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经济开发区20年发展历程纪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经济开发区20年发展历程纪略之一
2009-7-16 10:06:32
编者按:
今年是黄冈经济开发区成立20年。

20年前,老区黄冈为谋求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在黄州老城区东南边开辟了一个“特区”,将土地开发使用、基础工程建设、创办企业的相关责权利,都交给开发区运作。

这是省内最早的一批经济开发区之一。

如今,省、市、县各地工业园区建设风起云涌。

最早创办的这批经济开发区,为后来的工业园建设积累了能量,树立了模板,提供了宝贵经验,给予了最直接的养分。

20年来,黄冈经济开发区走过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如何看待它今天的地位和未来的潜能?6月底,黄冈日报记者深入到黄冈经济开发区这片热土,进行了认真调研采访,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分《潮涌热土起宏图》、《催生黄冈现象的“洼地”》、《引领市域经济高昂龙头的“火车头”》、《先行先试的创新“试验地”》、《承接大转移对接大武汉的“桥头堡”》五篇。

敬请关注。

潮涌热土起宏图
车过鄂黄长江大桥进入黄冈市区,成片厂房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花园一样优美的环境,配套齐全的水电路网纵横交错,这里就是黄冈经济开发区。

弹指一挥间,黄冈经济开发区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

这个省内设立最早的开发区中的一员,承载了黄冈人务实苦干、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赶超全省发展水平的奋斗梦想,见证了从农业大市向工业新市积极转身、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的嬗变,发出了老区人困境中突围、弯道处追赶、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的呐喊……
这片热土,让人关注和牵挂。

这片热土,凝结着多少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1989年,一群拓荒者开风气之先,在黄州城区东南边三台河畔齐人深的茅草中开垦,拉开了省内首批开发区建设热潮。

1990年6月,省政府批准黄冈设立“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即现在的黄冈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1.05平方公里。

开发区运转机构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后,内设土地开发部、资金筹措部、工程部,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尝试在红土地上搞“经济特区”。

在原地委、行署和开发区指挥部强有力的领导下,本着“自费开发,滚动发展”的思路,开发区的第一代建设者,在黄土岗、乱石窠、沼泽地中大兴土木,奋力推进道路、供电、供水、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了开发创业的第一次高潮,拉开了开发区的框架,实现了新老城区的对接。

开发区完成艰苦的基建工程后,1996年黄冈撤地建市,成立于1991年的开发区管委会取代指挥部逐步履行职能。

市直有关部门相继在开发区设立了规划、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等分支
机构。

1998年,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市委、市政府将原黄州区东湖办三台河村、新桥村、珠明山村成建制划归开发区管理。

2000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发文,将西湖村、红卫村划归开发区管理,并决定对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开发区的框架进一步拉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2003年,为更好地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战略思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成立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在开发区规划范围内规划了2000亩的东湖工业园和3000亩的西湖工业园;出台了《黄冈市区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

新政策的出台,新机构的设立,新园区的创建,激发了市直、黄州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再次掀起了招商引资和开发创业的高潮,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

20年物换星移,当初的不毛之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招商引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现在这里呈现出一派现代都市模样。

市历届“四大家”领导都给予开发区特别的重视和关心。

深入园区调研,和开发区领导干部一起为企业搞好服务,这里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脚印。

市领导刘善桥、刘雪荣等经常深入到园区企业,指导生产,探索项目兴区的途径。

作为经济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田”,20年中,在黄冈经济开发区这块“试验田”里,先后进行了多次体制机制、思想解放、管理模式、发展难题、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开发等诸多“试验”内容。

从这里引发了诸多变革——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工业发展的新突破;市域经济的大跨越。

正如市委书记刘善桥在开发区调研时所说,开发区的创立和发展对黄冈市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开发区内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区发展突破老城区的局限,将城东一片落后的农村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城区,为黄冈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开发区内招商引资的成果,尤其是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为市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市区龙头经济加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在黄冈大地上,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批工业园区在崛起,一批明星工业企业在崛起,一批产业集群陆续进入全省重点行列,一批品牌“鲤鱼跳龙门”,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或国家、省级名牌,工业与农业的关联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

巨变,与我市始终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不放,与始终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整体推进板块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密切相关。

解读经济发展弯道超越的“黄冈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发轫于黄冈经济开发区的“助推”作用,是其中的核心答案。

