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四章(周晓红)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 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 章社会化第5 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 章社会知觉第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 章自我概念第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
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 或自我胜任) 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 组成。
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
新生研讨课—社会心理学阅读书目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阅读书目1、《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周晓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第二版),周晓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5、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Social Psychology,Alexa Hepbur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6、 The Crisi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and How to End It,Ian Parker,London: Routledge Publications, 1998;7、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Edited by Peter J. Burke,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8、《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1-4卷),杨宜音、翟学伟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7年版;9、《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P.布劳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10、《孤独的人群》,理斯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1、《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赖希著,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2、《嫉妒论》,赫〃舍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3、《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格尔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4、《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斯托策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5、《谣言》,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6、《攻击与人性》,洛伦兹著,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17、《人格与心理潜影》,德莫斯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8、《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1年版;19、《中国民族性》(一)(二),沙莲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0、《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1、《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潘光旦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22、《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乐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3、《心灵、自我与社会》,G.米德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24、《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5、《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等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6、《现代心理学史》,舒尔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27、《人格心理学导论》,赫根汉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8、《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9、《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3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1、《梦的释义》,弗洛伊德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2、《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3、《文明及其缺憾》,弗洛伊德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34、《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弗洛伊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35、《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荣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36、《自卑与超越》,A.阿德勒著,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37、《自我的挣扎》,荷妮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8、《逃避自由》,弗罗姆著,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39、《健全的社会》,弗罗姆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童年与社会》,埃里克森著,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41、《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著,台湾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版;43、《性心理学》,蔼理士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44、《菊花与刀》,本尼迪克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5、《萨摩亚人的成年》,M.米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6、《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米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7、《文化与承诺》,M.米德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8、《文化与自我》,马塞勒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9、《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弗里曼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50、《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许琅光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51、《家族、种姓、俱乐部》,许琅光著,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52、《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53、《人类的由来》,达尔文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54、《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55、《有闲阶级论》,凡勃伦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56、《伊甸园之门》,迪克斯坦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57、《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58、《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59、《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0、“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著,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1、《从传统到现代化》,金耀基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62、《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的社会意识比较》,君塚大学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63、《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乐正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4、《中国人的性格》,李亦园、杨国枢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5、《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叶南客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6、《中国人的脸面观》,翟学伟著,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67、《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翟学伟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01年版;68、《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本土社会心理学探索》,佐斌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我国心理学专硕各大学参考书目

2016心理学专硕各大学参考书目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与生活》(16版)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3.《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人格心理学:6.《人格心理学》 Jerry M.Burger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三章发展心理学:7.《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8.《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9.《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章变态心理学:10.《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章社会心理学:11.《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大出版社第七章管理心理学:12.《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北京地区:1、北京大学:按347全国大纲出题2、北京师范大学: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2《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4《社会心理学》金盛华北大出版社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3、首都师范大学:指定3本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彭聃聆《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师大出版2009年第三版张厚粲、徐建平《心理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版金瑜4、中国科学院大学:347全国大纲(今年新加清华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天津市:5、南开大学:1心理学专业综合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编华东师大出版 2010第四版2社会心理学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4心理测量学戴海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咨询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天津师范大学:347全国大纲河北省:7、河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彭聃龄。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琦、刘儒德。
