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
【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共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
关于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最近这几天买下了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故事集,具体来说是这么几本:《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这几本书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我挺喜欢这几本书的装帧风格,我觉得对这几本书来说,任何花哨的外观都是可笑的。
去年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短篇小说《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之后的某个时候我知道了这篇小说是《九故事》里的第一篇,也是整个儿的格拉斯家族故事的第一篇。
那篇小说给我的印象极深刻,一是塞林格高超的笔法,他用漫不经心的基调写出了这整件事情的发生,一直到最后那令人心神震颤的一幕,丝毫没有波动。
放在其他一些二流作家手上,大概这故事会充满刻意安排的悬疑气氛,让人心烦意乱的各种情绪副词和胡乱堆砌的悲伤心情。
可是塞林格没有费丝毫的笔墨去做这些,他只是慢悠悠地把这件事描写出来,不带一丁点儿的慌乱,一切情绪都没有显露出来,但是这不是说这篇小说里就没有这些,它们只是若隐若现地让人捉摸不透。
末了,这一切元素都在读完了这篇故事之后整个儿地浮现了出来,它们不是突然来到了这里,而是本来就在那里,只是现在隐藏了它们的迷雾散开来让我们突然发现了一样。
在我读过的作家中,有这样功力的人寥寥无几,一时间我只想到两个,海明威和卡佛。
当然后来读了其他故事之后,我确信那两位绝对干不出塞林格完成的伟业。
海明威还是挺照顾读者的,虽然他的写作中也能做到不带任何情绪,却会在中后段就把一切都明明白白的给读者交个底。
卡佛他的兴趣永远是男男女女,结婚离婚,失业、破产、外遇、搬家,整个儿一个闲人马大姐,他绝对没有这样的眼界和胸怀去写出这么又宏大又深刻的一系列小说。
倒不是说他们不如塞林格,而是说塞林格所写的这些东西在看似平淡和不动声色的背后有着鲜明的个性,命中注定只能由他来写出。
关于这一点,我还是在后面说吧,在这说好像超前了点。
我没打草稿也没准
备腹稿,要是由着自己在一开头就信马由缰地扯下去会把自己弄晕的,那样也许就会漏掉些什么,这可是我不想看到的。
所以我还是平铺直叙,渐进地写下来为妙。
回到去年初夏,我看完《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之后,当即就认定《九故事》一定是本不错的短篇集,往后要抽时间认真地读一读。
那会儿我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格拉斯家族。
虽然对“看见更多的玻璃”这个人以及他的经历充满了好奇,却在心眼里觉得他的故事就这样完结了,我还为此遗憾了一阵儿,觉得这简直是不可饶恕的浪费。
可那时候我并没有立即就把那本书里另外的八篇找出来读完,这主要是因为那会儿我的日子正过得焦头烂额混乱不堪,我看到《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这篇小说纯粹是出于无聊之余的机缘巧合。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当时我计划要看的书目列表上还有一长串的大部头(其中还包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过我没读下去,后面要说到),我总是自欺欺人地想着要照顺序按部就班地把它们一个个干掉才好,破坏这顺序就像走路时绊到了自己的脚,总得手忙脚乱一阵子,把整个儿的读书计划毁个完。
过了几个月,我打小箭那儿借了好几本书打算慢慢看,顺便就借了本《九故事》,因为他恰好买了这本书。