(胡丹吴文华甘新红)
催生黄冈现象的“洼地”
——黄冈经济开发区20年发展历程纪略之二
6月底,记者走访黄冈经济开发区,了解到区内企业或满负荷生产,或进行技改,或在融资扩建中,正以积极姿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伊利乳业公司元至5月,实现产量6.3万吨,同比增长52.4%;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56.7%;实现利润3611.5万元,同比增长53倍;实现税收2453.5万元,同比增长61.8%。

6月18日,黄冈经济开发区与市信用联社签订银企对接一揽子协议后,区内企业将星建材、远东卓越、三环微特获得了4200万元的授信额。

来自黄冈经济开发区元至6月的数据资料显示,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13.81亿元,同比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36亿元,同比增长2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9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同比增长20.8%。

这是2009年春天,市区东湖工业园正在进行“三通一平”的场景:大型推土机在震颤中发出有力的轰鸣,来回碾整着脚下的红色沃土,一个数百亩的规整厂区展露雏形。

黄冈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东湖、西湖为主体的市级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以及在改变干部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

黄冈工业的进步,从招商引资突破开始;招商引资企业的扎堆,始自工业园区的突破。

建好工业园,等于为未来一个个企业落户搭建了“鸟巢”。

在这里,引进了黄冈首个亿元项目汇源果汁;引进了国内奶业巨头伊利乳业、太子奶;引进了多个大型造船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引进了多个国内500强企业;引进了众多出口创汇型企业。

通过“腾笼换鸟”,一批本地企业进园区,实现提档升级……以黄冈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园区,从2004年起,推动市直工业经济总量和增量连年跃上县市区排行榜榜首。

到2008年底,该园区集聚企业925家。

现在,黄冈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以汇源果汁、太子奶、伊利乳业、稳健集团、台湾大园织机、深港纺织为代表的食品饮料、机械机电、医疗器械、纺
织服装产业集群。

此外,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品等产业的南湖工业园正在火热建设中。

一个版图面积只有10多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为什么能迸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引领千帆竞发?
黄冈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永文说,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财政税收的翻番,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投建的招商引资项目蓄积的能量逐步开始释放,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打下了良好基础,开发区开始向专业化、功能化方向发展。

抢抓新机遇,大干项目年,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园区突破”理念正成为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快步发展的“孵化器”,作为全省15个市州开发区之一的黄冈经济开发区,理所当然成为黄冈市域经济的领头羊和重要推手。

从黄冈经济开发区的试验开始,我市坚持以“工业园区突破”为方向,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天地——
始终不移地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要求,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

市直抓本级开发区,县级办好特色工业园,重点镇建设工业集中区,有条件的村引进规模工业。

正是这种兴工大合唱,使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3年净增453家。

园区建设带动了产业扎堆,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后劲的产业集群。

据统计,全市已初步形成各类产业集群31个,网络成员企业1800家,年产值300亿元左右。

其中武穴医药化工、蕲春药材、团风钢构、麻城汽配、市直食品饮料等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

2007年,来自省经委的资料显示,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黄冈市所辖10个县市区位次前移,全部进入“第二方阵”。

2008年,我市工业逆势上扬,打优势牌,走特色路,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带动黄冈经济提前实现赶超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

截至2008年底,全市开发区入区企业达132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1个,亿元企业43个。

2008年,全市14家开发区共完成生产总值116.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07亿元,财政收入1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6%、42.2%和49.25%,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开发区的平均水平。

人们惊叹“黄冈现象”。

究其根源,基本经验是依托工业园,依托招商引资,依托中小企业成长,一批企业由小到大快速发展,规模企业质效大为提高,产业集群和链条得到拓展,而且使财政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也明显提升,直接催生了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黄冈现象”。

试想,如果没有黄冈经济开发区的大胆先行,这一切又将要晚多少年?
引领市域经济高昂龙头的“火车头”
———黄冈经济开发区20 年发展历程纪略之三
今日的黄冈经济开发区,包含高新产业园区、西湖工业园区、东湖工业园区、南湖工业园区和路口工业园区等五大功能园区。

市直经济的骨干力量,全部安置在黄冈经济开发区内,这是市委、市政府依托黄冈经济开发区实现“市区突破”的重大战略部署。

近年来,黄冈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龙头地位逐步显现。

2004年起,市本级财政收入、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跃升到全市第一位。

2008年,市区合计财政收入达到12.97亿元,增幅32.6%,市区GDP增幅达21.9%。

实践证明,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黄冈经济开发区,就是带动市域经济高昂龙头的有力“引擎”。

