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2019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

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____可诵,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亦未必________。

我们欣赏的是成品,不是过程。

袁虎倚马草露布,“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固然资为美谈,究非常人轨范。

________的人,也许是早有腹稿。

A . 斐然 字字珠玑 文不加点
B . 斐然 字字千钧 一文不名
C . 蔚然 字字珠玑 一文不名
D . 蔚然 字字千钧 文不加点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
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①它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②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③“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④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⑤空口念着是没用的 ⑥这源头很密迩、广大
A . ②⑥④①③⑤
B . ②⑥⑤③④①
C . ③⑤②⑥④①
D . ③⑤④②⑥① 3.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项是( ) A . —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B .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 .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 .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4.下列教室励志标语中,最贴切的一组是( )
A . 唯有埋头,方能昂首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 .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今天辛苦一阵子,明天幸福一辈子 C . 今日不努力,明天去搬砖 笑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D . 修身,治国,平天下 天王盖地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至少211 5.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 无论闲乘电梯还是勇攀悬崖,都呈现了精彩的人生。

B . 人一旦实现了目标,就会失去奋斗动力,无所事事。

C . 经历艰难攀登的人,比走捷径者更懂得成功的快乐。

D . 不同的人机遇不同,但是奋斗可以弥补给予的不足。

第II 卷(非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
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

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

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

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子无党。

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

”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

”遂以右正言知制告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此卷

装订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

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

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

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

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衰也。

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

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徙蔡,未行,改安州。

既罢,入朝,未对。

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

公读遗诏,僵仆顿绝。

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

”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

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

而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

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

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节)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姿度熊爽度:气度
B.虽中主可以济济:成功
C.又中以飞语中:内心
D.治边凛然凛:严厉
7.下列对原文冇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天下广招奇才,滕元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神宗召见。

B.滕公以蔓草和松柏喻结党小人和无党君子,认为朝廷有朋党,即使圣人也无法治理。

C.滕公妻族有人犯大逆不道之罪,小人借机诽谤,皇帝知滕元发无罪,仍提拔重用他。

D.滕公治理西北时很有威望,宦官却诬陷他不称职,御史向朝廷陈述了他守边的实情。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2)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9.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①
杜甫
彩云阴复白,锦树②晓来青。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从成都草堂迁往夔州后所作。

②锦树:繁花盛开的树。

10.颔联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
11.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细雨”一联唤醒开头两句。

请作具体分析。

四、句子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
(2)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

(陶潜《归去来兮辞》)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__.多于在庾之粟粒。

(杜牧《阿房宫赋》)
(7)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8)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日规
汪曾祺
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

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
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出一倍。

可是,这些花谁也不能碰一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

他不爱串门拜客闲聊天,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

大家都知道高教授的脾气:他的花绝不送人。

而且大家知道,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他的花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生活就提高了不少,他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左邻右舍。

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
雅。

先生,您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不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什么程度。

因此,高崇礼卖花,全校师生,皆无非议。

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高教授的花圃,蔡德惠。

蔡德惠是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

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紧挨着、门对门。

蔡德惠和高教授朝夕见面,关系很好。

蔡德惠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各门功课都很好。

他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

联大学生像蔡德惠这样没有兼过一天差的,极少。

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

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

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

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

可是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

有人问他:“你干嘛搞这么一门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材生。

四年级的时候,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

一毕业,他就当了助教,坐办公室。

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

蔡德惠算是高崇礼的学生,他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

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

但是真正使高教授对蔡德惠产生较深印象,是在蔡德惠当了助教以后。

他很勤奋。

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高卧),发现蔡德惠已经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

虽然在学问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是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的,这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

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高教授对这点深信不疑。

因此每天高教授和蔡德惠点头招呼,眼睛里所流露的,就不只是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敬佩。

高教授破例地邀请蔡德惠去看看他的剑兰。

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

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

高教授很高兴。

蔡德惠简直是钉在办公室里了,他很少出去走走。

他交游不广,但是并不孤僻。

有时他的老同学会到他的办公室里来坐坐。

在蔡德惠那里坐了一会的同学,出门时总要看一眼门外朝南院墙上的一个奇怪东西。

这是一个日规。

蔡德惠自己做的。

所谓“做”,其实很简单,找一点石灰,跟瓦匠师傅借一个抿子,在墙上抹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正中,垂直着钉进一根竹筷子,——院墙是土墙,是很容易钉进去的。