常言道:“书无借不读”,可这句话在我身上就是个屁,彻底作废。
直到离开合肥之前把书还回去的时候,我也就只翻开这本书重温了第一篇而已,后面的压根就没看。
那批书里其他的基本我全都看完了,唯独这本《九故事》没怎么动。
我想大概是由于我对同样是塞林格作品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印象不佳的缘故吧。
那是塞林格最有名的一本书,可我觉得那书里脏字儿太多了,让我读起来觉得有点不舒服。
我得说,惹我烦的不是“脏字儿”,有时候我觉得这挺亲切的,可是我烦的是脏字儿“太多了”。
这连带着就使我对他的期望值一下子掉下来一大截。
前两个月我看完了几本结结实实的大部头,它们的确很棒,但是再继续读上那么两本的话,我估计会吐出来的。
再者说,目前我还是只能写短篇,而看这些大部头对写短篇来说能带来的帮助挺有限的。
于是我决定在每天晚上十点钟之后到睡觉之前的几个钟头里读一读短篇小说。
我就这么着读完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和《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接下来就开始读起了《九故事》,这
个PDF文件在我电脑里可躺了有半年多了。
这一读我可就陷进去了,没等这本《九故事》读完,我就在网上兴冲冲地找后两本的电子版,免得这本读完了之后断了顿,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么一来我就打算把这一套实体书都给买下来。
我觉得这三本书的封面都很不错,摆在一起看挺显眼的。
我看了卓越、当当和京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版《九故事》全部无货。
恰巧我看到人文社去年出了英汉双语版的《九故事》,搜了下发现另外两本却没出新版。
我猜这个新版大概是借着去年塞林格去世这个由头重出的吧,看起来是很棒,可是没出全。
而我却是已经迫不及待了,决定想办法买全07年的那一版,新版出来后估计老版的就不会再重印了,也就是说再过上一段时间就绝版了。
幸好《九故事》刚刚绝版不久,在一些淘宝店里还可以买到,并且他们普遍没发现这本书已经绝版了,折扣依然很大,用钱晨的话来说“有便宜干嘛不捡呢”。
我在一家淘宝店里买了全套,加上十四块钱的邮费,总共花了四十,我估计在卓越上买的话也差不多就是这个价,反正挺划算的。
实体书拿到手之后我很快地读完了《九故事》和《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里的前一篇我也读完了,现在正在读《西摩:小传》,估计明天就能全部读完了。
在网上还能找到一篇从来没出版过的《哈普沃兹16,1924》,这篇的内容是西摩7岁的时候在一个夏令营里往家寄的一封好几万字的长信,翻译得非常糟糕,简直像是直接扔谷歌里翻译得一样,我也在某个晚上用手机磕磕绊绊地把它读完了。
好了,我总算是把话说到这一步了,这一个月来我还没有认真地写点什么东西,今天我正是打定了主意要胡诌一点什么。
换句话说也是我故意的让自己絮叨这么一回,要写对塞林格的感想的话,也非得这么写我才能满足自己那微妙的吐槽心理。
这几本书我还只是初看了一遍,就像囫囵吞枣儿一般急切,还不及细品。
可是这也不妨碍我搜肠刮肚地写点妄言,这些日子以来我成天看塞林格在书里不厌其烦地絮叨,我自己再不嗦嗦的话就要憋坏了。
塞林格老爷子去年翘了辫子,这个悠闲隐居的犹太小老头儿低产得令人吃惊。
这辈子他出版了的`书只有四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三本格拉斯家族故事集。
这样一看,格拉斯家族故事对他的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然而在《麦田里的守望
者》这本书里,格拉斯家族的老二巴蒂也有出场,而这个巴蒂同时也是所有格拉斯家族故事的讲述人。
这下子,塞林格所有的书都与格拉斯家族扯上了关系,看来他这辈子除了鼓捣这个也就没干过别的了,而这样的结构正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
也许看我这么说还没什么感觉,我试着看能不能换个把这回事讲得更明白些的说法。
