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第三章 游戏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就这一点而论,斯宾塞的理论与霍尔的思想更接近,而与 席勒的思想距离较远。
• 斯宾塞也对游戏进行了分类.他把游戏区分为四 种形式:
①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 ②艺术——美学的游戏; ③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 ④模仿。
(三)对“剩余精力”说的评价
• “剩余精力”说: “剩余的”“无目的” • 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
(二)对格鲁斯的游戏理论的评价
• 格鲁斯的游戏理论和斯宾塞的游戏理论对比:
• 共同之处:把游戏包括在“进化”的概念中,把游戏看作 是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 不同之处: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斯宾塞说明了动物 进化与游戏的生物学条件之间的关系,而格鲁斯进一步说 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生物适应机能之间的关系。
(一)格鲁斯理论的依据
• ①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高 低有关。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不学而能 。游戏只局限于这样一些动物:它们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 所处的地位较高,其后代在出生时发育并不充分,如果没 有父母的帮助和照顾,就不能独立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必 须经过一段时期,与种族生存有关的一些重要的本能才能 成熟和完善起来。这一时期是动物的幼稚期或不成熟期, 游戏正是这一时期的特有现象。
时代背景
• 一个时代的理论总是受到它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
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 的看法和思维方法。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问 世以及它在思想领域中的胜利,赢来了人们思想 的大解放。进化的思想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关键性 概念”为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所接受。
第三章 游戏理论
1
早期的游戏理论 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
称古典的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
2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后出现的游戏理论。
游戏研究的起源
• 最早注意研究游戏,并提出游戏理论的是18、19 世纪的思想家席勒、斯宾塞、格鲁斯等。他们都 是在研究哲学与美学时,由于探讨艺术的起源问 题而涉及到游戏问题,认为艺术的起源是与游戏 有关的。
• 霍尔还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宣泄”的作 用。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在人还不能完全摆脱旧时“为 非作歹”的倾向时,游戏就为原始的本能找到了表现的出 路。通过游戏可以减弱由原始冲动所引起的本能行为的倾 向,为更高级、更复杂的人的文明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
• 理论评价:
• 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 :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容不同。但是,他没有能够 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霍尔自己虽然没有能够完成 这一任务,但他却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 趣。
• 游戏就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这里 的“无目的”应当理解为“无任何功利目的”。
• 席勒把游戏分做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的 过剩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人所 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 首先出现的是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在这个基础 上,上升到人所特有的想象或审美的游戏。
• 成年人游戏,是因为注重抽象推理、集中注意、坚持性等 心理能力的工作极易使人疲劳。
理论局限性:
1.如果说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更少疲劳,那么为什么体力劳 动者也要游戏?
2.如果游戏的基本功能是帮助人们从工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使精力得以恢复,那么“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也要游戏?
3.柏屈克认为儿童缺乏心理能力,所以他们还不能工作。按 照这一观点来推断,儿童的游戏也必然缺乏认知的内容或 功能。但是,大量研究证明这是不符合儿童游戏的实际情 况的。
• 席勒认为,人在现实活动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 的强迫,也要受理性法则的强迫,是不自由的。而审美活 动则不然,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席勒 把这种审美的自由活动,叫做“游戏”。
• 游戏虽然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的 支配的自由活动,但是,无论是动物还是人,进 行游戏首先需要一个物质前提:基本的物质生活 的需要的满足。“狮子”
一、“剩余精力”说
• “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这 种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 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换言之,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
(一)席勒关于游戏的看法
• 席勒是在探索文化与艺术的起源时注意到游戏问题,认为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 “自由活动”。
四、“复演”说
• 如果说,在格鲁斯眼里,儿童的游戏是对未来成 年人生活的“预期”,那么,在“复演”论的主 要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看来,儿童的游戏则 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
• 霍尔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从 原生物到人);儿童时期的发展则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从猿到人)。这一过程包括五个阶段:①动物阶段;② 原始阶段;③游牧阶段;④农业——家族阶段;⑤部落阶 段。
五、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共向特征
• ①都受到被称为当时的“时代精神”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 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 戏生物学化;
• ②它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以 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 格鲁斯认为,“剩余精力”说对儿童游戏的价值没有做出 充分的估计。“自然”发明了游戏,不仅仅是作为无伤害 地处理幼小动物剩余精力的手段,而且也为它们提供了准 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
•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小动物游戏是因为游戏在生存 斗争中是有用的,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 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二)斯宾塞的游戏思想
