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楼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卷楼导游词
篇一:【川东万卷楼】四川导游证考试导游词
各位评委老师:我抽到的是川东旅游片区,我选择讲解的景点是西山万卷楼,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1312,894)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西山万卷楼。
万卷楼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西山风景区,建筑面积约2400平米,为国家4a级景区,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永久会址。
在接下来的游览中希望大家注意安全,跟随团队活动,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注意爱护景区环境。
另外大家记好我的手机号码和旅游车牌号。
今天我们的旅游线路是:从正门进入,依次游览天梯—读书楼—南北廊轩—纪念堂等景点,大概需要2个小时,中午11点请大家在景区门口集合。
现在大家跟我来~
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到了唐代又在楼前建造了甘露寺,形成汉唐风格建筑群。
“文革”期间遭到严重毁坏,我们现在看见的万卷楼呢,是1990年由南充政府恢复重建的。
大家知道万卷楼与谁有关么?对了,就是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这里是他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史学巨作《三国志》也是在这里编纂而成的,因此万卷楼有“三国文化之源”的美誉。
大家请看面前的这座陈寿青铜像,它高5米,重达一吨。
底座为圆形大理石地面,形似铜镜,名为“鉴池”,有“以史为鉴”之意。
再看看陈
寿,他手持书简,神色凝重,若有所思,眉宇间透出一股坚忍不拔的气概。
这尊青铜像可以说把陈寿的博学多才、坚韧不屈、守
那陈寿坚韧不屈、守正不阿又怎么体现呢?就让我为大家细细道来,陈寿入仕,开始于蜀汉朝廷。
宦官专政时,因为拒绝与宦官同流合污,被贬黜返乡。
后来,以晋代魏称
帝的司马炎征兆陈寿为官,之后陈寿便受命撰写《诸葛亮集》,诸葛亮是司马炎祖父司马懿的老对头,他们一直斗智斗勇,“空城计”就是其中的经典故事,那么,陈寿写书时当然会遇到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但他秉承持史有据,公正严谨的作风,历时六年,艰辛成书,书中既写出了诸葛亮的智慧,又写出了司马懿的高明。
连晋武帝司马炎也大加赞赏。
人在屋檐下,能够不曲节,我们不能不对陈寿的骨气举拇指了。
陈寿勤奋撰史,以司马迁为楷模,“不虚美,不隐恶”,守正不阿,对自己的父亲也不例外,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在马谡失街亭被斩后也受到髡刑的处罚,就是剃去头发,这在当时是种极具污辱性的处罚,但是父亲的个人遭遇并没有影响陈寿撰史的公正性,在《三国志》中,他对受牵连被处罚的老父只字未提,对惩罚父亲的诸葛亮却大加颂扬。
不愧为被誉为“良史”,确实公正严明。
大家再仔细端详一下这尊雕像,在这张棱角分明的脸上是不是感受到了刚毅、正直的精神呢?
了解了陈寿的精神,接下来,就让我们追随着他的步伐,走向通往三国的大道——南北廊轩吧!
谢谢评委老师,我的讲解完毕。
请老师提问。
篇二:南充万卷楼
南充万卷楼
历史渊源
万卷楼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山风四川万卷楼景区。
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
据古书记载: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楼。
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
至唐代又在楼前建甘露寺,形成建筑群。
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
因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坏。
建筑风格
现存的万卷楼于1990年由政府拨款400万元恢复重建成,它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流光溢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新笔题写的长4.7米、高1.8米的“万卷楼”金字巨匾熠熠生辉。
耸立在万卷楼庭院中央的高5米、重1吨的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
纪念堂中陈列的《三国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画、表格、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陈寿坎坷经历、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壁彩绘的十六幅以《三国志》史实为容的三国壁画,堪称国内一绝。
南北廊轩中以《三国演义》故事为内容的仿汉代拓片型的线刻壁画,以及各地书法名家为万卷楼创作的书画楹联,令游客赞不绝口,身临其境。
后世影响
陈寿万卷楼陈列内容十分丰富,兼艺术性、学术性、历史性和游览性为一体,对研究和弘扬三国文化,促进三国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万卷诗书培桃李,一支孤笔添锦绣,万卷诗书培桃李,满腔忠诚造栋梁.这是一代文臣木增土司所引以为豪的地方。
其间藏有中华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华,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土书画,可谓翰林珍奇、学苑瑰宝集于一楼。
万卷楼”四面有门,门门有联,联联有韵。
木增,号生白,是个善于诗词文赋的文学大家。
他一生写下1000多篇诗文,收入《啸月堂诗》、《山中逸趣》、《光碧楼诗抄》等6部集子,有诗1000多首收入《四库全书》和《云南丛书》。
他还写作了30多首词,20多篇辞赋,是磨些族第一个创作此类作品的作家。
木增还是个书法家。
草书对联“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传世至今被丽江市博物馆收藏。
木增为倡导汉文化,特盖“万卷楼”,广集百家之书,其用心良苦,堪称楷模。
对于木氏土司作家群的诗文造诣,历史上已有“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之美誉。
这是木氏土司对外开放新和,吸收外域外族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
莆田万卷楼
万卷楼,又叫藏书楼,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白杜自然村。
据史料记载: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故有白杜万卷藏书楼之称誉。
由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秘书郎、著名藏书家方峻在祖遗藏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到了皇右间,经过方峻兄弟和子
孙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方峻四子、进士方子容的不懈搜集和整理,白杜万卷楼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以藏书之多,精品之富,名列莆田藏书家之最,史称白杜方氏万卷藏书楼。
据考,方峻曾孙文略于崇宁五年(1106年)擢进士,因不附宰相王满甫与金人订《海上之盟》的主张,被贬知芹州,他素爱藏书,扩充祖上藏书到了一千二百(竹箱),辑有万卷楼书目一卷。
其从弟方翥,辞官归里,闭门十八年尽读藏书,与理学家林光朝砥砺理学授徒,颇负盛名。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和《中国名人大词典》等书分别载有其事迹。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著书立说时,曾多次亲临白杜方氏藏书楼求书拜读考证,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通史》。
期间,在交往读书中,他与进士方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至交好友。
至今莆田民间还流传着关于郑樵到白杜方氏万卷楼借阅藏书的传说故事。
除藏书之外,白杜万卷楼还收藏了大量的金石拓片与名人字画。
其中有北宋著名书画家苏东坡题写的遗墨多达四百余幅,还有大批历史各种碑刻、铜器与名贵瓷器,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化宝藏之所。
天下事物散久必聚久,聚久必散。
白杜万卷楼虽得方氏数十代人倾心相守,然随着方氏家族官运的衰败,到了南宋绍兴至干道间,白杜万卷楼屡遭劫难,楼舍损毁,藏书及名画古董流散族人间,令人痛心不已。
经历了八百多年的苍桑岁月,白杜万卷楼早已荡然无存,而立石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邑人进士方略撰文、恩赐进士方昭书并题额的著名《祥应庙记碑》等碑碣刻,成为白杜历史藏书尚存文物的见证。
位置:四川-南充
门票:5元/人
地址:南充市西山风景区
1梦之旅旅游网:
电话:(028)86080917
