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改 革 的 影 响: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 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 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胡内迁各 族分布
(动画)
这是摹绘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 图》。 帝王礼佛浮雕原在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是北魏教文 帝迁都洛阳以后石窟艺术的杰作。 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 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 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典 型 例 题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 质是( )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 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 的过程
例 题 分 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辨析 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 “实质”,题项摆出类似 实质;经辨析可知:A、B、 D三项是表现的现象,C项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是实质,因此正确答案为C 项。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孝文帝迁都路线图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例 题 分 析
本题系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这是一道 比较简单的材料解析题。本题考察了学 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分析能力, 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在阅读材料的基础 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 利用这些信息解答知识的能力。本题只 要看懂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 适当处理即可。
答案: ①孝文帝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大家来研究:政府分配的土地 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禁
限 桑田
露田
农民所有
禁 麻田 国家所有
北魏政权 北 魏 的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宗主 行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政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体 农民 制
2、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 1)原因: 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 中央的矛盾。
2)内容: 3)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
典 型 例 题
阅读下列史料: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 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 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谓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 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①魏主是谁? ②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③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④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一、南北朝并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 魏 孝 文 帝 画 像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魏, 史称:北魏
都:平城(山西大同)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魏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军事 文化
易受强敌“柔然”南利于控制中原,并 齐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威胁,不利于控 的“南齐”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均 田 制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 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 以备休耕。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 不还官。桑田按照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 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区,改授麻田,男子十亩, 妇人五亩。 二、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 “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壮牛 一头,受田三十亩;每户限受四牛之数,不 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为十 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 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 “公田”为“职公田”或“职分田”。
一、南北朝并立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十六国 西晋 南 东晋 方 北魏
东 汉
魏 蜀 吴
东西齐周
宋齐梁陈隋 朝来自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
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
简称 国 名
十 六 国 名 称
一匈 成汉、夏(匈奴) 两赵 前赵、后赵 三秦 前秦、后秦、西秦 四燕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五凉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 南凉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每有骑战,驱夏人 (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 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 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 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 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 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 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 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 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 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 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 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 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 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 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 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 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前提: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 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 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北魏 政权
北魏 政权
宗主
农民
农民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 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 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
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 迅速发展。
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嗄仙洞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位于 大兴安岭北段东麓;洞口离地面25米;洞南北长 100多米,东西宽20~30米。1980年在洞内发现石 刻祝文,为北魏皇帝派中书郎李敝在此石室告祭 天地时,将祝文刻在石壁上的。这篇石刻原文与 《魏书· 礼志》收录的祝文大体一致
北魏政权 北 宗主督护制 魏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 的 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 宗主 权力很大。 行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政 体 农民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