• 斯宾塞认为,活动是动物与人的普遍倾向。但是,动物所 从事的活动的性质,随它们在种系演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等级的不同而不同。低等动物,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 生存活动上。除生存外,它们没有力量来游戏。随着种系 演化阶梯的升高,机体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 经系统的能量逐渐减少,因此,高等动物,除生存之外, 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从事与生存无关的、非功利性的活 动。
• “松弛”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的 “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 游戏可以让人们解除身心的疲劳,具有恢复精力 、放松的功用。
• 拉察鲁斯认为艰苦的劳动使人在身心两方面都精 疲力竭,这种疲劳需要一定量的休息和睡眠才能 解除。可是当人们进行一种可以把人从现实生活 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活动时,也有可能使精 力得到恢复。游戏或消遣娱乐性的活动就是这种 具有精力恢复作用的活动。
• 总的来说,这一理论更适合解释成人的工作与游 戏、或“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之间的关系 ,不适合解释儿童的游戏。
三、“前练习”说或生活预备说
• “前练习”是由德国格鲁斯提出来的。格鲁斯是一位哲学 教授,在研究美学的过程中开始对儿童游戏发生了兴趣, 代表作有《动物的游戏》(1898)和《人的游戏》(1901)
• 斯宾塞还试图说明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他推测,由于身 体和心理的活动而使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这些受到损伤的 细胞在静止期逐渐得到修复,从而为机体的再度活跃做好 了准备。游戏就是由处于静止期的、得到修复的或重新活 跃的神经细胞的“多余的”活动。
• 斯宾塞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他认为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 、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产物。由于儿童 不需要像成人一样去从事具有实际意义的本能活动,因此 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就去进行与成人的这种本能活动相 似的、但并不具有其实际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游戏 。
• 游戏作为“学习”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在格鲁斯的理论 中,幼年期的可塑性与游戏的生物适应机能得到了和谐的 统一。这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 游戏无价值的传统观念无疑具有积极的义。
• 格鲁斯游戏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 ,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 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此外,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各 ,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对于这一点,“ 前练习”说也不能很好地予以解释。
• ②小动物的游戏活动是对未来严肃的生活活动的模仿。
• 格鲁斯提出,动物生来不成熟的本能,在实际需要它们之 前必须通过游戏加以练习。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使成年生活 所必须具备的、以本能为基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之趋于 完善。所以,游戏就是学习或练习,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准 备。
• 格鲁斯把儿童的游戏分成两类:①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 运动的练习和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②社会性游戏,包 括追逐打闹和模仿性的游戏。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首先 出现的是练习性游戏。练习性游戏的作用在于促进自我控 制能力的发展;随后出现的是社会性游戏。社会性游戏的 作用在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以人的起源问题为核心,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 来探讨人的各种行为的起源问题。
• 在哲学的研究领域,人们在探讨艺术的起源问题;在心理 学的研究领域,人们在探讨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关 系问题。
• 儿童可以成为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为活的“中间 环”。
•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 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儿童不再被看作是“微型 的成人”,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所具有的长久的 幼年期的意义以及这种幼年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可 塑性。儿童的游戏,开始作为童年期所特有的现 象而受到关注。人们不仅仅通过研究游戏来探讨 艺术的起源,而且也开始探讨游戏本身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
• 正是通过这种追求美的自由活动,人类才能不断 地超越功利,不断地远离动物界而走向理想的人 生境界,成为自觉、自由的活动主体。正如席勒 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 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 是完全的人”。
• 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的哲学高度来看游戏的本 质,把“游戏”理解为一种自由状态,是席勒关 于游戏的基本观点,同时,他也看到了人的物质 生产活动与人的摆脱了自然必然性的自由活动之 间的相互依存性。
• 柏屈克认为,现代人游戏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性质造成的 “松弛”的需要——现代人的工作比单纯的体力劳动的负 担和压力更重。
• 柏屈克认为,只有运动性游戏才有可能把人从这种由心理 压力导致的疲劳中解脱出来。所以,儿童的游戏和成年人 的运动与原始人的追捕有着显著的相似性。
• 儿童游戏,是因为发达的文明所倚重的心理能力尚未在年 幼的儿童身上形成。
• 在儿童身上,可以找到与每一阶段相应的游戏行为表现。 例如,儿童喜欢爬树,挂在树枝荡秋千,这是处于动物阶 段的人类祖先的行为的反映;幼儿玩布娃娃,掘沙土玩, 是处于农业——家族制阶段的人类的行为的反映;而分队 进行的规则游戏,则是处于部落阶段的人类行为的反映。 所以,“在游戏中,每个词和每个动作都是遗传得到的本 能。所以,我们复演我们祖先的活动,回溯我们不知道有 多远的过去,用概括的、简约的方式重复他的生活活动 ……所以,我们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重演他们的生活。 ”
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 即使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剩余精力”说的人也只是把游
戏当作一种“导泄”的手段。 • 一些理论家也都责备这种游戏理论对于人们贬低游戏的价
值负有责任。
• 然而,席勒所谓“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是对工作 (满足机体基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而言的,它只是一个 性质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而且,席勒、斯宾塞都未曾反对 过儿童游戏,并曾给予这种“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的活动以很高的意义估计。
•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为什么儿童即使在精疲力竭时仍然还要游戏?
• 概括来讲,“剩余精力”说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在当 时,在游戏的研究领域,它确实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游戏理论,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 在批评这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松弛”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