维护自然实质是维护人类自己的故里。
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一体。
人与自然,在儒家看来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汉的“天人合一”,是关于自然与人和谐的重要论题,“天人合一”所涉及到的,包括自然生态内部的和谐、自然与人和谐、人与人之间即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而“天人合一”既是强调人的利益的重要性,也是强调人在自然中的正确地位。
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与华夏文明中的农业自然经济模式有着密切联系,儒家生态观可以说是我国农业文明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儒家在农业生产问题上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物丰”的生态思想,这不仅是儒家对生态农学思想最好的概括,而且是对儒家生态经济思想的总结。
儒家“三才之道”或许能启示我们:人类必须合理地规划好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自然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在人类与自然处于平衡的状态下,稳定而快速地发展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最终达到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想状态。
三、儒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思想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纳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在儒家看来,遵从动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是保护资源的主要措施。
儒家通过保护弱小(动物、植物在成长阶段),以注意保护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为出发点,反映出儒家超前的生态平衡观念。
自然界的各类资源都是有限的,人们在开采利用大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可而止,绝不能赶尽杀绝。
因此,儒家就生态资源的有限性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6],“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7]等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思想。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一只钩钓鱼,而“纲”则指很多钩罗列起来捕鱼。
“弋不射宿”指的是不要射杀归巢夜宿之鸟。
一只钩取鱼少,多钩取鱼多,
张铁军 岳 杨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NATIONAL CULTURAL GEOGRAPHY
254
白天射鸟难,夜晚射鸟易,可是孔子却舍多取少,舍易取难,这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意思是说树木在春夏生长阶段严禁砍伐,林木在秋冬处于生长停滞期落叶、枯黄的时候才能砍伐树木。
孟子主张“数罟不入洿池”[8],即不能用过于细密的渔网捕鱼,以保证小鱼的生长。
孟子强调山林具有“林木之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9][10]。
孔、孟均主张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要一网打尽,应该做到取物勿尽、用之有节,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性。
儒家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儒家对生物种群、生态平衡和季节节律的理解和认识,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有如此较为全面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超时代性。
儒家生态思想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三才之道”、“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生态智慧,对当代中国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子·告子上》
[2]《荀子·王制》
[3]《荀子·礼论》
[4]《礼记·中庸》
[5]《易传·系辞传下》
[6]《论语·述而》
[7]《礼记·王制》
[8]《孟子·梁惠王上》
[9]《孟子·梁惠王上》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新媒体运行下的中国新闻报道
牛 园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新媒体浪潮的席卷之下,传统媒体开始呈现颓废之势。
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中国的传统媒体开始呈现强弩之末势,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也由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兴起开始走向更加多元化的轨道。
本文以新媒体语境作为分析,分别从新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影响、受众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新闻报道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呈现出新媒体下新闻报道自由、开放、多元的态势。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平台;受众;新闻报道内容
一.新媒体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影响
1、网络和数字技术带来传播平台的多元化
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体的产生的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改变了电视媒体旧式的输出模式,实现了电视节目可以在几个完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播放的梦想。
现阶段,我国受众运用的比较多的传播媒介形式有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
随着媒介融合和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传播平台必然再次出现。
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势必会带动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这样就为电视媒体的新传播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为电视媒体开拓了新的业务单元。
受众在传播渠道多样化中也受益良多,受众观看节目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不再受到限制,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终端设备上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性的余地更大。
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随时进行快进、后退、暂停等功能,同时,可以进行及时性地反馈和互动。
这样就可以是电视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传播范围的广泛化、传播效率的高质量化和传播速度的快捷化。
2、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内容生产的整合
在此,内容生产的整合主要包含有两层不同涵义,一是信息来源渠道的整合;二是信息内容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整合。
在互联网还没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中国之前,我国的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机构,没有什么其他的信息来源渠道。
大众传媒机构对信息实行垄断性的统治,它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社会上的一些不知名的组织。
再通过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对这些
信息进行把关,把这些被加工和编辑过的信息传播给受众,在
这样的一个信息发布的过程中,传统媒介就对大众起着舆论监
督的作用,大众媒介也在无形中扮演者对受众的议程设置。
但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传统媒体的“无冕之王”的地位
被撼动了,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一方面,不同形式
的媒体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信息的即时传输;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也成为了信息主要的
提供者,在社会上生活的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而成为信息
的使用者和提供者。
信息内容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合,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更多的
表现为,传统媒介内部不同的信息交流中心和部门,在信息资源
的加工整合过程中的资源重新编辑和整合。
借助于新兴的数字技
术和网络电视,电视媒体的采编开始进行分离,开始了部门之间
分割性存在的状态。
整个大编辑部门就在这时候对新闻报道的编辑、策划进行统一的领导和调度,对整个新闻报道的方向和专业
性进行整体地把握,栏目里面所有的新闻频道的素材实现频道内
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得新闻报道的能够得到采编的完整统一。
二、受众身份的转向带来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
1、受众身份的多重性
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受众形态上体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
的形式,受众的数量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和习惯,开始
具备具体属性和个人化、私人化的模式。
随着我们对受众研究
的不断深入化,受众的相关理论不断的完善,现代的大众传播
媒介认为受众存在着以下几个不同的特征:首先,受众是在
社会群体属性中的一员。
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具有社会性
和群体性,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次,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大众传播媒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达到预期的、带有经济
效益的传播效果;最后,受众作为权利的主要行使人。
受众的
身份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发布者,更重要的是权利的履
行者,是中国公民,具有知情权、媒介接近权和传播权等。
2、受众心理的变化
受众心理上无形中发生的变化和现代人心理上和思想上的
环球人文地理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