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城市交通规划(完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 项目背景 (1)
1.2 规划目标与原则 (1)
1.2.1规划目标 (1)
1.2.2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2)
1.3 规划内容 (2)
1.4 规划范围与年限 (2)
1.4.1 规划范围 (2)
1.4.2 规划年限 (3)
1.5技术路线 (3)
1.6规划依据 (5)
第二章当阳市城市发展概况 (6)
2.1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6)
2.2行政区划 (6)
2.3地形地貌 (7)
2.4气象、水文 (7)
2.5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8)
2.6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8)
2.6.1经济发展概况 (8)
2.6.2 人口现状 (9)
第三章当阳市交通现状 (11)
3.1城市市域交通设施概况 (11)
3.2当阳市城市交通现状 (13)
3.2.1道路网现状 (13)
3.2.2机动车拥有量 (15)
3.2.3市区对外道路通道现状 (16)
3.2.4交叉口现状 (16)
3.3 交通设施现状 (18)
3.3.1客运设施 (18)
3.3.2货运设施 (18)
3.3.3桥梁设施 (18)
3.3.4停车设施现状 (19)
3.4 交通现状问题 (19)
第四章机动车交通调查 (20)
4.1交通量调查 (20)
4.1.1调查点位的确定 (20)
4.1.2交通流的车种构成 (20)
4.1.3路网高峰小时的确定 (22)
4.1.4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22)
4.1. 5主要问题分析 (25)
4.2车速调查 (26)
4.2. 1现状道路路网的车速情况 (26)
4.2. 2车速分析评价标准 (27)
4.2. 3车速延误分析 (29)
4.2. 4车速调查主要结论 (30)
4.3 机动车出行特征 (30)
4.3.1 车辆特征 (30)
4.3.2车辆出行特征 (31)
第五章当阳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36)
5.1 调查概述 (36)
5.1.1 工作过程 (36)
5.1.2 调查内容 (36)
5.1.3 组团划分 (37)
5.2 交通区划分 (37)
5.2.1 交通小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37)
5.2.2 交通小区的规模 (37)
5.3 出行次数 (37)
5.3.1 人均日出行次数 (37)
5.3.2 不同出行目的与出行方式的人均出行次数 (38)
5.3.3 不同年龄与职业出行者的人均出行次数 (38)
5.4 出行目的结构 (39)
5.5 出行方式结构 (39)
5.5.1 总体特征 (39)
5.5.2 不同出行目的的出行方式构成 (40)
5.6 居民出行时耗 (41)
5.6.1 不同出行方式的平均出行时耗 (41)
5.6.2 不同出行方式的出行时耗分布 (42)
5.6.3 不同出行方式的出行时耗构成 (42)
5.5.4 不同出行目的的出行时距构成 (43)
5.6 居民出行时辰分布 (44)
5.7 现状居民出行分布量 (44)
5.7.1 全目的出行分布 (44)
5.7.2 全方式出行分布 (44)
第六章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 (45)
6 (45)
6.2 城市规模 (45)
6.2.1 城市人口规模 (45)
6.2.2 城市用地规模 (46)
6.2.3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46)
6.3 城市总体布局 (46)
第七章当阳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47)
7.1交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47)
7.2 交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48)
7.3交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49)
7.4交通发展战略 (49)
第八章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 (56)
8.1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56)
8.2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 (56)
8.3车辆发展趋势预测 (57)
8. 3.1城市汽车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57)
8. 3.2预测技术路线 (58)
8. 3.3机动车保有量预测 (58)
8. 3. 4关于摩托车的控制策略 (60)
9.1居民出行产生预测 (61)
9.1.1居民出行发生量预测 (61)
9.1.2居民出行吸引量预测 (61)
9.2居民出行方式预测 (62)
9.2.1预测思路 (62)
9.2.2居民出行方式划分预测 (63)
9.3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 (64)
9.3 .1模型简介 (64)
9.3 .2模型标定 (65)
9.3 .3 模型检验 (65)
9.4非公交客运机动车OD量折算 (65)
9.5 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汇总 (65)
第十章道路系统规划 (67)
10. 1规划内容 (67)
10. 2道路网规划目标及技术路线 (67)
10. 2. 1规划目标 (67)
10. 2. 2技术路线 (67)
10. 2. 3 市区道路网主要指标现状 (67)
10. 3市区道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68)
10. 4道路系统规划 (68)
10. 4. 1路网结构 (68)
10. 4. 2道路等级 (68)
10. 4. 3 道路暂命名 (69)
10. 4. 4 道路横断面形式 (72)
10. 4. 5自行车道系统 (72)
10. 4. 6步行系统 (73)
10. 4. 7广场 (73)
10. 5近期建设 (73)
10. 5. 1中心区道路整治 (73)
10. 5. 2新建、拓建道路 (74)
10. 5. 3近期道路网规划分期实施顺序序列 (76)
10. 5交叉口规划设计 (78)
10. 5. 1 概述 (78)
10.5.2 规划设计原则 (78)
10.5.3 平面交叉口设计 (78)
10.6规划路网特点分析 (79)
10.6.1 路网总体指标 (79)
10.6.2路网结构 (79)
10.6.3市区对外交通 (80)
第十一章对外交通规划 (81)
11.1铁路 (81)
11.2航空 (81)
11.3市区对外公路交通规划 (81)
11.3.1对外通道布局 (81)
11.3.2市区内道路衔接 (81)
11.4 对外交通枢纽规划 (82)
11.4.1对外客运枢纽规划 (82)
11.4. 2对外货运主枢纽规划 (82)
12.1 当阳市公共交通现状概述 (84)
12.1.1公共交通发展背景 (84)
12.1.2公交公司经营状况 (84)
12.1.3公交线路与运营现状 (84)
12.1.4公交场站与车辆现状 (86)
12.1.5出租车 (86)
12.2当阳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86)
12.2.1评价指标选择 (86)
12.2.2评价指标计算 (86)
12.2.3公共交通现状指标评价 (87)
12.2.4当阳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88)
12.3公共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 (88)
12.3.1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分析 (88)
12.3.2公交需求预测 (89)
12.4公交线网规划 (89)
12.4.1 公交线网规划原则 (89)
12.4.2近期规划方案 (90)
12.4.3远期规划方案 (90)
12.5公交站场规划 (91)
12.5.1公交场站布局原则 (91)
12.5.2站点布设 (92)
12.5.3 站场规划 (93)
12.6当阳市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设想 (94)
第十三章停车设施规划 (97)
13.1 停车规划目标与原则 (97)
13.2 停车需求预测 (97)
103.2.1 停车需求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97)
13.2.2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98)
13.2.3不同区域停车吸引率的确定 (98)
13.2.4 预测结果与分析 (99)
13.3当阳市停车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 (100)
13.3.1近期发展策略 (100)
13.3.2远期发展策略 (100)
13.3.3市中心区的停车适度供给模式 (100)
13.4当阳市停车设施规划设想 (100)
13.4.1公共停车场规划准则 (100)
13.4.1停车场总体分布 (101)
13.5 停车场规划 (101)
13.5.1路外社会停车场 (101)
13.5.2路边社会停车场 (104)
13.5.3路边停车场规划原则 (104)
13.6当阳市停车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06)
13.6.1扩大停车设施供应的系列保障措施 (106)
13.6.2提高车位利用率的系列保障措施 (106)
第十四章加油(气)站规划 (107)
14.1加油站规划 (107)
14.1.1加油站的型式 (107)
14.1.2规划原则 (107)
14.1.3当阳市加油站规划规模 (108)
14.1.4 当阳市加油站布局 (108)
14.2加气站规划 (108)
14.2.1规划原则 (108)
14.2.2分期规划目标 (109)
14.2.3规划布局 (109)
第一章概述
1.1 项目背景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