格拉斯家族故事讲的是在纽约的格拉斯夫妇与他们的七个孩子从1924年到1955年间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写那七个孩子。
这整个故事并没有一个主线,最重要的人物自然不言而喻是大哥西摩。
而这个西摩在1948年与妻子在佛罗里达海边度假时自杀了,也就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这篇小说所写的事情。
这个西摩是家里头最年长也最聪明的一个人,他深深地影响着一大家子人,然而却在整个儿一系列格拉斯家族故事的第一篇中就自杀了。
可是在之后所有的故事中他都有出现,几乎全是侧面描写,一点一点地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轮廓。
事实上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格拉斯家七个兄弟姐妹中第一个死去的并不是西摩,而是双胞胎之一的沃尔特,在驻军日本时死于1945年。
《九故事》的第二篇《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里在两个女人的对话中由他生前的女朋友透露了他的死亡详情,而且并不多,就短短的几句话。
他也在其他的故事里影影绰绰地出现,他的死亡在家人眼里似乎一直是个谜。
《九故事》里其他所有的篇章都是只有只言片语提到格拉斯家族的成员,在以格拉斯家族为中心的这样一本书中,关于他们的直接描写真是少得可怜。
而正是由这一些毫无关联的人,在毫不相干的故事中一点一点地给读者透露关于这几个年轻人的信息。
后面的两本书倒是直接写到了这些格拉斯家的孩子们,不过这手法也是空前的诡异。
在《弗兰妮》中,弗兰妮心神不宁以及最后晕倒的原因实在是透露得太少了,他们只是在谈话,弗兰妮一直在挑刺,一直不舒服,一直在胡思乱想,最后就莫名其妙地晕了过去。
而在《祖伊》中才给读者揭示了弗兰妮反常表现的原因。
虽然这两篇故事在同一本书里面,时间上也是相连的两天,但是《弗兰妮》发表于1955年,《祖伊》
发表于1957年。
那时候的读者在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摸不着头脑,这事现在想想就叫我觉得好笑。
而这两个中篇的中心却并不是这两个年轻人,而是大哥西摩和二哥巴蒂。
最后一本书的第一篇《抬高房梁,木匠们》,说的是1942年夏天,在军队医院里养伤的格拉斯家的老二巴蒂,被迫赶回纽约参加大哥西摩的婚礼这件事。
可是全篇从头到尾西摩没出现过一次,他逃了婚礼。
这篇小说里只有西摩的日志的一些片段能让我们稍微了解一下西摩这个人。
最后一篇小说《西摩:小传》总该要详详细细地给我们写一下西摩了吧,这篇我还没看完,但是就目前的势头来看,巴蒂还要絮叨一阵子,而且可以想见,不会给我们透露出多少东西的。
未出版的《哈普沃兹16,1924》是西摩7岁时写的一封信的全文,虽然他那时只有七岁,却在信中显示出了惊人的早慧,作为成年人的我在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也不免自惭形秽。
之前在一些评论里说西摩自杀是因为二战中受到了心灵的创伤,可是看完这封信后我觉得这得打个问号。
7岁的西摩在信中就已经预言了自己的死。
信中还开出了长长的书单,从中也可以窥见一些西摩的思想脉络。
大致上就是如此,我其实并不能描述出全貌,因为除了西摩的自杀和巴蒂去参加的西摩婚礼之外,塞林格压根连稍微完整一些的事情都没写到过。
这些故事就像是围绕在在一个巨大宫殿周围
篇2:顽皮故事集读后感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
那时候的自己,天真无邪,充满童趣。
但也就是因为这一点,闹出了不少笑话。
最近,我读了《顽皮故事集》,了解了一个属于他人的快乐童年。
《顽皮故事集》讲的是着名作家侯文咏的小学时的生活,这本书以生动的故事,调皮的语言而让人百看不厌。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单车记》一篇:作者和好友庄聪明在操场上学骑自行车,两人摔得不但身上到处酸痛,大泡小泡,而且摔得全身破烂,身上脏兮兮的,可还是没学会。
