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弄叠肉客创新的摹疆
盘,。、圊河面矗学提出砸=学位串请。车人粕重声明:所兰衰群擎t王论五爰 友人莅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笼l成酗,对所研究翩深题有新锏见解。据戟所-稚.障
夏幸糖是i加瞳说明、标誊牵致谢蠹勺地方外,论天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撂 写辽拍研无成果.也不包括兵他人为获释恬何彀'T/、辩研机桐的学位或汪喜而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太乐;鼓吹;清商
Abstract
The court music is all important of Chinese ancient art of music,and it was onl5, one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Zhou to Qing dynasty,Chinese palace of
攀才、发辰知进行学术交流等哥蝴一。囊黪暴瓤彰筇’、缩即,扫描南拷贝等£昔1}三
段保辛、汇蝙学位论支(纸质叉毒旁屯÷夏末)。
_=涉及保誉肉器的学位论又在蝽香应运兵不授权韦)
学位获得者(学住论天作者)圣名:
垄多j
:o卯兰f月厂。
学1三论£指导苏蜉茎名:..叁兰整
:c 6]车f,E,蛋
宫廷音乐机构是中国古代官制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音乐的唯一管理机构, 不了解历代音乐机构的设置情况,就无法认清古代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也就无 法进一步探究古代音乐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先有乐府,而后乐府诗歌盛行;先 有清商署,而后清商乐盛行。所以,音乐机构与音乐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二是,在宋齐宫廷音乐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音乐机构的简单化。自宋大明 以来。人多尚“郑卫淫俗”,而“雅乐正声”却鲜有好者。所以,大量民间音乐涌书·乐志》云: “孝武大明中,以《辫》、《拂》、 杂舞合之钟石,施于殿庭。”这样,太乐署内就出现了雅、俗共存的两种音乐形式。 《南齐书·崔祖思传》云:“今户口不能百万,而太乐雅、郑,元徽(宋后废帝) 时校试千有余人。”所以,处于此种境况的宋齐政府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复杂而又庞 大的音乐机构。
“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又其任也。文帝黄初初,改为中 书令,又置监…中书监令始於此也。及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其权重矣, 晋因之,置监令(各)一人…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 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
所以,“九卿”之一的太常已不在有任何实权,其职能逐渐由中书监取代。而 中书监是皇帝的近臣,故象国家祭祀这样的大事势必会由中书省来兼管。
另外,两晋政府管理太乐署的最高领导不是太常,而是中书省,这与秦汉两 代是截然不同的。《晋书·律历志》云:
“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苟勖校太乐、八音不和……泰始十年,中书监苟勖、 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
这是由这一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决定的。汉末“九卿”的职务逐渐卑落,变
成闲散职位。魏晋以后,对中书省的官员特别看重,皇帝常委以机要重任。于是, 中央机构的主要权力便逐渐转移到中书省,《通典·职官二》云:
所以,太乐署不是在魏明帝太和初复名的,而是早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改革 “三公”时便恢复使用了,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的限制,太乐署仅是一个虚设, 真正行使其国家职能,应在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以后,即黄初元年。
二、两晋太乐署
西晋音乐机构设置基本上沿袭了曹魏旧制,而东晋音乐机构则有所简省,这 是因为永嘉之乱后,“中朝典章,咸没于石勒”,致使晋室南渡后无力恢复西晋旧 制,《晋书·律历志》也云:“及元帝南迁,皇度草昧,礼容乐器,扫地皆尽,虽 稍加采掇,而多所沦胥,终于恭、安,竞不能备。”