建设一流的城市交通系统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阳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交通供给“瓶颈”越来越显现。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当阳市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招商引资等各种渠道,新建和改扩建一大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了当阳市道路交通的供需矛盾。

但是,由于历史的缘故,市区道路网布局形式和等级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当阳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和当阳市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后15~20年时间将是城市交通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当阳在城市现代化、出行机动化等多方面接受挑战和压力的时期。

当阳市如果能把这期间的交通问题解决好,将会为城市将来更长远的交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受当阳市规划局的委托,结合当阳市城市交通建设的实际需要,特编制“当阳市城市交通规划”,以此作为与“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相协调和配套的重要专业规划,以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交通对土地开发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2 规划目标与原则
1.2.1规划目标
1.为人和物的流动提供经济、安全、有效服务
交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流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

在坚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大多数市民的交通需求出发,解决好与市民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大众交通问题,为大多数市民的通勤出行提供优质服务。

各阶层公民具有平等地享受交通服务的权利,在社会利益公平分配原则下满足高收入阶层、残疾人、低收入阶层等合理的出行需求。

2. 利用城市发展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 优化城市产业和用地结构,集约使用土地和环境资源
在城市不断集聚、人口日益膨胀、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谋求建立低费用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合理诱导城市发展,实现土
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维护当阳的长远发展利益。

