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出师表教案鄂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出师表
【基础学问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1.字词积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
疲弊:困苦农田乏。
开张圣听:开扩圣明的听闻。
恢弘:发扬,扩大;“恢”,扩大;“弘”,又作“宏”。
自暴自弃: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方;“义”,便理、相宜的事称义。
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迁外迁要协同一样;“为”,是。
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
性行淑均:性情和善,行为公正。
猥自枉屈:委屈自己,降低身份。
察纳雅言:审察并且接受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希望能用完我平凡的才能。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册东沂南)人。
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从今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刘备依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成功,并占据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
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任丞相。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确定。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常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第,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
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放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
著作有《诸葛亮集》。
在文学事业方面,诸葛亮的成就没有他在政治、军事方面那样引人注目,也不能与他的政敌曹操相比肩。
然而,诸葛亮的散文,却具有独特的风格,语言恳切,感情真诚,论事透辟,
推理严密,文风平易。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情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愿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有其特点。
“表以陈情”(刘勰《言语房雕龙·章表》),陈述衷情是表文的一大特点。
2、相关学问: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又软弱又糊涂的皇帝。
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方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方极其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复原中原为己任。
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
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育又失君臣之礼节。
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详细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
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实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上书言事”,相当于今日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建议”。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出师表》一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1段):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
这是第一项建议。
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其次小层指出在这样紧急形势下的有利条
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
其次层(第2段):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
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劝服力强。
这是其次项建议。
第三层(第3-5段):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
这是第三项建议。
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支配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
其次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解并描述个人经验。
其次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
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
三、写作方法
1、情真理足,辞婉心切。
2、重点突出,逻辑严密。
3、争论中兼以叙事和抒情。
四、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紧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者毫不解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实在应当广泛地听取看法,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激昂有理想的人们的志气,不应当随意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当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假如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和善诚恳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议,
然后实行,就确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德和善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赞扬他能干,所以大家协商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议,就确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谐,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支配。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缘由;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缘由。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缺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原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心情激烈,就答应为先帝奔跑效劳。
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吩咐以来,早晚忧虑叹息,生怕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化到不长庄稼的荒芜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足够,应当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凡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狠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假如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假如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应当责罚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相识、接受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特别激烈。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谐,优劣得所。
其次题: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严明和亲贤远佞。
反复陈说是“广开言路”。
除了第1段分析形势提出“开张圣听”之外,后面分别从宫中府中举出应当“悉以咨之’的忠臣良将。
在其次部分写自己为兴复汉室“北定中原”以后,又提到“进尽忠言”是攸之等人的责任。
直到第8段又强调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作者反复陈说“广开言路,’,
是因为这一条是其他两建议的前提。
不广开言路,搞个人专断,不行能做到“赏罚严明”,也不行能做到“亲贤远佞”;另外,诸葛亮对于软弱无能的刘禅是特别清晰的,面对这样的君主,只有劝告“广开言路”,才可能完成先帝的未竟事业。
第三题:1.这句话表明作者记忆犹新先帝的遗训,尽忠蜀汉的感情。
既然先帝常常为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用人不当,信任宦官,政治腐败,导致东汉王朝衰败和覆灭感到叹息和缺憾,后主更应牢记这前车可鉴,留意亲贤远佞,这是兴复汉室的关键。
突出这一点,表达了诸葛亮尽忠蜀汉的真挚感情。
2.这句话是对侍中、尚书等臣子坚贞牢靠,以死报国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作者希望刘禅亲近贤臣的恳切感情。
作者把“亲贤”与“汉室之隆”联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长的。
因为能亲贤才能纳忠谏,能“亲贤”才能“远佞”,才能保证正确方略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蜀汉长盛不衰。
3.这句话包含着创业艰难的思想,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忠贞不二的感情,并展示出愿与刘备同甘共苦的磊落情怀。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说的是建安十三年(208)曹刘长坂坡之战,当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但事实上也可视为诸葛亮追随刘备创业全过程的概括,感情极为深厚。
4.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牢记在心,他把北上伐魏、统一中原视为自己报恩的最好方式。
这句话用的是假设口气。
即假如伐魏失败,就是辜负了刘备的深恩,就必需治罪。
其中包含着一种很深的感恩图报的感情。
第四题:略
第五题:提示:对诸葛亮尽忠刘备父子,要历史地评价。
因为封建社会以刘汉为正统,故始终认为助刘兴汉以报知遇之恩的诸葛亮是忠臣的典型。
我们今日确定诸葛亮,主要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对于他的“忠”,应当赐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新内容来加以发扬。
【类文品读】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⑴,杨修从。
碑背人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⑵”八字。
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子女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三十里。
”
1、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解不()
⑵卿未可言()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主描写人物?运用了什么写法?
