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全程性、区间性训练计划实施与控制要点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1全程性、区间性训练计划实施与控制要点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再至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
二、在多年训练计划中无论是训练负荷的内容,还是训练负荷的量度,都依训练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内容,应注重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专项提高阶段及最佳竞技阶段中,则要重点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首要因素;在竞技保持阶段,应把运动员心理稳定性的保持和提高放在训练的首位。
在训练负荷的量度上,由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周训练的课次应明显增加;而由最佳竞技发展阶段转入竞技保持阶段,周训练的课次则应逐渐减少。
在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不同训练阶段,负荷量的变化应服从于运动员身体发育及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
如果把运动员在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最大负荷量定为百分之百,那么,在竞技专项化开始阶段和竞技深化阶段,负荷量应分别控制在45%-50%和70%-80%之间。
按这一比例安排训练负荷,将有助于保持各阶段之间的良好继承性。
三、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是指对两年以上特定比赛周期训练安排。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与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相比,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更为深入和具体。
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计划,在发展协调能力的训练内容配置中,应注意不同年龄的适宜训练内容;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内容配置上,随年龄的增长,应按照柔韧——有氧耐
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的顺序进行安排。
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少年儿童来说,应采用适宜的负荷量度并且要逐步增加,这样可使有机体产生新的生物适应,从而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
但过度的负荷,却会对儿童少年的内脏器官及支撑运动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
许多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实践证明;儿童少年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不是越大越好,经常性的大强度过度负荷,会导致他们的运动生涯提早结束。
训练负荷应循序渐进和竞赛项目的系列设置,为少年儿童基础训练阶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有利于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利于促进专项提高阶段训练后大幅度提高竞技水平。
五、专项提高阶段与最佳竞技阶段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它们各自又有明显的负荷特点,彼此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运动员通常以准备参加一次或一组重大国内外比赛来予以规划和组织实施的。
对体能主导类项群来说,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同时,要不断完善专项运动技术;对技能主导类项群来说,发展技、战术的同时,要增强运动素质及其训练理论的学习。
在专项提高阶段,主要参加青年比赛;而到最佳竞技阶段,则主要参加全国性重大比赛。
运动员进入专项提高阶段后,训练负荷呈波浪式递增走势;当运动员进入最佳竞技阶段后,由于多年承受高强度的负荷和高水平激烈的竞赛,加之伤病积累的影响,使得难以继续承受大负荷的训练,这一阶段训练负荷的安排应更加细致。
六、在竞技保持阶段,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通常低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
佳竞技阶段,运动员更多的是按照自我感觉掌握并控制训练的过程。
运动员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于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总体要求,同时要注意到各个阶段之间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