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
郭铭珅
(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认知语言学概念中的隐喻理论包含着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两个重要特性是系统性和连贯性。
因为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概念隐喻的这两个特性,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讨论它们的基本含义,深入讨论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与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具体实例说明概念隐喻对某些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由此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非抽象化的感知。
关键词:概念隐喻;系统性;连贯性;认知语言学
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也是人们思考和谈论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工具。
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能时刻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还深刻存在于我们的想法和活动中。
这种想法从本质上讲就是隐喻,而这种隐喻又被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有四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验基础的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也就是说,隐喻可以让我们通过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概念来理解,思考和感受我们难以认知的抽象概念。
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含义及内部联系,然后才能进一步理清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是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要素
(一)原始域和目标域
原始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两个最为关键也最为基本的元素。
一般我们认为原始域的内容更为具体,目标域则更为抽象。
正如同拉科夫所认为的“如果一个域是隐喻的起源,那么它的理解就必须独立于隐喻。
”那样,显然非隐喻和隐喻是区分这两个域的关键。
例如,当我们识别香蕉的颜色时,如果只认准黄色是香蕉的标志,那么我们会认为所有黄色的水果都是香蕉。
问题由此产生。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只使用隐喻,那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香蕉”这个概念。
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识别它,因此我们认为“香蕉”这一部分的概念是非隐喻的。
但是,当我们说香蕉是“月牙状”时,我们通过眼睛认识到了香蕉的形状是通过隐喻概念将香蕉的这种本能特征化为“月牙状”。
从这个意义上讲,香蕉的概念中的一部分是隐喻的。
那么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用某种方式隐喻地使用一个概念进行建构和理解。
(二)经验基础
我们使用这种认知模型来了解世界,这也是拉科夫和约翰逊的经验哲学的重要基础。
有许多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动觉图像图式。
这些图像模式包括容器模式,原始路径目标模式,自顶向下模式,从前到后模式,线性序列模式,压力模式等等。
例如,通过容器图理解类别,通过上下图理解层次,通过关系图理解关系,通过压力图理解服务模型。
在这里,我们以容器架构为例进行说明。
容器架构的经验基础是,我们将自己的身体视为容器,并被放置在其他容器中(例如在屋子里)。
身体的这个容器具有内部,外部和边缘。
这样的隐喻称为“容器隐喻”。
概念隐喻--“视觉领域是容器”在英汉隐喻表达中有很多含义。
(三)映射
概念隐喻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
这种映射通常具有三个对应关系。
1.本体对应:映射是原始域和目标域实体之间的固定本体集合对应。
以概念隐喻 “快乐是一段旅程”为例:“快乐是一段旅程”的映射:快乐的人对应于旅行者;快乐对应着交通工具;开心的共同目标与旅行的共同目的相对应;难过对应于旅途中的争吵。
2.推理模式对应:当(1)开始时,映射可以将原始域的推理模式投影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
如上所述,当旅途中出现争吵时,有多种选择:旅行者可以放平心态停止争吵;也可能留在原处,不去目的地了;还可能会彻底结束旅行。
当然,也有其他选择,例如,将旅行场景映射到目标域时,将有以下选择:选择沉浸在快乐中,人们可能会停止争吵快乐交谈;选择开始难过,放弃现在的一切;还可能因为不快乐了分道扬镳。
这是我们了解“快乐”的场景。
3.推理模型之间的开放潜在对应关系:(1)和(2)是生成和理解新隐喻的基础。
新的隐喻其实是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原始域中的本体论和推理模式是开放的,而目标域则是对应的,因为概念隐喻具有突出和隐蔽的系统。
通过研究许多概念隐喻,拉科夫发现以下四种映射模式。
4.组合模式映射:就像在“生活就是辩论”的概念隐喻中一样,一个体验域的组合模式(argument)被映射到另一体验域,并且每个映射都涉及多个实体。
5.图像模式映射:图像模式是本质上是动觉的那些拓扑和方位结构。
它们具有足够的内部结构来接受推理,例如上面提到的模式。
大多数传统的隐喻是图像模式的映射。
6.一个丰富的图像映射:例如,“灌篮”一词有两个含义:
①将汤(面包,蛋糕等)浸入汤(饮料)中,②灌篮。
在①中有一个常规的图像,将食物放在杯子的侧面并放入杯子中,在②中,手越过篮子,将球扔进篮子。
从①到②是一次性的纯图像映射,因为概念之间没有系统的映射。
7.亚里士多德隐喻作图:这是古典隐喻文学中相对于认知语言学而言引用最多的隐喻类型。
诸如“Heli is a pig”之类的隐喻是由于其起源而产生的。
拉科夫认为这是最令人讨厌的隐喻,但他也很敬业地对这种隐喻的映射进行了分析。
当然,这四个隐喻映射不是单一进行工作的。
相反,它们经常以互相组合的形式出现。
它们是否单一出现和组合出现都可以分为概念映射和图像映射两大类。
二、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语言层次和概念层次。
因为经验具有格式塔感知结构,所以在隐喻研究中,传统隐喻与死隐喻之间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隐喻是拉科夫的主要研究之一。
如果一个新的隐喻进入我们的日常概念体系(某些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的潜力,也就是说,它变成了概念隐喻,它将改变我们最初的概念体系和作用方式。
从某些方面来讲,新的隐喻可以创造新的现实,但这并不是将新的现实具体概念化的一种方式。