筷子的影子落在雪白的石灰块上,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这是蔡德惠的钟表。

蔡德惠原来是有一只怀表的,后来坏了,他就一直没有再买,——也买不起。

他只要看看筷子的影子,就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不会差错。

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一点生活上的情趣。

至于这是不是也表示了一种意思:寸阴必惜,那就不知道了。

大概没有。

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

不过凡熟悉蔡德惠的人,总不免引起一点感想,觉得这个现代古物和一个心如古井的青年学者,倒是十分相称的。

人们在想起蔡德惠时,总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日规。

蔡德惠病了。

不久,死了。

死于肺结核。

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

生物系的教授和同学都非常惋惜。

高崇礼教授听说蔡德惠死了,心里很难受。

这天是星期六。

吃晚饭了,高教授一点胃口都没有。

高太太把汽锅鸡端上桌,汽锅盖噗噗地响,汽锅鸡里加了宣威火腿,喷香!高崇礼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这一天晚上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

蔡德惠死了,生物系暂时还没有新的助教递补上来,生物系主任难得到系里来看看,生物系办公室的门窗常常关锁着。

蔡德惠手制的日规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

(选自《汪曾祺小说自选集》,有删节)
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蔡德惠的生活状态。

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高崇礼什么样的情感?
15.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花,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16.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误用的并存和折中
夏丐尊
①从小读过《中庸》的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凡遇正反对的东西,都把他并存起来,或折中起来,意味的有无是不管的。

这种怪异的情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随在发现。

②已经有警察了,敲更的更夫依旧在城市存在,地保也仍在各乡镇存在;已经装了电灯了,厅堂中同时还挂着锡制的“满堂红”;剧场已用布景,排着布景的桌椅了,演剧的还坐布景的椅子以外的椅子;已经用白话文了,有的学校同时还教着古文;已经改了阳历了,阴历还在那里被人沿用;已经国体共和了,皇帝还依然坐在北京……这就是所谓并存。

③如果能“并行而不悖”原也不妨。

但上面这样的并存,其实都是悖的。

中国人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掩饰其悖,使人看了好像是不悖的。

这方法是什么?就是“巧立名目”。

现在的督军制度,不就是以前的驻防吗?总统不就是以前的皇帝吗?都不是在那里借了巧立的名目,来与“民国”并存的吗?以彼例此,我们实在不能不怀疑了!
④至于折中的现象,也到处都是。

医生用一味冷药,必须再用一味熟药来防止太冷;发辫剪去了,有许多人还把辫子的根盘留着,以为全体剪去也不好;“某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不新不旧”也和“不丰不俭”“不亢不卑”……一样,是一般人们的理想!“于自由之中,仍寓限制之意”,“法无可恕,情有可原”……这是中国式的公文格调!“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这是中国人的信仰态度!
⑤这折中的办法是中国人的长技,凡是外来的东西,一到中国人的手里就都要受一番折中的处分。

折中了外来的佛教思想和中国固有的思想,出了许多的“禅儒”;几次被他族征服了,却几次都能用折中的办法,把他族和自己的种族弄成一样:这都是历史上中国人的奇迹!
⑥在这并存和折中主义跋扈的中国,是难有彻底的改革,长足的进步的希望的。

变法几十年了,成效在哪里?革命以前与革命以后,除一部分的男子剪去发辫,把一面黄龙旗换了五色旗以外,有什么大分别?迁就复迁就,调停复调停,新的不成,旧的不成,即使再经过多少年月,恐怕也不能显著地改易这老大国家的面目吧!
⑦我们不能不诅咒古来“不为已甚”的教训了!我们要劝国民吃一服“极端”的毒药,来振起这祖先传下来的宿疾!我们希望我国军阀中,有拿破仑那样的人;我们希望我国政治家中,有梅特涅那样的人。

辛亥式的革命,袁世凯式的帝制,张勋式的复辟,南北式的战争,和忽而国民大会,忽而人民制宪,忽而联省自治等类不死不活不痛不痒的方子,愈使中华民国的毛病陷入慢性。

我们对于最近的奉直战争,原希望有一面倒灭的,不料结果仍是一个并存的局面,仍是一个折中的覆辙!
⑧社会一般人的心里都认执拗不化的人为痴呆,以模棱两可、不为已甚的人为聪明。

中国人实在比一切别国的人来得聪明!同是圣人,中国的孔子比印度弃国出家的释迦聪明得多,比犹太的为门徒所卖身受磔刑的耶稣也聪明得多哩!至于现在,国民比聪明的孔子更聪明了!
⑨我希望中国有痴呆的人出现!没有释迦、耶稣等类的太痴呆也可以,至少像托尔斯泰、易卜生等类的小痴呆是要几个的!现在把痴呆的易卜生的呆话,来介绍给聪明的同胞们吧:“不完全,则宁无!”
(选自《平屋杂文》,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8.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请结合文章,阐述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内涵。