黄冈于1996年撤地建市时,市区经济总量小于所辖县市。

2002年,市直财政收入和工业总产值与所辖县市相比,仅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呈现出一种“小马拉大车”的尴尬格局。

为迅速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市领导提出了“高昂市区龙头,从一抓起,实干兴市”的发展思路。

200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和“三抓三带”——抓市区带县市、抓本级带下级、抓机关带基层的工作方法,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6年多来,市委、市政府针对市区实力弱小的实际,着力培育壮大市区龙头,通过持之以恒抓工业、锲而不舍抓招商、心无旁骛抓发展,带来市区新跨越。

市区GDP2007年增幅14.9%,达到56.48亿元;2008年增幅21.9%,达到72.77亿元。

市直财政收入六年翻了两番,由2002年的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9.4亿元。

市区工业实现了大型企业、现代化标准厂房、产业集群、知名品牌四个“从无到有”的新突破。

市直规模企业从5家发展到近百家,其中4亿元至20亿元产值的企业达到11个。

市直经济的迅猛发展还带来了新的产业。

几年前,黄冈没有牧场,没有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小区。

为了给招商引资企业汇源集团、太子奶和伊利乳业提供鲜奶,黄冈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发展奶牛近2万头,各县市区均建起了千头牧场。

现在,随着市直食品饮料板块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全市奶牛养殖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由伊利乳业对口扶持建设的“伊利模式”牧场遍地开花。

正是在黄冈经济开发区服务招商引资企业的实际案例中,黄冈人开始思索如何将自己的名优农特产品与大企业对接,如何自觉地在企业上游和下游配套,如何“定向招商”,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这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案例,还促使黄冈深入研究许多新课题,从外围和内在双向破解工业短腿的难题,开展了一轮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大讨论和大实践;高起点谋划产业布局……
今年6月12日,我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公布了由市委常委集中督办的十二件重点事项,其中,“高昂市区龙头”被列为重点事项之首。

市领导刘善桥、刘雪荣、沈景艳、王静
平亲自将这个发展课题抓在手上,多次顶着烈日深入到园区和企业调研,解决实际难题,以“一区多园”为抓手,促进“继续高昂市区龙头,大力发展市区经济,拓展市区发展空间,增强市区发展后劲”。

一个园区空间有限,但如若精耕细作,善于用好其内在的政策、区位、服务乃至领导优势,善于整体谋划,大手笔推进,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黄冈经济开发区在设立20周年之际,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黄冈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黄冈经济开发区的未来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坚持市区一体,高昂市区龙头,大力发展市区经济,全面增强市区的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

到2010年,市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市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市区龙头将更强劲。

先行先试的创新“试验地”
——黄冈经济开发区20年发展历程纪略之四开发区是思想解放的产物,谁思想解放得早、敢于摸着石头过河,谁就发展快。

黄冈在省内率先搞起了“特区”,可谓是率先吃螃蟹的人。

黄冈经济开发区先后历经了指挥部、管委会和一区多园运作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用地、筹资、机制体制、运转以及功能分区科学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无论在哪个阶段,黄冈经济开发区都立足兴区搞活,用足政策,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到2008年底,黄冈经济开发区内有企业9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中小学校16家。

开发区内完成生产总值14亿元,同比增长16.7%;工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23.4%;技工贸总收入3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2亿元,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96亿元,财政收入1.69亿元。

已形成以食品饮料为龙头的医药化工、光机电、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等五大产业和“五大功能园区”的产业结构模式,安置就业人员1.68万人。

记者展开新近出台的黄冈经济开发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实施方案,该方案显示,今日的黄冈经济开发区在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工业布局后,更强调的是专业分类和功能分区。

这是产业链和集群本身发展的需要。

比如,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区南湖工业园,已经规划了船舶制造及机械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园,拟内设台商工业园、日商工业园。

当前,已集约规划土地15平方公里,可先期开发建设用地7500亩。

单看这些数据,并不很起眼,与省内其他市州开发区相比,黄冈经济开发区还存在着发展不快,经济总量偏小的明显差距。

但在这片热土上,取得的一些宝贵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突破发展空间限制,大胆探索“一区多园”模式
黄冈经济开发区自设立起,面积几乎没有变化。

2004年,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七部委核定,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1.05平方公里,“腾挪”空间有限,逼迫黄冈经济开发区要跳出“本区”搞“飞地”发展。

2002年,借助市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市委、市政府规划了2000亩的东湖工业园和3000亩的西湖工业园与开发区捆绑发展,拉开了“扩园”步伐。