就在最后一次时,作者猛的一登,竟然会了,他很高兴,一圈一圈的骑着,这时,庄聪明跳上了车的后座,两人高兴的大喊,夕阳西下,不久,作者看见他的妹妹小讨厌走来,叫他回家吃饭,作者问她坐不坐车,于是
小讨厌也跳上来了。
他们骑了很久,天色已经暗下来了,他们不知道怎样停下来,最后,小讨厌只能大喊救命。
这本书使我明白很多,也让我感受颇多。
我们现在年纪还小,不知道珍惜现在的时光,但等我们长大后,就会对现在的每一件小事都十分怀念。
尽管现在我们憧憬未来没有人约束的生活,但到那时我们虽然成熟了,可也失去了一份童真,整天在生活和事业中奔忙。
书中作者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也许有些人会羡慕。
其实,我们的生活跟作者的生活一样,都是丰富多彩的,只不过作者是在长大后回忆起来,也许,作者小时候也在羡慕他人的童年,长大后细细品味自己童年,发现乐趣无穷,很怀念。
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时间就是现在,好好把握自己的快乐童年,不要让自己错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篇3:顽皮故事集读后感
这本是很有意思,讲的全是关于作者小时候的趣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在不经常发生的事儿。
比如作者用毛笔帮妹妹画美术作业,结果涂成了一团黑,却蛮有道理地说是“没有星星的晚上”。
你说有意思不?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拾鞋记”。
在这个故事里,因为作者――候文咏考试得了个“鸭蛋”,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把老师给气疯了,竟然脱掉自己的皮鞋发疯了似的去打他。
他总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窝囊的事情,可是还有很多同学为他叫好,他变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
()
还有很多其他的事儿非常令我感到奇怪:在那个时候,他们居然一放学就可以去打棒球,跟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不一样。
现在一放学就必须回家做作业,有时候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有时间像他们那样玩耍呀!
他们那个时候的理想只有两个,一个是当一个编辑,另一个是当棒球小国手。
当编辑的好处在于可以退回小朋友的稿子;至于当棒球小国手嘛,那就可以像“王贞治、郭源治、许金木,#”等他们班的“名人”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们的童年真是有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勤学苦练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
我真是太羡慕他们了。
篇4:人物故事集读后感
这本书一共收录二十篇人物故事传记,描述他们如何成为著名的成功人物例
子,每篇故事诉说不尽奇闻妙事。
想成为伟人不一定就是天纵英明,或是智商超出常人水平,人的一生不可能一路都顺顺利利,总会有跌倒的时候,当危机来临时能沉着应对,继续勇往直前,一定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书中提到人物故事的主角之一印度国父甘地,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甘地他小时侯个性内向腼腆、胆小怕事,他曾经把犯下的所有罪过都写在一张纸上,接受父亲的惩罚,刚好他父亲在生病当中,看过之后,很难过,就病重去世了。
甘地非常伤心,发誓绝对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求学时他努力读书,可是反应迟钝,记忆力又差,这样平凡的孩子,几乎让人无从期待,这很像是卡通多啦A梦中的大雄。
甘地是怎么从一位平凡的人,到最后成为印度人心目中景仰的国父呢?