以上两则史料在记载太乐复名的具体时间上存在矛盾。《杜夔传》载黄初之前 已有“太乐事”,黄初以后有“太乐令”,而《宋书》则将太乐复名的时间推迟到 魏明帝太和初年。对于这一矛盾,有学者认为:
“太乐令至明帝太和初始由东汉大予乐复旧,黄初中不当称太乐令,此处当 是未加细辨,可能杜夔在曹操在世时即负责太乐事,曹魏建立后,正式由军谋祭 酒转为大予乐令,而陈寿径称太乐令。”国
第一章太乐署
在古代宗法制度下,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切祭祀和军国大事等社会 政治活动均集中予宗庙,所以,宗庙祭祀是非常认真、隆重的,太乐之职,正是 掌太庙乐舞,故太乐署是古代宫廷音乐机构中的主要官署,隶属太常,通常有令、 丞各一人,有时根据情况会增加人数。
太乐署很可能是对西周大司乐的沿袭,卢植《礼注》云:“后汉大予乐令如古 大胥。”秦汉二代均设太乐署,后汉依谶改西汉太乐为大予乐。古大胥、古小胥 皆隶属于大司乐,而太乐令、太乐丞又都属于太乐署,所以,太乐署可能是在大 司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三、南朝太乐署
宋齐两代,太乐署是宫廷音乐机构的唯一官署,《宋书·百官志》太常署官有: “太乐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诸乐事。”《南齐书·百官志》太常署官有:“太乐 令,一人。丞一人。”
宋齐由太乐署掌管一切乐事,其原因在于:一是,宋齐受东晋乐事发展不完 备的影响。《宋书·乐志》云:“晋世曹毗、王殉等亦增造宗庙哥诗,然郊祀遂不 设乐。”曹毗生卒年不详。王殉生于公元350年,卒于公元410年,其创作宗庙歌 诗当在太元(376.396)中以后。因为,首先,王殉此时正值壮年,定在朝中任职; 其次,太元中“破符坚,又获乐工杨蜀等”,有识乐之人,于是“四厢金石始备”。 东晋灭亡是在公元420年,离王殉卒年仅距十年,可见,晋末政府郊庙乐舞仍没 有确立。而宋承晋制,在乐事和音乐机构方面自然也较为简陋。南齐是一个短命 王朝,萧道成及其后继者,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从齐武帝死(493年)到南齐政 权的灭亡(502年),短短八年内,换了五个皇帝,如此混乱的宗室内争,南齐政 权根本无暇顾及乐事的修建,到武帝永明末才设立太乐署,《通典·职官七》太乐 署条云:“齐太乐及诸陵令,永明末置,用二品三品勤。”
一、曹魏太乐署
曹魏太乐署建于黄初元年,杜夔任太乐令,其弟子任太乐丞。《三国志·杜菱 传》云:“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黄初中,为太乐令…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 各至太乐丞。”
关于曹魏太乐署之事,《宋书·乐志》也有相关记载:
“(魏)明帝太和初,诏日:‘武皇帝庙乐未称,其议定庙乐及舞,舞者所执, 缀兆之制,声哥之诗,务令详备。乐官自如故,为太乐。’太乐,汉旧名,后汉依 谶改太予乐官,至是改复旧。”
别纂录。乃委一旧学,撰为乐书,以起千载绝文,以定大梁之乐。” 是时对乐者七十,≮家,但“咸多引流略,浩荡其词,皆言乐之宣改,不言改
乐之法”,最后,还是梁武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而梁武 帝在位之时,国家政局一度稳定,国库充足,文化繁荣,所以,太乐署得到了扩 建。
music had two thousand and seven hundred years.Wei—Jin—Nanbei time is the important phase,at this time,the court music to mix together the civilian music and the‘’Qing
研 究 方 向:中国古代音乐史

级:二O O四级
研究生姓名:删
导师姓名、职称:塑垡垦堂
完成 日 期:三旦里主生里旦
论文主题词: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
中文摘要
古代宫廷音乐官署是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发展中唯一的管理机构,自两周至清 代,宫廷音乐机构从形成、发展和演变,前后共经历了2700余年的时问,其中, 魏、晋、南北朝是宫廷音乐官署的重要发展、变革和成熟的时期,突出地表现为, 太乐署地位的确立与巩固、鼓吹署的设置与发展、清商署的创制与覆灭,白此以 后,太乐、鼓吹一直是宫廷音乐官署的主要组成部分。
。刘怀容《魏晋乐府官署演变考》.《衬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4《通典·职官》云:“秦改【=I奉常,涣初目太常……建安中鹅奉常。”

为实际意义上的皇帝。同年九月,降刘琮,获杜夔。那么,太乐之名的恢复很可 能在曹操罢三公之时,因为东汉是依谶改太乐为大予乐,而曹操最讨厌神仙法术, 还曾颁布过禁止神仙道士活动的禁令,所以,曹操是不可能在改制后沿用大予乐 之名的。
