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讲究秩序;未来社会的一种必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讲究秩序;未来社会的一种必备素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0课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让三个小学生做一个从“井”里逃生的游戏。
游戏虽然简单,蕴含的教育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1、人要有先人后己的品质,要有点牺牲精神;2、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通过对《一次成功的实验》的教学与反思,我深深感悟到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一次成功的实验》正体现了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正是引导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的好材料。
要具备合作的素养就必须具备以下四种素质:①先人后己的大局意识;②临危不乱的组织意识;③有条不紊的秩序意识;④服从指挥的纪律意识。
灾难,有时候是天灾,有时候也可能是人祸,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在灾祸面前,有的我们无能为力;有的——如果有良好的合作的素养——我们是可以减少伤亡,减少损失的。
其他的不说,就以与我们教育相关的实例来说吧,2010年3月22日,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附小发生拥挤踩踏,导致学生一死三伤。
2010年11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学生在课间操期间下楼时,由于一学生摔倒而造成踩踏事故,致使41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早在2005年,阿克苏的一所小学也发生过集体踩踏事故,造成13名小学生受伤,其中1名二年级女生经抢救无效后身亡。
近几年,踩踏事故时有发生,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
2006年12月22日中午,河北永年县第一实验学校在放学时因拥挤发生踩踏事故,致使一名三年级女生死亡。
2005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学生踩踏事故共造成8名学生死亡,27名学生受伤,其中7人重伤。
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远逝,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身躯伤痕累累,实在触目惊心。
难道这些事故就不可避免吗?难道这些事故就不能减少伤亡吗?
发生事故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求各地学校检讨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各地相关部门和学校花大钱去加固学校安全防护设施,但是为什么这样的踩踏事故却还是一再发生呢?出了事故学校总以为是设施不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把关注焦点放在检查设施上。
其实,这些防范措施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要真正杜绝校园踩踏事件发生,关键在于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安全意识教育,给学生心中上一把安全的“锁”;培育学生的合作素养秩序意识使之融入血液,成为一种习惯,即①先人后己的大局意识;②临危不乱的组织意识;③有条不紊的秩序意识;④服从指挥的纪律意识。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被称为“史上最牛校长”。
全校师生无一伤亡,究其原因,在于叶志平连续十多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都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紧急疏散演习,还规定下课、课间操、午饭、晚自习时,老师必须站在各层楼梯拐弯处,因为拐弯处最容易摔倒。
长期的教育,学生有了临危不乱的组织意识,有了有条不紊的秩序意识,有了先人后己的大局
意识,有了服从指挥的纪律意识,在灾难突发时自然能快速反应,共度难关。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秩序意识,合作素养对于我们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
显而易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亚里士多德曾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这句话在当今这样一个强调信息共享,强调合作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寓意:它告诉我们,要想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学会与周围的人交往、合作,否则就难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那么,我们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呢?
1、通过体会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集体归属感。
所谓集体归属感,就是一种让每个成员能在集体中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寻找到情感支柱。
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
没有哪一个人,不愿意在一个能让自己看到希望、具有无穷潜力的集体之中学习生活的。
有了集体归属感,自然多了集体责任感,多了团体协作精神,多了奉献精神,多了努力和认真,继而多了集体归属感。
如此循环,教育就将渐入佳境。
比如,六一儿童节,元旦,学校组织一些大型文艺活动,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同学们在一起排练、演出,就体会到协作的必要性,就能找到集体归属感。
2、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
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考虑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及认识水平,分阶段设立不同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平常的教学中,可让孩子按各自的兴趣爱好,友伴组合成不同的小组学习。
当然,不能把生理、心理素质差的孩子组合成群体,而要把他们分散在各个小群体中,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他们,这样能使孩子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发展的满足,体会到互助协作、友爱、信赖的愉快,感到温暖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在语文课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擅长朗诵的带大家朗读,擅长书写的代老师布置作业,等等。
让学生展现长处,有自豪感,也让其他学生看到学习的榜样,共同进步。
团结协作不是要抹煞学生的个性,而是在极大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尽所能,为集体争光。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以及学习中,同学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每个人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却追求着同一个目标。
小组有小组的目标,班级有班级的目标。
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同学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步就会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3、潜入学生心灵,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创造合作的机会,教会孩子合作的技巧与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挖掘和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或正面的看法,这种潜能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期待方向,产生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
经常表扬激励孩子,能促进孩子的斗志,振奋精神,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而投入学习。
即使孩子勉强完成,也要充分肯定,同时也让孩子用掌声或言语激励同伴顽强拼搏,坚持到底,形成不甘落后,力争
上游的积极心态。
4、尊重法律,守纪守时,形成良好的法纪意识与习惯。
好的习惯是人们有条不紊地生活、学习、工作、劳动所不可缺少的。
它能提高人们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身心健康地成长。
现在的孩子有几代人宠着,自由任性,少有法纪意识,责任意识。
这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古人虽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任侠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的自由散漫可以说是有悠久历史的。
这在科技高度发展,组织越来越精细严密的现代社会是很不适宜的。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回忆录《留德十年》里讲了一个故事: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法西斯第三帝国覆亡在即。
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的话,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
当时的德国,几乎将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都抽调到前线去了,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整个国家简直就是处于无政府状态。
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法纪意识,它已经深入到一个人的骨髓中,融化到一个人的血液里。
正因为敬畏法纪,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初中叶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时代责任:中华民族的强大,就是要发挥出她强大的合力。
合力的形成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法纪意识,有强烈的秩序意识。
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使,才能爆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对课堂纪律十分注意,对学生集体活动中的守纪守时意识,秩序意识十分注重。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守时守纪意识,以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