特色:碧瓦红柱,庄严古朴
转载时请标注来源:/sc/sc_cd/sc_sh.htm
2梦之旅旅游网:
篇三:导游词
抚仙湖位于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
湖面积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我省第三大湖。
最深处为155米,是我省第一深水湖泊。
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
《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梁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
”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
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
抚仙湖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回返,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
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石、肖二仙,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
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赭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有诗说明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
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过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
离“界鱼石”西侧1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
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尽。
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
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
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
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铎、扁额、对联,备极奇巧。
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
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跻其巅,妈由烂柯石,
探南无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
”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
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
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
到民国党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
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
抚仙湖是个高原断陷湖泊,湖面海拔1720米,三面环山,一面接着澄江坝子。
湖面北部宽阔而深,南部狭小而浅,中部细长,似如葫芦。
湖底不平,到处是岩石暗礁,起伏很大。
湖水主要来自雨水聚积,并南受上游星云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及西龙潭、热水塘的泉水流入,东面的海口河是唯一的出水口,汇南盘江,归南海。
抚仙湖属淡水湖泊。
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
因此,抚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
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徐霞客得出抚仙湖最清的结论是有科学道理的。
因为汇入抚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了沉淀,再经过一公里长的海门河入抚仙湖,水就很清了。
而抚仙湖本身所接纳之河流,源头都在沿湖一带山脉,长度都没有超过10公里,又多属泉水,也无浑浊之泥沙。
比如,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还有如热水塘的泉水就
在湖边,有的就出在湖底。
其他河流,洪水季节虽带
一点泥水,但雨过即停,且湖水深,沉底之泥沙,任凭风浪再大,也难翻起浊水来,这就是抚仙湖水清的原因。
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
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
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
远出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
抚仙湖因湖水深,风浪大,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长,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也很少,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
这种多风的水域环境,使湖内主产抗浪鱼,也是抚仙湖的特产。
抚仙湖的水利资源相当丰富,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等于我省第一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
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
更主要的是,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长仅15.25公里,落差达385米,经勘察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站。
现在澄江和华宁两县人民已建成两级,其中有一级还与昆明电力并网,源源不断的电流,输往城镇和农村,为滇中工农业提供了动力。
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
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
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水亮晶晶,清盈盈,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每年吸
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
自昆明滇池出现污染后,有的群众,甚至专业游泳队伍也常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人文丽江)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中国的威尼斯”—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人,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
因为周围青山环绕,城中碧水滢滢,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取名为“大研镇”。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个的高山为天然屏障。
据说这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墙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木氏土司因忌讳而不设城墙。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依西芝”,意思为金沙江江湾中的集镇,又叫“巩本芝”,意思为仓库集镇,由此可以知道它是以从事经济贸易发展起来的。
古城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了。
历代均为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
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江进入丽江,曾在古城一带驻军整训,至今仍留下许多相关的纳西语地名。
明初,古城街道建设和集市贸易已初具规模,明末时已呈现出繁荣景象。
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zhi)比”,这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
由于古城处于滇川藏交通要冲,是历史茶马古道的重镇。
自清代以来,商旅云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