至梁陈之际才扭转了这一衰退局面,宫廷音乐出现了繁荣景象,尤其太乐署, 除管理祭祀乐舞外,还兼管清商乐。《隋书·百官志》云:“太常统……太乐等令 丞……太乐又有清商署丞……陈承粱,皆循其制官。”
梁陈太乐署规模的扩大,起决定作用的是梁武帝萧衍,虽贵为皇帝,却不仅 精通文学,而且也精通音乐,在建梁之初,他曾发起了一场访求古乐的运动。《隋 书·音乐志》云:
其三,“汉末大乱,众乐沦缺”,国家宗庙祭祀恢复的时间是在曹操迎帝都许 之后,《三国志·武帝纪》云:“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自天子西迁, 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
汉献帝曾先后三次被迫迁都:董卓之乱,由洛阳迁至长安:长安之乱,又由 长安迂回洛阳;最后,洛阳残破,终定都许昌。都城如此之变动,朝廷定无暇准 备庙乐,故在定都许昌之后,“宗庙社稷制度”才得确立。另外,建安十三年六月, 曹操对当时的中央机构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不仅罢免了秦汉时期的最高行政长 官——三公,同时也改后汉“太常”为“奉常”,。并自封为丞相,独揽大权,成
笔者认为此说有可商榷之处。其一,《三国志》成书早于《宋书》,且陈寿乃 西晋人,近于曹魏,因此,《三国志》应比《宋书》更可靠。
其二,关于“军谋祭酒”一职,这是曹丞相府内设置的宫职,《资治通鉴》卷 六十五《孝献皇帝庚》云:“操疑融所论建渐广……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奏。”胡 注:“军师祭酒、军谋祭酒皆操所雹。”军谋祭酒属于幕府属吏中的军事幕僚,其 职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因此,军谋祭酒不属于中央机构,而杜夔也应是曹操的 幕府属吏,那么,他所参与的“太乐事”,有可能指的是为曹操自己撰写的宗庙乐 舞。
“梁氏之初,乐缘齐旧。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遂下诏访百僚日:。夫声 音之道,与政通矣,所以移风易俗,明贵辨贱。而《韶》、《护》之称空传,《咸》、
《英》之实靡托,魏晋以来,陵替滋甚。遂使雅郑混淆,钟石斯谬,天人缺九变 之节,朝宴失四悬之仪。朕昧旦坐朝,思求厥旨,而旧事匪存,未获厘正,寤寐
有怀,所为叹息。卿等学术通明,可陈其所见。” 于是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沈约奏日: “乐书沦亡,寻案无所。宜选诸生,分令寻讨经史百家,凡乐事无小大,皆
Shang‘’music in it had important effect for Chinese palace ot、music.
Key words:Wei—Jin-Nanbei dynasty:court music organization:civilian music:tai yue
gu chui:qing shang
V 1088275
学校代码:1047 5

号:】047 5 304 0580
;n-I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
To Discuss the Wei-JinaaNanbei Dynasty Court Music Organization
专 业 名 称:音乐学
专业代码:05 04 02
但历代宫廷音乐机构都不是一呈不变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影响它的设 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内有宗族,士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外有 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战争,从而使它成为历史上朝代更替最频繁的阶段,那么,它 的音乐机构也会随着政权的转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宫廷音乐 机构的考证,一方面理清其乐署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认清政治与音乐之间的关 系。
东晋政府曾先后对乐署进行了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元帝司马睿南渡后省 太乐署并鼓吹令,《晋书·乐志》云:“江左初立宗庙,……于时以无雅乐器及伶 人,省太乐并鼓吹令。”第二次是成帝成和中又重设太乐署,《晋书·乐志》云:“成 和中,成帝乃复置太乐官。”
东晋太乐署与鼓吹署分分合合,主要原因是东晋乐官、伶人及乐器的流失, 严重影响了雅乐的建设。永嘉之乱,匈奴人刘渊、羯人石勒攻破洛阳,不仅掠走 了大批中朝乐人及乐器,同时也有一批乐人流落于民间。因此,东晋政府虽有乐 器,但无识乐之人,故“礼容乐器"‘‘终于恭、安,竞不能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