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目标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 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D.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2.《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据此可知,汉初
A.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B.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C.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3.图5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
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D.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4.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这表明包拯
A.强调科举选才标准
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
C.痛斥官员贪腐行为
D.注重维护朝廷法纪
5.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6.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7.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8.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9.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0.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
”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体现了
A.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产生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逐渐丧失
D.康梁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11.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B.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
12.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3.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C.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4. 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15.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
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16.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
A.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B.矛盾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
C.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17.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 “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
B.艺术家深人理解“双百”方针
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
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18.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19.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
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
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B.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D.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20.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
”这一评价是基于A.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21. 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A. 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 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 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 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22.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23.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4. 1932年2月4日,英国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对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
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英国正式放弃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英国放弃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是
A. 经济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
D. 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25. 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圆缺盈亏、海潮上涨下降等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300多年前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认识其成因。
为科学解释上述现象提供理论支撑的科学家是
A. 爱因斯坦
B. 牛顿
C. 达尔文
D. 普朗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大题题,共计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当万历在公元1572年以9岁登极之日,张居正因皇太后之信托,成为皇帝的保护人。
他和宫内的首席宦官有了默契,于是行使职权时具有相当的威望,有如宰相,只是没有宰相之名目。
他将自己的亲信布置在内外机要之处,也将自己权势推广至朝臣之监察弹劾部门和文书教育部门,同时亲身管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
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
张居正既有人事权,便常引用各人的升迁为饵来笼络部属,张居正以这种方法独揽国事达IO 年之久,迄至1582年他刚57岁却出人意外的溘然长逝。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大学士的法定职责是什么?张居正能独揽国事权倾朝野的原因有哪些?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部分)示意图
从图中提取信息,围绕“世界发展趋势”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王崇伦,1927 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49年8月,王崇伦入鞍钢轧辊厂,成为鞍钢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
1952年,王崇伦所在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
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
1953年,王崇伦将加工卡动器的纪录从45分钟提高到19分钟,效率提高六七倍。
同年他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1954年初,在王崇伦等人提议下,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1956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1959年初,王崇伦又组织鞍钢能工巧匠开展技术协作活动。
同年王崇伦庄邀到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各单位纷纷盛赞王崇伦的高尚技艺和精神,60年代初,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威胁,王崇伦承担起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
历时一年,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
王崇伦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崇伦为鞍钢和国家赢得了殊荣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归纳王崇伦为代表的“劳模精神”的内涵。
兵团五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12分)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4分)
(2)职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2分)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受到皇帝的信任,还受太后之托;与宫内首席宦官的“默契”;利用人事权,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以个人书牍与中央和地方官员事先商量各种问题。
(6分)
27. (10分)
【示例一】:
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制度化趋势(2分)
二战胜利之日的临近,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1944年夏,战时盟国的代表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了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6分)
总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2分)
【示例二】: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2分)
二战结束后,美苏凭借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相继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苏之间从此进入“冷战”时期。
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美国等西方12国成立北约;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等8国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的成立以及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6分)
由此可见,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分)
(也可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全球趋势等。
)
28. (16分)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4分)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6分)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6分)
29. (12分)
(1)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中苏关系恶化;三年严重困难.(答出三点给6分)(2)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品质;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答出四点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