3、怎样理解“绝妙好辞”的含义?
4、文中字谜运用了什么方法?
5、文章最终一句说明白什么?有何作用?
6、杨修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⑴通“否”⑵古代君称臣为卿。
2、对话、对比。
3、既是谜底,是对曹娥的评价,又赞美了杨修的分析解说好,突出了他的聪慧才智,一语双关。
4、拆字法“析字”或“离合字”。
5、说明两人的智力差距和曹操的谦逊。
总结全文,运用比方,独具匠心,形象生动。
6、略)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学问
1.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
①亡: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③行:行阵和谐()性行淑均()
④间: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今义:
②不宜自暴自弃自暴自弃:古义:今义: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今义:
④由是感谢感谢:古义:今义:
⑤叹息痛恨于桓、灵痛恨:古义:今义:
3.古代汉语多为一字一词,请你用加变双音词的方法说明下列加点的词。
①裨补阙()漏()
②性行()淑均()
③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4.诸葛亮在表文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什么要对后主刘禅叙述自己的身世?
6.按要求默写课文内容。
①诸葛亮对天下形势进行分析的句子是:。
②诸葛亮高度表扬郭攸之等人的句子是:。
③诸葛亮高度评价将军向宠的句子是:。
④诸葛亮以史实作论据,证明亲贤远佞重要性的句子是:。
⑤诸葛亮表现自己出山之前的志向追求的句子是:。
⑥表现诸葛亮在危急之时接受重任的句子是:。
⑦诸葛亮此次北伐的目的是:。
⑧文中诸葛亮表现自己的北伐决心的句子是:。
二、同步解读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从前,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谐,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7.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此皆良实专心良苦
B.晓:晓畅军事家喻户晓
C.节:死节之臣节衣缩食
D.计:计日而待想方设法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9.选段最终一句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详细做法应当是:①;②。
(用原文回答)
10.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三、美文赏读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之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1.为下列名句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孤不度德量力()
A.推想,估计B.丈量,计算C.制度,法度D.度引
②遂用猖獗()
A.运用B.接受C.任用D.因此
③信义著于四海()
A.写作B.显露C.放置D.显著的
12.下列加点的词语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莫之许:没有人赞同他的说法。
B.谓为信然信然:的确这样。
C.先主器之器之:器重他(指徐庶)。
D.遂用猖獗猖獗:随意横行。
1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三往,乃见羽、飞乃止
B.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谓为信然然操遂能克绍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信义著于四海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隐居时,常以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和燕昭王的名将乐毅自比,“时人莫之许也”,表现当时的人对诸葛亮持否定看法,而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却把他比作“卧龙”,足见感情的亲疏造成了对一个人的相识上的差距。
B.刘备三顾茅庐,表明他求贤的急迫恳切的心情。
刘备初见诸葛亮,首谈大势,次谈理想,再次问计于诸葛亮,看法恳切感人。
因此诸葛亮才有可能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地说出对策来。
C.诸葛亮在对策中,首先概述形势,接着评论曹操、孙权,一敌一友,界限分明。
然后论
及取荆州、益州,为刘备选定立国基地。
最终提出取得荆、益后国内施政方计和对外政策,这些后来成为刘备立国治国的纲领。
D.一个“善”字,表现刘备对诸葛亮对策的赞许。
“与亮情好日密”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
并以关羽、张飞的“不悦”作为反衬,引出刘备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比方语,突出表现他喜得贤才的满足心情。
16.“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事情,请再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件事。
17.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评价,后人留下了很多出名的诗句,请写出一句及作者。
参考答案:(1.①灭亡;通“无”,没有②遗留;赐予③军队;品德④时候;夹杂2.略3.①缺点、疏漏②品德、平均③坚贞、和善④著名、显达4.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因为能不能做到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佞,而亲贤远佞又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5.诸葛亮在奏章中自叙身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称颂先帝的恢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自己“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心情;二是为了使后主刘禅知道开创基业的艰难,激励他以先帝为榜样,争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6.①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从前,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⑥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⑦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7.B 8.答案示例:①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缘由。
②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缺憾的。
9.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0.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11.①A②D③B 12.D 13.A 14.这个人只可以登门去探望,却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刘将军应当委屈您的车马亲自去探望他。
15.A 16.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七纵。
17.例: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