六、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

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李先生回怼: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

斐然:1、有文采的样子,2、显著。

蔚然:是指草木茂盛。

结合“顷刻之间成数千言”“可诵”分析可知,选用“斐然”。

字字珠玑:是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有时也延伸指说话或写文章言简意深,凝炼有力。

字字千钧: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千钧就是价值很高。

结合“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分析选用“字字珠玑”。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写成,不用涂改。

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一文不名:指一文钱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结合“也许是早有腹稿”分析,选用“文不加点”。

故选A。

2.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注意话题和内在逻辑的前后勾连。

结合“生活充实”分析,①应该为末句,排除A项。

结合“寻找源头”“这源头”“有了源头”等内容分析,应该为④应该在②⑥前面,排除B项、D 项。

结合“是没用的”分析,后面应该是去“寻找它的源头”,综合分析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3.B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A项,屠苏:一种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项,春社: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

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项,秦琼敬德:门神。

民间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

D项,灶君:又称灶王爷、灶神,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

故选B。

4.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题干要求“教室励志标语”,B项,“一阵子”与“一辈子”明显有夸大之词,不切实际;C项,带有恐吓性质,而且人生之路有较多选择,也不能一棍子打死;D项,“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岀自《林海雪原》,是黑话暗号,虽有诙谐效果,但用在教室里显然不够庄重严肃。

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看漫画的画面及细节。

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笔法,勾勒出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说明某种观点。

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寓意有提示作用。

因此,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漫画主要讲不同人从不同的方向攀登,大部分都能达到山顶。

A项,“精彩的人生”不当;B项,“就会失去奋斗动力,无所事事”错误;C项,“更懂得”错误。

故选D。

6. C
7. C
8.(1)治理混乱的方法,就好像黑色和白色、东方和西方,颜色改变和方向改变的原因,就是朋党带来的混乱。

(2)执政的人刚刚确立的新法,普及天下的气势汹涌,害怕滕公有话并且皇帝相信他,所以一起发动事情诬陷滕公。

9.①在皇帝面前很自然,肝胆相见。

②随时等候皇帝的询召。

③不担心皇帝不信任自己。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中”,结合“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分析,译为中伤、诽谤。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结合文本内容“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

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徙蔡,未行,改安州。

既罢,入朝,未对”分析可知,“仍提拔重用他”错误。

故选C。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治”,治理;“道”,方法;“如”,像;“所以”,……的原因;“易”,改变;“之”,代词,它。

(2)“方”,刚刚;“立”,确立;“汹汹”,气势汹涌;“恐”,害怕;“而”,连词,表递进;“之”,代词,他;“故”,所以;“相与”,一起;“谤”,诬陷。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理解“性疏达不疑”的意思,性格疏放豁达,从无疑心。

结合文本内容“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
无准确参考译文。

10.生活境遇:生命垂老、生活困窘、孤独无依。

精神状态:自哀自怜、苦无知音。

11.“细雨”揭示出首联景物“彩云”和“锦树”变化的原因,使读者豁然开朗。

尾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完整、丰满。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结合注释内容“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从成都草堂迁往夔州后所作”分析可知,生活境遇:生命垂老、生活困窘等。

精神状态,结合“自惜”“为谁醒”分析,自哀自怜、苦无知音。

点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

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

“细雨”一联唤醒开头两句,结合开头内容分析。

“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结合“细雨”分析,揭示出首联景物“彩云”和“锦树”变化的原因。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宛然一幅图画,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完整、丰满。

12.①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②春与秋其代序。

③鸟倦飞而知还。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甲光向日金鳞开。

⑥钉头磷磷。

⑦樯倾楫摧。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倦”“授”“鳞”“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3.蔡德惠的生活很清贫,但是他乐在其中。

他很痴迷于植物分类学,并且很自律,很刻苦,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14.他对蔡德惠的死感到很惋惜,同时也对自己很气愤,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关心蔡德惠。

15.因为花是高崇礼与蔡德惠之间最大的牵连,着重写花,给了高崇礼怀念蔡德惠的理由;花也是蔡德惠对植物学痴迷的一个体现,更能体现出蔡德惠的敬业。

16.日规是蔡德惠自律和情趣的体现。

日规还在,竹筷的影子还在慢慢移动,可是却没有人再去注意。

更体现了对蔡德惠逝去的惋惜。

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蔡德惠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一个从物质层面,一个从精神层面。

结合文本内容“蔡德惠原来是有一只怀表的,后来坏了,他就一直没有再买,——也买不起”“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高教授对这点深信不疑”“这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