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中寓教于乐理念的实施途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田径教学中寓教于乐理念的实施途径探析
作者:李志刚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31期
摘要:“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实质就是“乐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高校田径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旨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本文重点阐述高校田径教学中如何贯彻“寓教于乐”理念。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寓教于乐理念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a)-0101-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
田径教学是田径运动教育的主体,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田径教学深入改革、创新发展,在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取得较大发展。
1 “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相关概述
1.1 内涵
“寓教于乐”田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活动既能达到田径教学目的,又能符合田径教学规律,实质就是“乐学”,但是,如果教学中只单纯的追求“乐”、放任学生,而忽视真正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目的,那么是与“寓教于乐”理念相背离的。
教学实践证明,“放羊式”的寓教于乐会增加教学事故、降低学生身体素质。
田径教学中,在贯彻实施“寓教于乐”理念时,教师应精准掌握寓教于乐的内涵,将“寓教于乐”当成完成田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切忌看作高校田径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
1.2 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满足健康、荣誉与快乐等的需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需求而去参加体育锻炼。
作为大学生,对健康、荣誉、快乐、知识的探索才是他们最大的需求。
“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倡导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而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因而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第二,实践意义。
“寓教于乐”理念旨在让学生在田径锻炼、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在体育课之外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
与热情。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课外参与田径运动的频率和时间都增加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也都大大提升了。
由此可见,“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对于高校田径教学意义重大[1]。
2 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的具体对策
2.1 注重提高田径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新形势下,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参与者,在田径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教师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
因此,教师应不断积累和丰富自身的田径知识,提高身体机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简明扼要、条理要清晰,还要注重语言的风趣幽默性;其次,对于一些动作示范要准确到位、优美协调等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动作要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多进行课上课下练习。
由此可见,教师要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攻克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2.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田径运动兴趣
第一,成功激励法。
笔者发现,一些小小的成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持续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忠诚度。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
”所以,作为老师,多采用成功激励法,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成功的激励下奋发向上,作用显著。
第二,愉快教学法。
笔者认为,高校田径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教学理念,旨在让学生在田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轻松,避免出现那种田径运动就是对身心的折磨的错误理念,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肯定和接受田径运动。
作为教室,要时刻保持亢奋的激情,用精炼幽默的语言、娴熟标准的动作、有吸引力的组织形式、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等“乐教”的方法来感染和吸引学生“乐学”,建立革命师生友谊,避免学生在一些“苦、累、脏”的项目中产生畏难、抵触心理。
第三,比赛法。
作为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来获得更大的进步。
如,教师深入学生内部,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来组织个人赛、小组赛来开展技术、动作练习活动。
如,将班级学生均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独立创作不同风格的田径游戏,然后由小组学生来表演,别的小组成员观看打分。
如此一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与竞争能力[2]。
2.3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田径活动的动机
第一,科学设置目标。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不同特征的学生设置与自己运动水平相契合的目标。
只有科学合理的目标才能有效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让学生在自己的意识控制之下进行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信心。
第二,创设情境。
田径教师应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在基于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组织形式的新颖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采用“问题导向法”,设置相关问题情境,为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认知动力。
第三,积极反馈。
田径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反馈,一旦发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应及时分析反馈信息,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和弥补。
让学生在田径运动学习中感受快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田径运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
2.4 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不仅要能有效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要体现学生的兴趣、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这些知识在未来不会淘汰等等。
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在未来需要的运动项目。
渗透“寓教于乐”理念,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与行为习惯,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因人制宜选择教学内容,让田径教学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本校田径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体验田径运动的趣味,从此爱上学田径锻炼,爱上健身。
在教学组织上,积极打破传统的高纪律观念,提高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正确采用轻松愉快、活泼自由的教学形式,避免出现严谨、枯燥的教学氛围。
其次,重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度,重视为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意识的时间和空间,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
2.5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高校田径运动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从而满足所有学生的田径运动需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快乐感、满足感与成功感,不断提高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性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运动水平的差距,促进传统单一的技术考核转化为综合性、多样性评价,综合考察评价学生田径运动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运动能力、课堂表现等[3]。
3 结语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理念充分体现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一思想,是新形势下高校田径运动教学一种创新的、成效显著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田径运动教学质量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照顾到学生情绪、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从而实现田径运动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新华.寓教于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2014(2):104.
[2] 陈德群.论“寓教于乐”的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2):125-126.
[3] 关吉臣,李真真.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