1.2.2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当阳市城市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当阳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为基本依据,密切结合当阳市的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态势,较好地把握当阳市的城市结构和道路交通特征,提出当阳市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与建设计划。

规划应遵循的原则还包括:
·应充分领会《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与战略目标,根据其确定的城市结构、产业布局、经济与人口发展规模,合理地预测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在供求平衡的目标下,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案。

·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当阳市城市交通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特别是交通政策、土地使用、道路网格局等方面的问题。

交通需求的预测、交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方案的规划都应有针对性,要针对当阳市的城市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交通问题。

·应注重旧城道路改造规划,按照新旧兼容的原则,既要寻求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与提高,又要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

·应依据当阳市经济实力与市政投资能力,遵循“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分期分批”的原则来安排交通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安排好近2~3年的建设项目。

1.3 规划内容
当阳市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和交通方式结构;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提出有关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建议;
·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控制范围,以及公共停车场的位置和用地控制范围;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线路网络和场站设施的布局方案、实施计划和评价指标;
·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能和运量;
·提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分期实施的建议。

1.4 规划范围与年限
1.4.1 规划范围
规划用地范围与2020年的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即整个当阳市城区,
面积21.5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2万。

1.4.2 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的规划年限分为近期、远期二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在近期和规划期末。

两个阶段的划分如下: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1.5技术路线
交通规划要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立与当阳现状和未来路网、用地、人口分布相适应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根据当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城市基本策略、目标和措施,提出城市道路网络的综合布局规划、城市停车设施的布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规划以及近期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总体安排。

技术路线的流程图见图1-1。

图1-1 当阳市城市交通规划编制流程
1.6规划依据
·《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
·《当阳市统计年鉴(1994-2004)》,当阳市统计局;
·《当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当阳市计划委;2004.4 ·《当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
·现场有关调查资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1995.9;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行业标准,1990;
·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1996(1)
第二章当阳市城市发展概况
2.1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当阳市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跨东经111°32’~112°04’,北纬30°30’~31°11’。

市境形似桑叶,东达荆门市,南抵枝江市,西与宜昌市毗连,西北与远安县交界。

市域总面积为2054.3km2。

当阳市的地理位置不仅居于湖北省西部,也属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区。

当阳市区位于当阳市中部、沮河下游两岸,沿汉宜公路西至宜昌市区73km,东至武汉市306km,实处北纬30°48’~30°50’,东经111°46’~111°48’。

现状市区原为玉阳镇。

玉阳,以镇域内有玉阳山得名。

清同治五年(1866年)《当阳县志》记载,“玉阳山在县署西北,又名仲宣台,县治主山也。

自清溪山入境,分为二支,西支为玉泉、为紫盖,东支之尽则为玉阳”。

玉阳山地处玉泉河以北,故名。

玉阳古镇,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几经兴废。

明成化二年(1466年),同知严端始筑土城,长583m、宽500m,但为时不久,便毁于水患。

以后土城几经修复,均因兵事或自然灾害而摧毁。

明万历三年(1575年),守道王旋、巡道邓林乔等人合议,责成县经略任梦榛以砖筑墙。

修复的城墙周长2600余m,高约7m,厚4m。

并立四门,东为紫盖,西为玉阳,南为风川,北为清漳。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因战事毁为平地。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县城墙及四门再次修复完善,城区面积约0.3km2。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苗肇岱增修护城河,长2300余m,宽约7m,深3m多。

至清同治年间,县城内外有青石板和卵石铺成的大小街巷12条,城区面积约0.5km2。

民国28年(1939年),日军侵入玉阳上空,狂轰乱炸。

次年,日军占领镇区,毁掉大部分城墙,拆毁西、北两座城门,民间房屋拆毁半数以上。

民国34年(1945年)9月,国民党地方政府接管玉阳古镇。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当阳县城;解放初期,改玉阳镇为城关区,直属当阳县人民政府领导。

1951年9月,城关区改为玉泉区,划镇区为城关镇,设镇人民政府,直属县。

1960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划长坂、北门两个蔬菜大队属城关公社领导;1980年划新民大队属城关镇管辖。

1981年元月,恢复城关镇人民政府;并于1981年6月经县人民政府研究,报宜昌行政公署批准,更名为玉阳镇。

2.2行政区划
当阳市隶属于宜昌市,现辖育溪镇、河溶镇、两河镇、半月镇、王店镇、庙前镇、草埠湖镇七镇和主城区玉阳、玉泉、坝陵三个办事处,市域国土面积20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万亩。

