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四章光的波动性4.6激光练习(含解析)沪科版选修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激光
同步测控
、平行度好、亮度高等特点,在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关于激光表达正确是( )
A .激光是纵波
B .频率一样激光在不同介质中波长一样
C .两束频率不同激光能产生干预现象
D .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特点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距离
解析:选D.电磁波是横波,A 项错;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波长也不同,B 项错;相干光条件是频率一样,C 项错,D 项正确. θ,那么( )
A .该介质对此单色光折射率等于1/sin θ
B .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sin θ倍
C .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频率是在真空中频率sin θ倍
D .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波长是在真空中波长sin θ倍
解析:选ABD.由临界角公式sin C =1n ,得n =1sin C ,所以A 正确.由n =c v 知,v =c n
,所以v =c sin C ,B 正确.当光从空气进入介质时,频率不变,C 错误.c =λf ,那么波长与波速成正比,D 正确. ,介质Ⅱ为空气,介质Ⅰ折射率为2,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是( )
A .光线a 、b 都不能发生全反射
B .光线a 、b 都能发生全反射
C .光线a 发生全反射,光线b 不发生全反射
D .光线a 不发生全反射,光线b 发生全反射
解析:选C.根据发生全反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光疏介质中时.介质Ⅰ对空气Ⅱ来说是光密介质,所以光线a 可能发生全反射,光线在介质Ⅰ中临界角为:sin C =1n =1
2,C =45°.注意题图中光线a 与界
面夹角为30°,而此时入射角为60°>45°,故光线a 能发生全反射,正确选项为C.
,一段横截面为正方形玻璃棒,中间局部弯成四分之一圆弧形状,一细束单色光由MN 端面中点垂直射入,恰好能在弧面EF 上发生全反射,然后垂直PQ 端面射出.(1)求该玻璃棒折射率.
(2)假设将入射光向N 端平移,当第一次射到弧面EF 上时________(填“能〞“不能〞或“无法确定能否〞)发生全反射.
解析:如下图,单色光照射到EF 弧面上时刚好发生全反射,由全反射条件得C =45°①
由折射定律得n =sin90°sin C
② 联立①②式得n = 2.
答案:(1) 2 (2)能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以下说法正确是( )
A .光纤通信利用了激光相干性好特点
B.激光武器利用了激光亮度高特点
C.激光写、读利用了激光亮度高特点
D.激光加工、激光手术利用了激光亮度高特点
解析:选ABD.利用激光相干性进展信息传递,例如利用激光相干性好进展光纤通信;利用激光平行度好进展准确测量与数据采集;利用激光亮度高进展激光切割与焊接.
,属于光全反射现象是( )
A.肥皂泡上彩色条纹
B.雨后天边出现彩虹
C.早晨东方天边出现红色朝霞
D.荷叶上水珠在阳光下晶莹透亮
解析:选D.肥皂泡上彩色条纹属于光干预,雨后彩虹属于光折射,早晨红色朝霞是由于空气散射作用,荷叶上水珠在阳光下晶莹透亮,是由于光线在水珠中发生全反射.D项正确.
3.以下说法正确是( )
A.因为水密度大于酒精细度,所以水是光密介质
B.因为水折射率小于酒精折射率,所以水对酒精来说是光疏介质C.同一束光,在光密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大
D.同一束光,在光密介质中传播速度较小
解析:选BD.此题考察对光疏介质与光密介质理解.,,所以水对酒精
来说是光疏介质;由v=c
n可知,光在光密介质中速度较小.
VCD机、CD机、DVD机或计算机光盘上,就可以读出光盘上记录信息,经过处理后复原成声音与图像,这是利用了激光( )
A.平行度好,可以会聚到很小一点上
B.相干性好,可以很容易形成干预图样
C.亮度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集中很大能量
D.波长短,很容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解析:选A.激光相干性好,平行度高,容易会聚成一个很小光点,让激光照射到VCD机、CD机、DVD机或计算机光盘上,传感器把光盘反射光转化为电信号进展处理,复原成声音或图像,选项A正确.计算机光盘刻录同时利用了激光亮度高性质——能产生高温,进展光盘烧制.波长短,很容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这个判断是错误,因为发生明显衍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选项D不正确.
5.
自行车尾灯采用了全反射棱镜原理,它虽然本身不能发光,但在夜间骑自行车时,从后面开来汽车发出强光照到尾灯后会有较强光被反射回去,使汽车司机注意到前面有自行车.尾灯由透明介质做成,其外形如下图 .下面说法中正确是( )
A.汽车灯光应从左外表射过来,在尾灯左外表发生全反射
B.汽车灯光应从左外表射过来,在尾灯右外表发生全反射
C.汽车灯光应从右外表射过来,在尾灯右外表发生全反射
D.汽车灯光应从右外表射过来,在尾灯左外表发生全反射
解析:选D.全反射条件是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那么发生全发射必然在尾灯左外表,光从右外表射过来,选项D 正确.
