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巩固辅导第七十八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巩固辅导第七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款(kuǎn)待揪(qiǔ)回来逆(nì)来顺受
B、呻(shēn)唤作揖(yī)浩劫(jié)
C、拍摄(shè)吠(fèi)叫解剖(pōu)
D、萧珊(shān)叱(chì)骂熬煎(jiān)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______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______了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______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叶子和花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学生的借书证,______可以借十函线装书。

A、称道涵盖有害竟然
B、称奇囊括有毒居然
C、称奇涵盖有害居然
D、称道囊括有毒竟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市民权”不能与土地挂钩,国家应探索创造农民工承包
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或退出机制。

B、又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南方的人们要用五花八门的方式解决采暖问题,而以“秦岭——淮河”为
界划分供暖区域,让不少南方居民感到不公平。

C、近来,无论是闯黄灯扣6分,还是“常回家看看”入法,都引来社会一片吐槽,这种一出新法规就
惹来非议和嘲笑的情形,对法制建设不是好事。

D、青岛男篮遭遇了12连败,拥有大牌外援麦迪却连战连败,原因何在?眼下的解释是麦迪独木难
支,没有得力的帮手造成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A、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依次为:竟至,竟会,竟能。

B、文中划线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百折不
回、临死不惧的气概。

C、“苟活者”是指那些没有是非观念,面对烈士的死难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苟活着的人们;“真的
猛士”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勇猛的革命志士。

D、文章结尾句,作者以“说不出话”再次表达了满腔的悲愤、无尽的怀念、深深的歉疚之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广有羽翼的老鹰在山林中迅捷地飞翔,寻觅猎物。

C、越菲等国对中国新版护照如此强烈抵制,其实,越南也罢,菲律宾也罢,是利用中国护照做文
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们知道,在与中国较劲南海主权不断败阵之后,越菲不断地变换策略。

D、《记念刘和珍君》中,执政府对待爱国学生的暴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小狗包弟》选自巴金《随想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版。

原载《芳草》1982年第3
期。

有删节。

B、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
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C、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

是的,我也养过狗。

那是1959年的事情。

D、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我自己终于也变
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宦(huàn)莅(lì)校屏(bǐng)息以待
B、步履(lǚ)沉着(zhuó)涕(tì)泗交流
C、潇(xiāo)洒蓟(sū)北大汗淋(lín)漓
D、精悍(hàn)激亢(kàng)手舞足蹈(dǎo)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一文开头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谈起,是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
拿来主义的正确。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五次提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体现鲁迅不赞成“徒
手”的请愿,刘和珍的“微笑”更说明对反动派不能“温和”。

C、《简笔与繁笔》中“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
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这句话辨证地分析了作品写得过长的原因,要点清楚、明确、全面。

D、《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的
作用是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拔苗
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

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
然无恙,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D、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
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A、掩面狂笑顿足太息
B、狂笑掩面顿足太息
C、掩面顿足狂笑太息
D、顿足狂笑太息掩面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B、我向来好奇,对于素昧平生的东西,喜欢问问底细。

C、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D、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抒情长诗,如镜子般直接反映心灵对现实的。

②中国新诗的一百年,是在新旧文化冲撞中除旧布新的一百年。

③他是个有心人,又肯钻研,天天苦练,很快了“断魂枪”。

A、关照急剧熟悉
B、关照急剧熟习
C、观照剧烈熟习
D、观照剧烈熟悉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
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B、本文题为记一次演讲,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

本文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
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C、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
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D、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
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五四时期,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
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
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

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
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为下面短文的空缺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 )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________,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槐、梨树,就像是墙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的五彩梦。

B、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密封的四堵墙。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仿照示例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例:希望产生勇气,勇气使希望之门变得宽阔。

A、知识源于生活,知识让生活之光变得明亮。

B、人生拥有快乐,快乐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C、友谊产生力量,力量使友谊之路变得平坦。

D、勤奋造就成功,勤奋使成功之路更加辉煌。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
吗?”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
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
统一的。

【答案】:
【解析】:
第18题【填空题】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答案】:
【解析】:
第19题【填空题】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0题【问答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

梁启超自谓:“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

至是(办《新民丛报》)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学者、文人,如李大钊、周作人、胡适、鲁迅等。

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梁实秋也深受其影响。

联系课文,查找资料,结合实际谈谈“笔锋常带情感”对你的写作与口语表达有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21题【语言表达】
试赏析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一段话。

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答案】:
【解析】:
第22题【语言表达】
整句的使用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一大特点。

将下面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改为用整句的形式表达。

倾听,简单地说是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而从本质上说则是做人的学问和境界。

会不会倾听,不仅仅是个性、习惯问题,它涉及对人的理解、尊重。

不懂倾听的人往往是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倾听,那些不知倾听的人又缺乏爱心。

【答案】:
【解析】:
第23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

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

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

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

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

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

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第24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狗包弟
巴金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
的身上抚摸。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

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

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

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

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

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

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

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

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

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

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

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

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

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

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

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

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

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

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

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这情景实在可怕。

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摔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摔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

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

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

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

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