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经典战争电影翻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世纪的经典战争电影翻拍
在苏联时期和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时期,俄罗斯都拍摄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

近年来,中国对红色经典战争题材的电影十分重视,也开始翻拍几十年前影响两三代人的红色经典作品。

对经典战争电影的翻拍并不容易,既要保留其传统的美学价值,又要考虑当今电影的国际观众审美品位,考虑当代人的审美接受。

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一次经典战争电影翻拍的尝试,电影于1972年第一次改编上映,再于2015年翻拍,1972年版(后稱老版)和2015年版(后称新版)中间间隔了43年之久,两个版本都在俄罗斯本土以外的国家上映。

43年期间,俄罗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部电影在苏联和新俄罗斯时期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着。

一、两个版本的叙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
俄罗斯和中国电影在20世纪都传承着现实主义的传统,但近些
年俄罗斯电影已经不再居于为现实主义代言,有些电影开始加入浪漫主义的阵营,大量加入浪漫主义元素。

如何把握经典战争题材电影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分寸问题,是中国、俄罗斯在战争题材电影翻拍中都需要解决的难题。

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描写1942年准尉瓦斯科夫接收了上级派来了两个班女兵,负责守卫171会让站设施。

一天,女兵嘉莉娅在森林里发现了两名德国兵,随即向瓦斯科夫汇报。

瓦斯科夫带领5名女战士前去狙击,最终发现德国兵一共有16人。

瓦斯科夫和5个女战士用勇敢和智慧和敌人誓死周旋,最终5个姑娘以不同的方式壮烈牺牲,瓦斯科夫押着最后的战俘离开,直到后方支援部队到来。

新版影片中强调浪漫主义色彩,尽量摆脱苏联电影中常常用到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影子。

开篇往往能够奠定一部电影的主要基调,老版电影开篇是和平时期几位年轻人在他们曾经战斗的地方郊游,一对情侣站在瓦斯科夫和女战士们当年同样的位置上遥望,以同一地点连接“现在”与“过去”。

“过去”的故事开始就是瓦斯科夫向少校汇报士兵们整天寻欢作乐,借助语言的幽默和紧凑感将观众带入。

而新版电影开场先是长镜头俯视了全村美如画的景象,村民士
兵各自耕种和奔忙,颇有一种和平时期田园感。

背景音乐也是愉悦清朗的笛声,使得电影又增加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者叙述故事的背景,叙述的内容则是遵照原著的内容进行。

从开篇来看,新版已经去除了老版中现实主义那种直接、生硬的开端,变得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叙事风格。

“开头既需要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身处故事之内,又需要作为先于故事存在的生成基础而身处故事之外。

”[1]在战争题材电影中,开篇的浪漫性和后面战争的残酷性容易产生强烈对比,在情感上更让人们有着共鸣,而新版几乎抛弃了苏联电影的刻板,试图用浪漫的画面和音乐给观众建立一种新的印象。

在老版中,对故事的叙事交代显得面面俱到,这显示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特色。

比如老版中对几位女兵爱情历程的回顾十分具体,幸福的过去与她们在战争中悲惨的现实形成对比,让观众十分惋惜。

新版对现实主义的叙事显然削弱,俄罗斯电影对现实主义的把握显然强于浪漫主义,关于俄罗斯的浪漫主义问题,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早就谈到:“我们的爱情中从没有真正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西欧现象。

”[2]俄罗斯对浪漫主义的把握是在过程中慢慢探索的。

实际上,中国在整个20世纪受到俄罗斯文艺的影响十分之深,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现实主义的影响。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不是二律背反,表现“现实感的浪漫”和“浪漫地展现现实”是可以实现的。

毕竟,“‘浪漫的’与‘现实的’之区别比批评理论所暗示的还要捉摸不定。

”[3]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被世界熟知的电影,面对的不仅是俄罗斯观众,还有世界的观众,一味地融入西欧的浪漫主义传统,不仅不会赢得西欧的观众,反而也失去了自己现实主义电影独特的魅力。

在俄罗斯电影启示下,中国红色经典、战争经典电影的翻拍更应该先保持住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传统,再对浪漫主义元素的融入进行探寻。

二、两个版本的语言:对话语言与诗性语言的变化
在电影中,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同时还是电影文化基调的显现。

“语言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与人们的文化、存在攸切相关的一切符号表达方式。

”[4]语言的恰到好处不仅意味着语言本身的魅力,还有整个电影审美的体验。

在老版电影中,女兵们在宿舍争吵的场景可谓是精彩片段,它表现出女性在战场的另外一面——感性的一面,让女战士的神圣回归到平凡,使我们关注她们最本质的身份——女性。

新版和老版对于这一场景语言的描写是完全不同的。

老版的女兵们因调侃瓦斯科夫而进行语言交锋,火药味极其浓烈,而新版的改编不仅简化了对话内容,同时对剧情叙事也有修改,使得语言体现的人物性格并不分明。

老版的语言特征表现出的是每一位姑娘的性格——副排长的霸道、丽莎的软弱、丽达的正义、热尼亚的义气、索尼娅的息事宁人,在短短的几个来回对话中都已经表现全面。

而新版的言语对话改后,瓦解了“丽莎-丽达-热尼亚”的友情联盟,取消了她们作战中深厚感情的伏笔。

新版把对
话语言简单化、戏剧冲突简单化的结果,就是观众不能对人物丰满性格和形象进行理解。

电影艺术中,语言所表现的力量是难以用画面来补充的。

再宏大的画面冲突也无法代替语言对话建立的戏剧冲突,语言是叙事的核心表现手段,直接影响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另外,老版中还在剧情上增加了更多的诗意。

在姑娘们吵架过后,索尼娅朗诵的一段普希金的诗歌《我曾经爱过你》,当索尼娅开始朗诵,所有姑娘都陷入沉默。

这是一首俄罗斯耳熟能详的诗歌,诗歌的内容是爱情,而贯穿整个电影的一条重要主线就是姑娘们的爱情故事,所以在聆听诗歌中她们陷入深思。

新版电影则直接把背诵诗歌的这一段删除,看似诗歌“占用”了时间,没有推进叙事,但是正是诗歌这种古老的文艺形式成为了姑娘们传达内心情感的载体。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表述的“诗净化人的情感”,诗歌正是姑娘们吵架后回归平静的路径,诗歌在战争电影中彰显的正是人性脆弱的感知。

正是帕克所说:“诗的题材是内心生活——心境、追求和人类的热烈活动。

”[5]它带来的是在战争环境中对美好遐想的无限可能性,诗化语言是消除战争电影刻板化的有效方式。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