在“飞地”后园区规划面积达29平方公里(西湖工业园10平方公里、东湖工业园3平方公里、南湖工业园15平方公里、其他1平方公里),园区在建或建成面积达16平方公里。

“新园区”的创建,极大激发了开发区工作热情,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再次掀起了招商引资和开发创业的高潮,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

随后,黄冈经济开发区采取跨区发展模式,突破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向东扩展。

现在,“一河两岸”经济带的设想,正在更大程度上解放着开发区干部职工的胸襟,以经济发展的方式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

事实证明,一区多园,既不局限于固有园区的面积“桎梏”,又很好地解决了发展空间不够的问题。

用经济发展冲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使开发区乘上了加快发展的“动力车组”,奔向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高速路。

破解“一区多头”体制限制,探索专班服务模式
黄冈经济开发区成立后,因为分税制,形成了在一个区内同时有市直、黄州区和开发区三个利益主体的格局,导致财力难以聚集,开发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一度制约着开发区的自主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统一市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开发区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8亿元、项目配套投入35亿元,完善了开发区的服务功能。

开发区急需突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限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黄冈经济开发区选准专班服务为突破口——管你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和服务不放松。

也就是不管利益主体是谁,在开发区内,我就要服务到底。

开发区党工委安排五名领导和三十余名干部职工,投入几百万元为重点项目服务。

特别是在香港稳健项目、汇源二期、德利生物、高端激光粉墨以及遗爱湖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的服务和协调上,每个项目都有一名领导带一个专班,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业主的好评。

在稳健项目服务上,共退净地1000余亩,迁坟1300具,拆迁还建100多户,协调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几十起,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在遗爱湖综合整治中,积极调解各项民事纠纷20多起,退地还湖1300多亩,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在东湖工业园汇源二期项目服务中,为汇源二期投入3800多万美元的瓶坯及仓储项目办理征地、建围墙及污水处理厂等20多种手续,化解了大量的矛盾和纠纷……
随着在建、续建、扩建、待建项目越来越多,开发区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越来越多,服务的
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在市直重点项目上,他们完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责任目标要求,不计成本地参与拆迁、退地、还建;在服务将星建材、广汽本田“4S”店、新北环电子以及珠明山工业板块中小项目建设上,专班人员不畏艰难,不怕麻烦,敢于负责,使市直、区直项目快速推进。

他们的经验是,始终坚持领导挂帅、专班运作、服务到底的办法。

各局办和服务专班对重点投资项目要全面梳理和分析,实行面对面办公,一对一破题,不把矛盾上交,不把困难留给老板,由此得到了各方好评,开发区呈现出少有的大开发态势。

这就是可贵的服务精神!
承接大转移对接大武汉的“桥头堡”
———黄冈经济开发区20 年发展历程纪略之五在市区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下,我市承接大转移,对接大武汉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7 月16 日,市委书记刘善桥,市长刘雪荣,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沈景艳等与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层,就共同推进黄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进行磋商。

经过前期积极努力,现在,这个项目筹备启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黄冈经济开发区已为投资近60 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落户做好准备,在南湖工业园区规划中专门预留了发展空间。

还是这天,我市在武汉召开化工医药产业整体转移洽谈会,现场签约项目15 个,投资总额达19.88 亿元。

这是我市为武汉化工企业转移量身打造承接平台的重要成果。

一方面是企业抢抓金融危机带来的设备成本降低的大好机遇,加快推进项目转移步伐;另一方面是我市抢抓产业梯级转移机遇“ 大招商,招大商”,真诚合作,“双抢”结出硕果。

借助打造承接平台的大好机遇,黄冈经济开发区整体上进入了新的快速成长期——
这几年,在各类招商洽谈会上,都可以看见黄冈经济开发区活跃的身影。

仅2008 年,开发区招商小分队就参加了第三届中博会、粤港投资说明会、深圳企业家座谈会、华创会、鄂沪经贸洽谈会等,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经贸繁荣地区推介了开发区的重点招引项目。

全年新签约项目有6 个,合同引资额达到8.7 亿元,比目标任务超2.7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3亿元,再创开发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个数、协议引资额、实际到位资金三项指标的历史新高。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永文说,当前开发区面临的主要机遇是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以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等。

这些机遇让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出来,“洼地”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这个效应和开发区提出“ 二次创业”的内在动力合在一起,构成了黄冈经济开发区强劲发展的新“引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