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预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真的预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诗歌散文欣赏部分,选取了威廉·布莱克(旧)的诗作《天真的预示》。

该诗作以天真和童真为主题,通过描绘天真无邪的孩童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对天真纯洁的赞美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威廉·布莱克(旧)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理解诗歌《天真的预示》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天真的预示》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欣赏的能力和兴趣普遍较低,对于威廉·布莱
克(旧)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引入课题,介绍威廉·布莱克(旧)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威廉·布莱克(旧)的生平和他对于天真和童真的关注,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可以提到他的《无辜之花》和《天真的预示》等著名作品。

2.播放一段威廉·布莱克(旧)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威廉·布莱克(旧)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听到诗歌的声音和节奏,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表达力。

第二环节:诗歌欣赏
1.教师朗读诗歌《天真的预示》,让学生跟读。

教师可以将诗歌慢慢地朗读出来,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的‘天真的预示’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赞美天真?”等等。


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分享。

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环节:诗歌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的问题,例如:“诗歌中有哪些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通过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解读其深层含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例如:“诗歌中的‘天空的猎鹰’和‘童年的天真’分别代表了什么?”等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通过诗歌赏析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诗歌赏析活动,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诠释诗歌的意义,或者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的评论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1.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和音乐,与学生分享并让他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2.分组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创作一首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歌。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诗歌主题和意境,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创作一首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

第五环节: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例如:“诗歌《天真的预示》的主题是什么?你对于诗歌的理解有了哪些变化?”等等。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对于人的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诗歌对于人的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性。

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天真的预示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威廉·布莱克(旧)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诗歌《天真的预示》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

通过诗歌欣赏和赏析活动,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生动和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