话说印度当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高高在上,把印度人民当成二等国民。
甘地有鉴于印度人民所受的苦难,爱受苦的贱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唤起印度人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同胞,因而倡导印度人民以和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抗英国政府。
今天,甘地早已经成为世上公认非暴力抗争的象征,他坚持真理的信念以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抗争方式,对后世人权运动的影响极大#例如:南非的曼德拉,美国路德。
金恩博士领导的民主运动等等。
每一位伟人背后一定都有坚困不服输的故事,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努力付出才会有收获。
甘地坚持到底的精神让我非常感佩,努力是唯一不变的,这就如同是老师常常提到的,只要我们对任何事只要勤加练习,不断地坚持下去,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因此我也要向甘地学习对生命充满无私的爱,将来能为社会、为国家尽一份心力,让社会能因为我们的努力,更加祥和安定的生活。
篇5:《神奇故事集》读后感
《神奇故事集》读后感
在我美丽的小书包里,有一本非常好的书,它的名字就叫做《神奇故事集》。
你可不要小瞧了这本《神奇故事集》,它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道理,会告诉你什么是真、善、美。
它其中的有一个故事就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是在一个很久很久的一个傍晚,有对夫妇正坐在他们的小屋门前,欣赏着宁静而美丽的落日。
一会儿,他们谈起了自己的菜园、奶牛、蜜蜂、葡萄树。
葡萄藤已经爬满了小屋的前墙,树上的葡萄开始发紫了。
可是附近村子的孩子们的粗野的吆喝声和狗的狂吠声却越来越大了。
到了最后,就连这对夫妇说话的声音
都听不见了。
“啊,老伴儿,”老爷爷喊道,“我怕有什么穷苦的过路人正在请求我们那边的邻居们接待呢,他们不但不让他吃住、反而让狗咬他,这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唉!”老婆婆答道,“我真希望我们的邻居对人发点儿善心。
他们只知道这样放纵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向陌生人扔石头,他们还要拍拍孩子的头表示赞许呢!”“那些孩子不会有好的下场的。
”老爷爷摇着白发苍苍的头说,“说实话,老伴儿,如果村子里的人不肯改过自新,说不定他们要遭大难呢。
至于咱俩么,既然老天爷赐给咱一块面包,如果有什么无家可归的穷苦过路人来要饭,我们就分一半给他。
”“说的对,老头子!”老婆婆说,“咱们就这么办!”可是,这老两口家境贫苦,他们为了度日,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贫困的人,可是,故事中的这种老夫妇自己也是贫困的人,他们反而还要去帮助别人。
所以,这对老夫妇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的每句话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忘去……
篇6:《神奇故事集》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神奇故事集》一文。
读了这一文我深受“神奇”这个词的意思,特别是“点金术”这一文。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国王很爱钱,为了钱他可以什么也不要。
一次国王在他藏金币的宝库中寻乐,突然一位小伙子走过来。
国王很好奇。
小伙子说:“请问你要多少金币才会使你满足呢?”小伙子的每个动作都闪着金光。
国王说:“我如果能碰到什么就变成金子就好了。
”果然第二天,他一碰到什么,那东西就成了金币。
他走进花园,看见玫瑰是那样柔美。
这一看国王心中玫瑰成了他的生命。
过了几天,国王由爱金钱到爱玫瑰,从爱玫瑰到爱女儿。
国王最终成了不爱金子的人。
而是讨厌金子。
是啊!金钱不是万能的。
古往今来许多人们也不是不靠金钱生活的吗?金钱不能买回友谊,很多事物都是金钱买不来的。
金钱不是万能的,让我们一起美好生活,和睦相处吧!
篇7:人物故事集读后感
这本书一共记录了许多曾经失败过,但是又重新振做起来的人的故事,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成功人物例子。
每篇故事说着令人惊奇的事物,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切会顺利的,偶尔会在途中遇到挫折,遇到危险的事物,要面对它,吸取从
这些失败的经验,找回需要的答案。
《人物故事集》这本书中提到林义杰,但是在林义杰的故事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林义杰说过:“如果你放弃,就只能在旁边观看”。
他曾经想参加很好的田径队,但是那里的教练不收他,他每次都去找教练请求参加,最后教练终于收他了,但是教练严格的对他说:“你的训练会做的比人家多”,所以他每天都做了很多训练,终于在某年得到世界四大极地总冠军,表示他以前所做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人物故事集这本书中也提到面包师父吴宝春,吴宝春也再书里说过一句话,让我从打电脑、看电视的乐趣里爬出来,吴宝春说:我以世界冠军为目标,所以做事情就以世界冠军为标准,冠军现在应该是在看书,不是看电视;应该在练习,不是在睡觉。
吴宝春他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没有放弃,还是一直很努力的温习功课、复习功课。
吴宝春国中毕业之后去台北,到台北当面包学徒。
终于也在某年在个人赛得到冠军。
上面这两位人物,让我更加了解,成功就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会使自己更进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棒! 如果没有努力,你就没有成就,但是你想要成就,那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你如果在途中就放弃了最后的机会,你就会没有希望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