2003年末市域人口总计485715人,其中非农业
人口121004人。

2.3地形地貌
当阳市位于黄陵背斜东侧,地跨鄂西隆起构造带及江汉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全市可分为多个构造体系。

普遍发育为新华厦构造体系,主体褶皱呈北北东向,与压扭性断裂和两组次级扭裂组成当阳向斜,结晶基底为黄陵背斜,轴向近南北向。

略向北东凸出的弧形向斜,核部最新地层为白垩系。

当阳市境内四面环山,地表山地、丘陵、岗地、平原错综分布,以丘陵岗地为主,全市丘陵岗地1119km2,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6.97%,平原1014km2,山地26km2。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最高处南包海拔1083.8m,南部最低处开源洲海拔37.4m,相对高差1046.4m。

当阳市区内地势从西向东南略呈倾斜状,平均海拔70m。

市区由西向东,中有沮水,眺望九子山、锦屏山,右靠凤凰山、长坂坡,向西南伸展至熊家山,群山环绕,城郭生辉,依山傍水,满目青翠。

2.4气象、水文
当阳市常年平均气温为16.4℃,平均最高气温为17.1℃,年均最低气温为15.7℃,极端最低气温-15.6℃。

寒冷天气,全市月平均气温有3~4℃之间。

绝大部分地区在27~29℃之间。

由于地势高低悬殊,少数地区有明显差异。

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日数平均为241天,全市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当阳市域无霜期分布规律与年气温分布大体一致,市域西北峦峰一带,年平均无霜期为230天。

当阳市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季风气候明显。

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和偏南风;风向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

当阳市常年降水量平均在936~1048mm之间,年降水变化率为18.1%,雨量充沛,且多集中于夏季。

历年气象资料记载,市境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山地、丘陵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少于西部。

6个水文点资料表明,降水量的可靠程度:巩河1048mm、泉河1021mm,为最多;河溶984mm,半月936mm,偏少。

当阳境内河流众多,网络纵横,堰塘、水库星罗棋布,主要来源于过境客水和降水之后的地表径流水,主、客水常年平均径流量为8.98亿m3。

全市河流共35条,以沮、漳二水为主干,形成沮、漳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为3964.9km2,河道面积2611km2。

其它河流33条,流域面积30~250km2的有17条,河道总长524.55km;流域面积在16km2以下的有16条。

其中,沮河源于保康,在当阳河道长62km,一般水面宽250m,漳河主流源于南漳,自北向南流经当阳,在当
阳两河段长59.4km,流域面积1318.6km2。

沮漳两河在当阳两河口汇入沮漳河,沮、漳河水道在当阳境内长22.6km,流域面积646.4km2,河面最宽处419m,最窄处67.5m,最深处10.6m,最浅处0.4m。

当阳市自然降水资源比较丰富。

据水利部门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为8.61亿m3,特大旱年份3.9亿m3。

当阳境内地下水资源为4.8亿m3/年,约占宜昌市地下水资源的13%,主要分布在沮漳河下游河谷平原。

2.5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当阳市土地资源面积为2054.3km2。

其中,耕地面积为66124.03ha,园地4752.01ha,林地79082.71ha,水面17135.9ha,城镇、村庄、独立工矿和特殊用地12142.85ha,交通面积3735.82ha,;水利设施用地为5030.37ha。

当阳物华天宝,特产丰盈。

市域内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石膏、石灰石、石英沙、陶土瓷泥、煤、青石板料、磷、银、铜、铁等。

其中石膏储量约10亿吨,石英砂储量4亿吨,石灰石储量2亿方,煤炭储量4800万吨。

境内雨量充沛,河流水系发达。

水系理论水能蕴藏量为3.8万kW,可利用量为2.24万kW。

全市已建电站40余处,装机近1万kW。

地下水总储量4.8亿m3,分布于平原、丘陵地带,含水层稳定,埋深浅,易于开采。

市内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43%,森林覆盖率为31%,人均占有林地面积2.9亩。

全市有食用植物近60种;纤维植物10种;木本植物83科280种,其中乔木175种、灌木105种;观赏植物8类、255种、584个品种。

当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拥有号称“天下四绝”之一的佛教圣地玉泉寺和全国三大关庙之一的关陵庙,有世人倾心的长坂坡以及麦城、糜城、太子桥、当阳桥、锦屏山等三国古迹,有鬼谷洞、孙膑寨、百宝寨、杜甫沟等名人遗迹,保存有唐代棱金铁塔、佛牙舍利及吴道子石刻观音像等珍贵文物。

王粲、郭亚、李白、杜甫、张九龄、孟浩然、元稹等诗人都在当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2.6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6.1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当阳市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连续多年获得湖北省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称号。

