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平湖平南学校初中部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平湖平南学校初中部上册期末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同学为研究动物呼吸作用,用下图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左移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右移
C.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右移D.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左移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

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A.30g B.50g C.100g D.150g
4.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木炭B.一氧化碳C.氧化铜D.氧气
5.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

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A.9.2g B.6.9g C.4.6g D.2.3g
6.已知:2KClO3=2KCl + 3O2↑,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
...的是
A.A B.B C.C D.D
7.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栄参与反应),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B.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C.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D.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
8.实验室中有一瓶气体,它由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它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对该瓶气体中可能有哪些气体,某同学做了如下判断:a.可能是甲烷b.可能是甲烷和氢气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d.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e.可能是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其中判断正确的个数为()
A.1个B.3个C.4个D.5个
9.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 27.6g,其中水为10.8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 9.2g
B.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2.8g
C.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 4:1
D.若该质量的乙醇完全燃烧会多消耗 0.8g 氧气
10.在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
A.2∶1 B.1∶2 C.22∶3 D.22∶7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M N Q 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x262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x的值为13
C.反应中 N、P 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2.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13.某合金6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和Fe B.Cu和Au C.Zn和Cu D.Mg和Al
14.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实验测得1.6g该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可生成3.6g水和4.4g二氧化碳,则该纯净物的组成为()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肯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判断
15.含杂质的Fe2O3固体样品20g,高温下用足量的CO完全还原(杂质不与CO反应),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吸收后,产生30g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的CO质量为8.4g B.还原后的固体质量为11.2g
C.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D.样品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一定为24%
16.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7.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5%
18.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

正确的说法是( )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
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g
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
19.3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l:2
20.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21.将一定量的丙醇(C3H8O)和氧气置于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6.014.800.40
反应后质量/g027.29.2a
A.表中a的值为2.8
B.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6:11
C.X中一定含碳元素、氧元素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2.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 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 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23.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24.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纯净物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X
反应前质量/g 2.34000
反应后质量/g00 2.2 2.7待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1.5g 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D.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1
25.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
段时间
B.加热一定量的高
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相等质量
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
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
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

D.向一定量的二氧
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溶液
A.A B.B C.C D.D
2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与●代表A、B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反应生成物1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2+3B2=2AB3
27.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隔绝氧气
B.气流带走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28.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①C→CO→CO2
②Al→Al2O3→AlCl3
③Na2CO3→NaCl→NaNO3
④CaCO3→CaO→Ca(OH)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30.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B.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C.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根据己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控制产生O2的速度,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编号)。

(3)实验室制取CO2选用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

G装置可用来测盘生成的CO2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 (填“有”或“没有")影响。

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则氧气的体积将______________ 20.0m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甲烷是一种无色,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编号,下同),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如图装置具有多种用途。

①收集气体:如收集氧气时,只要将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a或b)
通入,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 。

该装置也可以代替上图中的D装置,请简述操作方法:事先向集气瓶内装满______________ ,再将氧气从____(填a或b)通入。

②检验气体: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瓶中预先装入______然后将气体从
__________________ (填a或b)通入。

32.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下实验装置: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组装仪器时,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或带孔橡胶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

(4)①实验室也可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装置B中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

②也可以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用来______。

3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下图甲乙两种装置。

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4)乙装置实验中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l%(填“>”、“=”或“<”),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

(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④加入铜丝量太少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任答一点)。

34.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Na2O2+2CO2═2Na2CO3+O2,2Na2O2+H20═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D的作用是.
(4)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填化学式),该气体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
进行收集(填写字母序号).
(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3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
35.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一: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
(1)所需的氢氧化钠质量: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于天平(填“左”或“右”)盘的烧杯内;量取的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应选择的量筒的规格是mL(选填“10”、“100”或“250”).
实验二:水的电解实验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3)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极(填“正”或“负”).用验证b 管中的气体,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4)说明水是一种化合物的实验事实:.
(5)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填“<”、“=”或“>”).
36.如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探究分子的运动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青蛙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澄清的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发生改变,进而可判断红墨水的移动方向。

解:因为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而青蛙呼吸时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并且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导致试剂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向左移动。

故A正确。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质量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甲反应前的质量为6g,反应后为1g,质量减少了5g,属反应物;乙反应前为4g,反应后为2g,质量减少了2g属反应物;丙反应前为3g,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丁反应前为1g,反应后为8g,质量增加了7g,属生成物。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反应表示为:甲+乙→丁。

【详解】
该反应为:甲+乙→丁,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为一种,属化合反应,正确;
丙反应前为3g ,反应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正确;
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2:7,错误。

故选D 。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如下两个化学反应,据此结合碳元素质量守恒进行分析计算: ①2CuO+CO
Cu+CO 高温;②Ca(OH)2+CO 2=CaCO 3↓+H 2O 。