第一章_社会心理学_绪论

补充——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国民性分析 中国人
优点:宽容、隐忍、吃苦耐劳、注重家庭责任、 创新性、集体主义、以和为贵 缺点:懦弱、好面子、怕得罪人、窝里斗、鸵鸟 精神、阿Q精神、崇洋媚外、抄袭、缺乏当头的 意识、缺乏法治精神、不诚信、利己主义、贪便 宜;
书籍《丑陋的中国人》《鲁迅杂文选》 电影《南京!南京!》《慈禧太后》
日本人 优点:危机意识、学习观念、清楚自己的序 列位置、对长官的服从、彬彬有礼、整洁、 教育的重视 缺点:残暴、变态、固执、缺乏创新、幼稚、 冷漠无情、好色 书籍《菊花与刀》《日本的品格》 电影《最后的武士》《艺妓回忆录》
韩国人 优点:民族自豪感、超自尊、超自信、创新性 缺点:偏执、情绪化、文化的浅薄(偷其他国 家的文化)、渗透到骨子里的自卑情结、夜郎 自大、暴虐(对自己,对他人)、虚荣、傲慢、 意淫 书籍《朝鲜灭亡》 电影《天军》《一号国道》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 中介过程。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 境有关,还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 格特征有关。
三、研究范围
(一)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 响而产生的行为。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 社会动机,社会态度。 1、社会认知—这个人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包括对自 己、他人、群体的看法,及对问题的归因。 2、社会动机—中国人对知恩图报、忘恩负义是十分熟 悉的(利他主义) 。 3、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偏见与歧视。男人女人, 这个世界永恒的话题,可同样为人,生在社会却受 到不同的待遇。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五章 社会感情 第六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群体心理 第八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经济心理、宗教心理、心理健康等章节为自学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社会心理学(2010年版)课件完整版

(一)Allport,F.H.与心理取向的实验
1、社会促长实验;
2、瑟斯顿和里凯尔特的态度测量研究;
3、阿希的从众行为与米尔格雷姆的服从研究。
4、勒温的心理场论。人与人的关系、群体的形成、 群体内聚力、领导作风和种族歧视。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的科学,这种行为只限于 那些能够刺激其他个体或其本身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反应的 行为;同时也是一门描述个体意识的科学,这种意识也只限 于对社会对象和社会反应的意识。简言之,社会心理学是关 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Allport,F.H
(三)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美]文化人类学家特雷安迪斯和郎伯特(1980)
2、主要观点:通过比较文化的调查与访问,或在自 然情境中对人们行为进行系统观察,或对档案材料 进行分析、使用等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3、着重点: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4、主要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 5、基本的研究方法: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
美国《文学文摘》成功地预测了1924年、1928年和 1932年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使其名声大振。《文学 文摘》的方法创新在于将局部性民意测验推广到全国。 其抽样调查的样本框来源于电话号码簿上和汽车登记 记录,但是在1936年时,《文学文摘》却做出了错误 的预测。当时《文学文摘》共发出2000多万张选票, 收回237万张选票,并且根据统计结果宣布:兰登将 击败罗斯福!但投票结果是,罗斯福以2775万票赢得 了46个州,比对手兰登多1107万张选票,选举人票是 523票对8票。这次预测的失败也使《文学文摘》的信 誉一落千丈,不久后便停刊了 。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1、代表人物: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库兹明。
2、主要思想:社会学方法,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7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社会认知5.1复习笔记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1.社会认知(1)定义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对人的知觉、印象、判断以及对人的外显行为活动原因的推测和评价,是社会认知活动发生和进行时所经历的几个主要过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2)认知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和费斯汀格等人创立的所谓“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一致性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种典型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作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到60年代中期,在理论上,着重阐述社会认知动力过程的认知一致性理论逐渐为着重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的归因理论所取代。
2.社会认知的途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所有这些组成了社会认知活动的基本途径。
(1)人的面部表情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
(2)人的言语活动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
(3)人的体态表现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体态,都能够表达和反映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4)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做事、待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也是对此人进行观察、了解并形成关于此人的知觉印象时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了解一个人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沟通)【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沟通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沟通是()A.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B.人们面对面的交流C.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D.双向沟通【答案】A【解析】人际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沟通并不一定要面对面,且包括单项和双向沟通。
2.人际沟通的实现要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下列中不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是()A.动作B.书信C.表情D.音乐【答案】B【解析】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书信属于书面语言。
3.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阐述,这句俗语说明()A.职业的不同可能会引起沟通的鸿沟B.处于不同层次的组织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不同,也会造成沟通障碍C.文化背景的不同会给沟通带来障碍D.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会造成沟通障碍【答案】A【解析】“隔行如隔山”是由于职业不同引起的沟通障碍,是地位障碍的一种。
4.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下列关于人际沟通作用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际沟通可以调节沟通者本人的行为B.人际沟通一定能够协调组织内部关系C.人际沟通有利于增强团结D.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答案】B【解析】人际沟通并不总是起到正向的协调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向作用。
5.人际沟通有很多功能,其中协调作用是指()A.人际沟通可以协调人体各部分的机能B.所有的人际沟通都可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C.人际沟通可以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D.人际沟通有助于消除个体间的误会【答案】D【解析】人际沟通的协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协调情感,协调动作,即沟通者从沟通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一旦沟通阻塞被排除,误会矛盾会逐渐消失。
6.下列沟通中,属于双向沟通的是()A.看报纸B.听广播C.打电话D.看电视【答案】C【解析】打电话双方互为信息源和接受者,即双方在沟通中的地位不断变换,属于双向沟通。
7.某家的父亲很有生活情趣,经常会将一些自己的感受写在及时贴上,分散于家中各处,与妻子儿女分享,这属于()A.单向沟通B.口头沟通C.下行沟通D.Y型沟通【答案】A【解析】家人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无所谓下行沟通;口头沟通是指借助口头言语进行的沟通,而写在及时贴上的是书面语言。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2.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其理论主要源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
1.孕育时期的线索孕育时期社会哲学家们主要围绕“人性”所展开争论。
其基本的理论线索只有两条:(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2.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继承和发展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原因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改变社会。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1)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
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
(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
(3)亚里士多德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起源。
(4)亚里士多德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经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人类社会本质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
这一切连带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形成时期的特点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既来自社会的需要,也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