,,在界面上入射角为45°.下面四个光路图中,正确是( )
解析:选A.因为玻璃折射率为n ,所以全反射临界角为C =arcsin 1n
=arcsin 23
.从题图可知入射角α=45°>C ,故发生全反射. 7.如图为一直角棱镜横截面,∠bac =90°,∠abc =60°.一平行细光束从O 点沿垂直于bc 面方向射入棱镜.棱镜材料折射率n =2,假设不考虑入射光线在bc 面上反射光,那么有光线( )
A .从ab 面射出
B .从ac 面射出
C .从bc 面射出,且与bc 面斜交
D .从bc 面射出,且与bc 面垂直
解析:选BD.
由全反射条件,sin C =1n =1
2
,所以C =45°. 由几何知识与反射定律、折射定律作出光路图如下图,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判断:光线在ab 面发生全反射,在ac 面不发生全反射,即既有折射光线,又有反射光线,且其反射光线垂直于bc 面射出. 生全反射临界角分别为θ1、θ2,θ1>θ2.用n 1、n 2分别表示水对两单色光折射率,v 1、v 2分别表示两单色光在水中传播速度,那么( )
A .n 1<n 2,v 1<v 2
B .n 1<n 2,v 1>v 2
C .n 1>n 2,v 1<v 2
D .n 1>n 2,v 1>v 2
解析:选B.由临界角定义sin C =1n
可知,临界角小,折射率大,因为θ1>θ2,所以n 1<n 2,应选项C 、D 是错误.由n =c v
知,n 1v 1=n 2v 2,v 1>v 2,应选项A 错误,B 正确.
P ,发出激光在折射率为n 介质中波长为λ,c 表示光在真空中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是( )
A .该光在真空中波长为nλ
B .该光在真空中波长为λn
C .该光频率为c λ
D .该光频率为c n λ
解析:选AD.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对激光也是一样,由于速度变化原因,波长会相应地变化,对同一频率光,它在真空中波长应大于在介质中波长.
,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PQ 左下方.一束白光沿半径方向从A 点射人玻璃砖,在O 点发生反射与折射,折射光在光屏上呈现七色光带.假设入射点由A 向B 缓慢移动,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O 点,观察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失.在光带未完全消失之前,反射光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先消失光分别是( )
A .减弱,紫光
B .减弱,红光
C .增强,紫光
D .增强,红光
解析:选C.因n 红<n 紫,再由临界角公式sin C =1n
可得,C 红>C 紫,因此当增大入射角时,紫光先发生全反射,紫光先消失,且当入射光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光强度会逐渐减弱,反射光强度会逐渐增强,故应选C.
二、非选择题
11.如下图,一根长为L 直光导纤维,它折射率为n .光从它一个端面射入,又从另一端面射出所需最长时间为多少?(设光在真空中速度为c )
解析:由题中条件可知,要使光线从光导纤维一端射入,然后从它另一端全部射出,必须使光线在光导纤维中发生全反射现象.要使光线在光导纤维中经历时间最长,就必须使光线路径最长,即光对光导纤维入射角最小.光导纤维临界角为C =arcsin 1n
. 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路程为d =L
sin C =nL . 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速度为v =c n
. 所需最长时间为t max =d v =nL c n
=n 2L c
. 答案:n 2L c
12.如下图,在清澈平静水底,抬头向上观察,会看到一个十分有趣景象:
(1)水面外景物(蓝天、白云、树木、房屋),都呈现在顶角θ°倒立圆锥底面“洞〞内;
(2)“洞〞外是水底镜像;
(3)“洞〞边呈彩色,且七色顺序为内紫外红.试分析上述水下观天奇异现象.
解析:(1)水面外景物射向水面光线,凡入射角0≤i≤90°时,都能折射入水中被人观察到(如下图).根据折射定律,在i=90°临界条件下
n=sin i
sin r
,sin r=
sin i
n=
1
n=sin
C.
因为水临界角C°,所以,倒立圆锥顶角为θ=2r=2C°.
(2)水底发出光线,通过水面反射成虚像,也可以在水下观察到,但是由于“洞〞内有很强折射光,所以只有在“洞〞外才能看到反射光(尤其是全反射光)形成水底镜像.
(3)光线从空气中折射入水中时,要发生色散现象:红光折射率最小,偏向角最小;紫光折射率最大,偏向角最大.因为眼睛感觉光线是沿直线传播,所以从水中看到彩色“洞〞边,是内紫外红(如上图所示).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