(一)取向隐喻
取向的隐喻是一个概念的完整系统(空间取向),用于构建和组织另一个概念。
这些空间定向概念包括上下,内部和外部,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
尤其是英文中的“on /
(下转第178页)
176
(上接第176页)
off”并没有相应的中文单词可以翻译。
如英语中的HAPPY IS UP(幸福感提高),SAD IS DOWN(悲伤感降低);MORE IS UP(越来越多),LESS IS DOWN (越来越少)。
这些具体解释都是基于我们的自身经验,有时还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方向隐喻是按空间方向构造的,因此相同的原始域(例如UP)表示向上方向(具体解释为积极向好)。
例如JOY IS UP(快乐感提高),HEALTH IS UP(身体越来越健康),ALIVE IS UP(活动积极向上),CONTROL IS UP(控制欲增强)等组成。
这个系统,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类的“UP”方面;相反,还有一个比喻,它使用DOWN作为原始域。
该系统描述了人类的消极和消极方面,例如BAD IS DOWN(不良状态下降),SAD IS DOWN(悲伤感降低),疾病和死亡位置下降是拉科夫等人的一项重要发现,是语音研究的经验哲学(王寅,2002;徐雯,2002),是下降的(受控制或强迫的下降等)。
拉科夫后来的研究内容主要从空间定向的物理经验开始,简单地使用SPACE(空间),该概念成为最基本的起源域,解释了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包括一些结构隐喻,本体论。
隐喻等,例如:目的人生是旅途(有目的的人生就是旅途)目标域:生命;起源域:事件;结构隐喻目标域:事件;起源域:空间。
当然,这种解释是否具有普遍性尚待用不同语言进行验证。
三、概念隐喻的连贯性
概念隐喻的连贯性是指几个概念隐喻所共有的隐喻含义不仅使这些概念隐喻连贯,而且使它们的隐喻表达连贯。
例如,这两个概念隐喻:①参数是一个容器(AN ARGUMENT IS A 容器),②argument是一个旅程(AN ARGUMENT IS A容器)旅程)。
在理想情况下,容器的表面越大,容器中映射到目标域的内容就越多:随着辩论的进行,辩论会越来越广泛,因此①的隐喻含义是我们争论时,争论面将越来越广泛;同样,在理想情况下,随着旅程的进行,将有越来越多的道路经过我们,并映射到目标领域:随着辩论的进行,辩论内容将越来越广泛。
四、结论
我们可以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来解释单词,譬如为什么介词with既要伴随名词又要伴随工具名词?这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概念上的隐喻“INSTRUMENT IS A COMPANION”,因此可以说:“我和Sally一起去看电影。
我用刀切了香肠。
”通过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我开始对认知语言学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如果人类本身的概念系统与诸如拉科夫之类的语言学大家的概念系统处在同等水平上,那么从隐喻的角度来说,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Johnson, Mark.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 Reason and Imagination [M].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M].现代外语,1997(4) :50 - 57.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
[4]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82- 89.
[5]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 2001(2):29-36.
力等社会新闻却被挤占。
大量有关医学科普、社会时事等有用信息,被有关明星个人行为等娱乐新闻淹没,抢占受众注意力,导致微博成为娱记天下。
三、构建积极健康的粉丝文化
(一)弘扬正确的粉丝文化理念
推动构建良好的,符合国家、社会、人民需求的粉丝文化具有极端重要性。
粉丝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承载着粉丝的情感和社会整体价值观,它是在亚文化体系中,在文娱产业内,社会整体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反映。
粉丝文化的形成,不仅是粉丝、偶像、经纪公司的相互协作,更是社会、经济、技术、国家发展联动而形成的产物。
文化引导精神,精神引领行为,这不仅要求粉丝做好个人建树,重视个人品德素质和审美趣味的提高,也要求媒体正确发挥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和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共同引导当代粉丝文化走向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构建弹性的文娱产业规则
偶像,正如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是文化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
它既是文化商品的生产者,其自身也作为文化符号被消费着。
偶像作为直接与粉丝互动的对象,具有极强大的引导力,因此对于文娱产业的规范,不仅要对粉丝个体行为做出限制,还要规范好偶像行为。
同时,对于经纪公司的管理,对于媒体技术的运用也需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上下联动,规范性与能动性互动的张力系统,促进粉丝文化在新技术、新环境下茁壮成长。
四、结论
在网络时代下,“粉丝”的特征与传统媒体时代已大相径庭,对“粉丝文化”的定义也随之改变。
是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粉丝文化在网络时代下,在社会系统中,与多种要素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当粉丝文化过度发展,逐渐对自然资源、社会风气、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时,构建积极健康的粉丝文化则成为平衡社会系统这个天平的重要秤砣。
参考文献:
[1]Lewis Lisa A.. 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M].Taylor and Francis:2002-09-11.
[2]宋雷雨.虚拟偶像粉丝参与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2):26-29.
[3] 马赫.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20.
[4]袁月明.粉丝群体粘性:管理结构与身份认同[J].东南传播,2017(05):70-71.
[5]王谦.理智与情感:浅析粉丝文化与舆论引导[J].新闻爱好者,2021(1):55-57.
[6]孙纪开.“剥削”还是“赋权”:双重理论视阈下的粉丝文化研究[J].东南传播,2020(11):114-120.
作者简介:李睿虹(1999.3—),女,云南人,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