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教育身份合法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塾教育身份合法化
时间:2006-12-31 20:02:19 点击;102次关闭窗口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11月28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私塾只要按程序批准就可开办。
这一规定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
而此前不久,上海、湖北等地尝试开办的全日制私塾还曾被叫停,引起诸多争议。
作为一种传统而又古老的办学模式,私塾在消失近半个世纪之后,其合法身份重新获得官方确认,备受社会关注。
而私塾教育能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填补现代教育所暴露出的缺失,也备受人们期待。
现状:现代私塾碰撞学校教育
家住南京市鼓楼区的杨女士最近四处向人打听:“南京哪里有私塾可上?”原来,杨女士发现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整天除了上课、写作业外,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
“快、快、快”也成了自己的口头禅,搞得她和孩子都十分紧张。
“真不知道,如此下去会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子?”
无独有偶,有着博士学历的白领宋先生也在为女儿的事烦恼着。
女儿今年刚上一年级,聪明、文静、规则意识强,很受老师喜爱。
但孩子做事动作慢,每次考试老师读题她都来不及反应,成绩总在五、六十分左右。
虽然全家人对女儿一贯施行快乐教育,并不因分数而责备她,但频繁出现的低分让女儿有些抬不起头。
宋先生想:自己运动都可以拥有私人教练,女儿学习怎么就不能找个一对一的“私塾”先生呢?
有关调查表明,虽然多数人表示不会将孩子送到私塾上学,但对新私塾的尝试仍给予认可,认为其教育方式会对正规教育产生补充作用。
新华网就“你认为私塾教育是文化创新还是文化复辟?”进行的网上调查也显示,认为私塾教育是“文化创新”的占53%,是“文化复辟”的占29%,回答“说不清”的占17%。
目前全国究竟有多少私塾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尚无具体统计。
但就屡见报端的私塾报道来看,现代私塾在各地虽还只是处在萌芽期的一些个案,但私塾正在回潮已不容质疑。
关注:私塾回潮引发各方争议
私塾教育究竟是文化创新还是文化复辟,是应该大力提倡还是有限发展,一时众说纷纭,引发诸多争议。
“我们是一群新式教育的探索者,致力于培养会思考、爱生命的健全的人!”北京日日新学堂的组织者这样阐述她们的办学目标。
新私塾确实开创了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弥补正规教育漏洞的重要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缪建东教授表示:“现在的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层面传播得比较少,而私塾可以说是在德行教育方面的一个弥补,或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补课’”。
对以国学教育为主的现代私塾的重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积副教授则认为:“现代私塾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我们应该检讨当前教育中所缺失的问题。
私塾可以作为现代教育的补充,但覆盖面太窄。
因此,私塾教育不是现代教育应有的内容,不值得肯定和提倡。
”
“私塾老师不可能是全能型的教师,私塾教出来的学生,如果不继续接受全面的现代教育,是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的。
”而在了解到目前私塾的办学状况后,原本一心想送儿子进私塾的杨女士也表示:“私塾无
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与自己心中‘因材施教、彰显个性、快乐宽松’的理想教育模式相去甚远。
与其拿自己的孩子当实验品,冒着风险进私塾,还不如让孩子接受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
”
反思:发展私塾切莫落入旧窠
现代教育理应倡导教育多样化。
学校教育是大班教学,以知识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较少。
而私塾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弥补我们目前教育功利性太强的不足,也满足了家长
们对孩子进行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的愿望。
而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私塾”现象,教育专家指出:私塾教育与学校教育应互相融合吸收,修正不足。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正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办学校教育,仍将是学习型社会的支柱。
”
有关专家还同时告诫:私塾教育不能走向极端,要谨防换瓶不换药,把比比皆是的家庭补课演化为所谓的“现代私塾”,让孩子们在接受学校教育之余,额外参加各种“私塾”式补课。
“如此‘私塾’不但不能为孩子减压,反而徒增负担,其负面影响将十分严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