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经济的宏观3表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邹德发
感谢老师和同学 们的批评指正!
以上观点或是一家或几家之言,难以概全, 若有疏忽遗漏不正确之处,还望一起讨论修正:)
• (五)当前的通膨威胁与影响:输入性通货膨胀。
•
源自2007年秋季美国发生次贷风暴,为解决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多次降息,美元大幅
贬值;21世纪初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对粮食能源需求大增,加上气候异常,地缘政治危机导致供给
不足;复以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国际原物料与能源价格的飞涨所致。
•
--摘自《台湾通货膨胀的成因、对策与影响》
•
--摘自 中国新闻网
Figure 1-3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the Taiwan Economy(19802010)
(1960-1986)出口 导向经济发展时期.
根据奥肯法则,2001年,随着 台湾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走 高。
Note 3:
• (一)光复初期恶性通货膨胀与币制改革。
1970年,以美元计价的台湾的GDP已经是1960年的3倍多。但由于基数太低,此时的台湾仍较落后, 1970年,台湾的人均GDP仅有393美元。 ——在70年代,台湾的经济进入了腾飞期。1973年, 经济增长率高达29.89%;而1974年竟又达到了惊人的34%。 十年间,除了1975年仅增长7.39% 外,其它年份,20%左右的增长率几乎是常态。 此时,台币汇率开始了升值,台湾的经济总量 迅猛增加。1980年,以美元计价的台湾GDP达422亿美元,十年间翻了7倍之多。 1976年,台湾 的人均GDP也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1150美元;1980年,又突破2000美元关口,为2394美元。台湾
• 光复初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台湾地区产矿设备产业、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农田水利设施 因受战火摧毁而处于半瘫痪状态。且由于日本资金、技术人才的撤离,而使台湾经济在资本积累、 生产管理、组织技能等方面形成半真空状态,生产能力明显下降,物资供应严重匮乏,导致台湾物 价飞扬,经济极度混乱。
• (二)1950年代通货膨胀严重威胁还是存在:依赖美援支持。
开始向工业现代化迈进。 ——8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了鼎盛期。台湾的人均GDP由1980年的 2394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8325美元。台湾正式成为发达经济体。 ——9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 还保持着高速增长。不过,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台湾经济进入了几年的衰退期。2002年,以 美元计价的台湾GDP还低于1997年。 1993年,台湾的经济增长率还高达10.75%的增长率。不过, 自此以后,台湾的经济增长率再也未能达到10%以上了。1997年后,经济增长更是是逐年下滑。 台湾经济发展的高峰已经过去了。 ——进入21世纪,台湾的经济继续在波动状态。2001年和 2008年台湾的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台湾经济再次进入衰退期。
90年代初, 亚洲金融 危机。
1958年,台 湾外贸政策 重大改革。
80年代,台湾 的经济进入了 鼎盛期。
70年代,台 湾的经济进 入了腾飞期。
Notes 1:
• ——上世纪50年代,台湾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比如1952年,经济增长率竟达到了惊人的39.97%! 近40%的增长率让人震惊不已;而次年(1953年)的增长率同样达到了33%多。 这似乎表明台 湾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达的社会?其实不然。 很显然,50年代,台湾仍然是一个农业经济, 工业并不发达,为了出口,台币汇率不断贬值。 这期间,以美元计算的台湾GDP并没有增加。 1960年台湾GDP为17.36亿美元,几乎与1952年的16.82亿美元相当。 ——60年代,台湾经济继 续保持增长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这期间,台币汇率开始保持稳定,台湾的经济总量进入了增长期。
The Histo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Taiwan Economy
Presented by:Zhang YuJie
注:以下所有数据资料来源于 行政院主计处
Figure 1-1 --Real GDP per Person in the Taiwan Economy(1960-2000)
• (三)能源危机导致1970年代的停滞性通膨。也推动台湾产业升级
• (四)1980年代末资产价格膨胀被迫加速自由化政策。
• 1980年代台湾的贸易盈余动辄达到国民生产毛额的10%以上,随着贸易出超的逐年扩大。台湾国际 收支累积巨额顺差。在1981-1987年间,七年累计达609亿美元,1987年台湾外汇存底近800亿美元, 相当于当年GNP的70%。庞大的贸易盈余后果是游资泛滥严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和股票投 资等问题接踵而至。从而对境内造成物价膨胀的压力,给整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困扰。球景气进入艰困
期,台湾自不可能独免。政府短期的振兴方案、就业方案虽能纾解民众疲困于一时,
终非长久之计,也无法让台湾的就业市场回复昔日的稳定。这其间最重要的原因,正
在于台湾这些年“非典型就业”的快速成长。若“政府”不能透过产业政策及就业政
策,创造更多的“典型就业”机会,还一味地企图透过松绑“劳基法”,创造更多的 “非典型就业”,则台湾的就业市场将日趋动荡,在奥肯法则的循环下,民生的痛苦 必日趋加深。执政者在考虑“劳基法”松绑时 1-2
--The Inflation Rate in the Taiwan Economy(1961-2005)
70年代初, 能源危机导 致停滞性通 胀。
1980年代末资 产价格膨胀。
Notes 2:
• 我们认为奥肯法则所揭示的景气与失业的关系,古今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两者的相 关性多高,两者互为影响的时间差多长。在台湾以往传统的雇用关系里,景气下滑对 失业的冲击明显较缓,因此失业率一向被视为景气的落后指标。但是如今随着“非典 型雇用”的日趋普及,失业率几乎已变成了景气的同时指标。回想两年前,2008年金 融海啸后短短三个月,台湾的失业率即由4.27%升至5.03%,半年后又跳升至6.07%,就 业市场这种几无缓冲期、毫无时间差的激烈反应,令人震惊。如今两年过去,台湾 “非典型雇用”更胜昔日,面对这一波景气寒冬的到来,就业市场会以多快的速度、 多大的强度来反应,也着实令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