截止至2003年底,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3.4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38.7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1.2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570元,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达20.6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5.4亿元。

从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看,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1.5:38:20.5演变为2003年的18.3:52.8:28.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迅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上升态势。

当阳市国民经济发展概况见表2-1与图2-1。

表2-1 当阳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图2-1 当阳经济发展趋势
2.6.2 人口现状
截止2003年底,当阳市域人口4857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004人占总人口的24.91%,1995年以来市域人口发展情况现表2-2。

当阳市区包括玉阳、玉泉、坝陵三个办事处所辖城区,2002年城区人口约9.9万人,按照“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2003底市区人口约为10.5万人。

市区现状建成区面积约为12.6km2,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9.49km2,其建设用地构成见表
2-3。

表2-2 1995~2003年市域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当阳市年鉴)
表2-3 市区现状用地结构
第三章当阳市交通现状
3.1城市市域交通设施概况
当阳市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沮漳河下游,位于宜昌、襄樊、荆州的中心地域。

市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区人口47万。

市域内现已形成了已公路运输为主体,已铁路、航空和水运运输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

到2003年,全市共完成货物运输量3621千吨,货物周转量176655千吨公里,完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4642千人和239445千人公里。

当阳市历年来客货运量及周转量见表3-1和图3-1。

表3-1 历年客货运量及周转量(来源于当阳年鉴)
图3-1历年客货运量及周转量柱状比较图
一、公路
到2003年,当阳市域通车里程达到891km,其中省道144公里,县道124km、乡道623km,按技术等级分,等级公路总里程为66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67公里,三级公路108公里,四级公路394公里,等外公路222公里。

全境公路网密度达到43.7km,公路网密度高于全省及宜昌市平均水平。

市境内形成了以汉宜公路为主线,以皂当公路、荷当公路、玉窑
枝公路为骨干,与宜黄高速公路衔接,覆盖各镇村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二、铁路
我国中西部的南北大动脉焦柳铁路由南向北斜贯当阳境内,使当阳客货流能北通豫、晋,南贯湘、桂,现状境内铁路线长51.5公里,设有六个客货运站,建有六条专线,其中当阳火车站为三级客货混合站,日到发客车8对。

2001年,铁路完成客运量为17.5万人,完成货运量31万吨。

三、航空运输
当阳飞机场为二级机场,属部队管辖,可承担部分民间货物和客运包机业务。

四、水运
当阳市境内河通航里程136km,漳河水库可常年通100吨级客货船,沮漳河可季节性通航50吨级以下的船舶。

五、综合运输体系问题分析
综合运输体系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①公路网中缺乏高等级公路,部分乡镇公路等级偏低,与宜黄高速公路的联接通道等级偏低。

②航空运输具有较大的运力,但由于属于专门军用机场,没有向社会开放,因此该种运输方式所完成的客货运比例级小。

③境内航运受枯水期影响,加之航道缺乏疏通,港口码头装卸等设施落后,因此航运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④公路客货运站场缺乏。

大多为企业自用库场,使用率低,没有建立公用型的货场。

即便现存的各企业的货运站场设施也大多建设规模小,等级低,设施落后,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公路货运站场的需要。

⑤公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低
公路站场设置没有统筹规划,也没有统一建设,没有较完备的组织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

客、货流和车流的信息未形成网络,资源不能共享,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调度指挥系统,不能为货主、旅客及时提供有关运输工具的信息,购票、乘车、问询等信息,未能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快速处理,因此站点作业效率、客货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都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运输市场混乱,运输效率低下。

3.2当阳市城市交通现状
3.2.1道路网现状
3.2.1.1道路网现状
当阳城区路网基本上呈不规则方格网加不完整环状。

长坂东路、玉阳路、锦屏大道三条横向干道,贯穿城区东西,子龙路、南正街、环城东路为三条纵向道路,其中子龙路、环城东路连通了沮河南北。

环城南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构成了绕城区的不完整环。

市区道路主要为一块板道路(除锦屏大道、环城东路、环城北路段、长坂路一段为三块板)。

城区人流、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主要集中在长坂路、玉阳路、友谊路等。

主干路路面最宽为坝陵大道,宽50m;最窄为玉阳路一段22m。

到2004年,城区道路长度达118.16公里,道路网密度为8.44公里/平方公里,主干道长29.6公里。

城区现状路网指标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比较,干道网密度低于规范的要求,路网密度、支路密度、道路面积率等指标均满足规范的要求,比较详见表3-2。

主要道路信息见表3-3。

表3-2 当阳城区现状路网指标与规范对照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