【详解】
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 ,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40g×30%=12g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由于一氧化碳能够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接下来将二氧化碳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够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整个过程中,碳元素质量守恒,则得到的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2g ,又因为碳酸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100%=12%40+12+163
⨯⨯,所以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12g÷12%=100g ,即得到的白色沉淀的质量为100g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明确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从而可得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具体是哪种物质,然后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进行分析计算即可。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正确;
B 、一氧化碳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错误;
C 、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故错误;
D 、氧气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错误。

故选A 。

5.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已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6g+100g ﹣114.2g=4.4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
×100%)=1.2g ,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3,则钠元素的质量为:1.2g×=9.2g 。

故选A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6.D
解析:D
【解析】2KClO 3 MnO 2 2KCl + 3O 2↑,所以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后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所以开始氧气的量是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达到一定值,不再改变;由于氯酸钾中氧元素以氧气的形式逸出,所以反应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选D
7.D
解析:D
【解析】A. 电解水时,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B.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溶液中钠元素质量不变,
C. 氢氧化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16,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电解过程中水减少,所以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变小。

D.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氧化钠中氢氢元素质量分数1÷40×100%,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2÷18×100%,电解过程中水减少,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选D
8.D
解析:D
【解析】
根据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无浑浊,证明该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气体;根据气体点燃后得到无色液体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推测该气体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所以以上五种情况都有可能。

故选D 。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醇中,10.8g 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218
=1.2g ,含有1.2g 氢元素的乙醇的质量为;
1.2g÷6122616⨯++=9.2g ,故正确; B 、由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H 2O 的质量为10.8g ,其物质的量为10.8g 18g/mol
=0.6mol ,则n (H )=0.6mol ×2=1.2mol ,乙醇中N (C ):N (H )=2:6=1:3,故CO 、CO 2
的总的物质的量为
1.23
mol =0.4mol , CO 、CO 2的总的质量=27.6g-10.8g=16.8g ,令CO 、CO 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 、ymol ,则:
x+y =0.4
28x+44y =16.8 解得:x=0.05、y=0.35,故CO 的质量为0.05mol×28g/mol=1.4g, CO2的质量为0.35mol×44g/mol=15.4g,故错误;
C 、燃烧产物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等于乙醇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1226
⨯ =4:1,故正确; D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7.6g-9.2g=18.4g 。

设9.2g 的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46969.2g x
= x=18.2g
18.4g-18.2g=0.2g
故正确。

故选B.
10.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碳元素质量分数已知,且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而氧气不含,所以假设混合气体中CO 2和O 2的质量分别为x ,y ,依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此时需要求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进而求算混合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44×100%×X/(X+Y )=24%,则X :Y=22:3.故选C.
考点:元素质量的计算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分析N 、Q 、P 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M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N是生成物,生成的N 的质量为25g;同理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可以确定P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M应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M的质量为25g﹣20g=5g。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M和P,生成物是N,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反应的M的质量为5g,则X的值为18g﹣5g=13g,故B正确;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
25g:20g=5:4,故C正确;D、Q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碳和氧化铜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详解】
A、给酒精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正确;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红,由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变为铜单质,错误;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错误;
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这样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反之试管内温度变小,气压变低,会倒吸,错误。

故选A。

13.A
解析:A
【解析】
A、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5,铁的中的原子质量是56,根据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可知,如果生成0.2g氢气时,单独消耗锌的质量是6.5g,单独消耗铁的质量是5.6g,如果铁和锌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6g时,生成的氢气可能是0.2g.故选项正确;
B、铜和金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C、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假设合金6g中全部是锌,生成的氢气质量也小于0.2g.故选项错误;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由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可知,如果生成0.2g氢气时,单独消耗镁的质量是2.4g,单独消耗铝的质量是1.8g,镁和铝不管以怎样的比例混合,生成氢气的质量都是大于0.2g 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该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3.6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3.6gⅹ
2
18
=0.4g;
4.4g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ⅹ12
44
=1.2g;
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和为1.2g+0.4g=1.6g,与该纯净物的质量相等,故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观察选项,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C
解析:C
【解析】Fe2O3+3CO 2Fe+3CO2,CO2+Ca(OH)2=CaCO3↓+H2O,所以
Fe2O3---3CO---2Fe----3CaCO3↓,
160 84 116 300
16g 8.4g 11.6g 30g
A、理论上需要通入一氧化碳的质量为8.4g,但是在反应前后都需要通入一氧化碳,所以实际通入的CO质量大于8.4g,故A错误;
B、还原后铁的质量为11.2g,固体质量包括杂质质量,大于11.2g,故B错误;
C、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0%=80%,故C正确;
D、杂质中是否含有氧元素,不能确定,所以样品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可能为
×100%=24%,故D错误。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
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