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社会《咚咚咚,是谁啊》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社会《咚咚咚,是谁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会朗读儿歌《咚咚咚,是谁啊》。

2.能够通过游戏进一步认识社交礼仪,锻炼自我控制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让他们加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提升对声音的敏感度。

二、教学内容
1.儿歌:《咚咚咚,是谁啊》。

2.课堂游戏:《砰砰石头》。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引导孩子们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大家还记得盲人摸象的游戏吗?在游戏中,你们是否有感觉到坚持不放弃的重要性呢?
2.学唱儿歌
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老师先示范一遍,然后全班跟着老师齐声朗读,直到孩子们能够熟练掌握词句。

3.情境导入
“今天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叫做《砰砰石头》,大家都玩过吗?”
“游戏的规则是:当我说‘砰砰石头’的时候,你们要假装吓到,大声喊出‘哇!’,表示惊讶的样子;如果我说‘咚咚咚,是谁啊’时,请大声用自己的名字回答,展示一下我们的大声音。


4.游戏体验
老师先说出“咚咚咚,是谁啊”,然后在班里随机叫一个孩子上来回答,回答完后,继续叫出其他孩子,不停地交替进行,直到最后说“砰砰石头”一句,孩子们就要模仿大吼一声“哇!”
5.小结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孩子们游戏时的表现,探讨孩子们在游戏中是否有发现一些规律和技巧等等,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交礼仪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感受到声音的力量,并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估
通过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互动和表现,老师可以评估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程度、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和对于儿歌《咚咚咚,是谁啊》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