例如社会学中的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学,欲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导致了“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的过渡,并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完整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虑内容:1、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总结: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社会行为: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社会行为的性质: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曰物质承担着2、社会刺激是各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2、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斯)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其基本的概念体系主要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主要建构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浅看现代社会的文化反哺现象

浅看现代社会的文化反哺现象摘要: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新器物、新规则层出不穷,成年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
他们又往往易受传统和经验的束缚。
而青年人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吸收、接受能力,更易适应变迁的环境,这使青年人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
于是传统社会的文化规范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受到了冲击,从而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试就这一现象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反哺信息从众一、文化反哺概念及表现关于“文化反哺”,学界基本上认同的解释是:“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其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积极、主动影响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反哺”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化过程。
”在现代社会,青年对成年的“反哺”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文化的表层,如流行的时尚和新器物,甚至也影响到成年人的价值观的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
“文化反哺”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忽略且充满无限魅力的组成部分。
青年的“反哺”突出地表现在对新器物的接纳、使用,对新潮流的引领上。
现代青年思想开放、头脑灵活,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敏感度高、吸收能力强,这使他们能迅速地接纳、使用新事物。
比如在对诸如计算机、移动电话、传真机、空调等新器物的使用方面,父母的动手能力远远不及子女,对于子女的“指点”,父母也是甘愿接受。
在新时尚、新潮流的引领方面,青年也具有突出的“反哺力”。
流行于青年中的牛仔裤,曾为成年人所鄙夷,而现在他们也悄悄地套上了牛仔裤。
这种由青年影响的新时尚、新潮流逐渐为成人、大众所接受、认同,从而使整个社会焕发出一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使整个社会经历着一场普遍的返青。
社会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家的观点:解释个人行为
心理学家肖和康斯坦佐: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 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 为的科学研究”;
G.奥尔波特:“大多数社 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 心理学旨在理解或解释个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 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 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Allport,G.,1968)。
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 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
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
的主要内容。
体行为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 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 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 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 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908 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 “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 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 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 向 ”(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
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 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 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 心理学化的倾向。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 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 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 “群体”。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 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 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 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 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 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 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说明:我们从指定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以及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统考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巩固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从而做到全方位备考。
一、单选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第3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5章社会认知第6章社会动机第7章社会态度第8章社会沟通第9章群体与互动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第11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12章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第13章文化、亚文化与群体人格第14章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选题1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 A.证实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基本归因偏差D.自我服务偏差【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建议收藏)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参考书周晓虹:《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壹心理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国外代表性观点1.格尔登·奥尔波特(G·Allport,1968):是旨在理解或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肖和康斯坦佐(Shaw&Constanzo,1982):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3.埃尔伍德(Ellwood,1925)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4.尹恩·罗伯逊(198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类行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二)我国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孙晔: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4.周晓虹: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
界定社会心理学需考虑:1.行为的界定狭义:外显行为广义:既包括内在心理也包括外显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2.反应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群体个体心理:强调对外界情境的反应以及在生平情境中的历史积淀;群体心理:强调群际空间里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民族心理:强调文化背景和时间纬度。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本尼迪克特:《菊与刀》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二、研究领域(一)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人的知觉与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格发展、应激与情绪问题(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从众和模仿等(三)群体心理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群体领导人的行为、群体行为、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等(四)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2/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7
02
社会认知
2024/2/3
8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2024/2/3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整体性、互动性、情境性 和动态性等。
2024/2/3
21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态度的形成
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学习、模仿、认 同等机制逐渐形成。
社会态度的改变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来改变个体的社会态度,其中认知失 调、社会比较、情感卷入等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2024/2/3
22
社会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1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后果
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性、价值观、能力等)、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制度、群 体氛围等)和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行为后果
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等;对社会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同时,社会行为的后果也会 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和动机。
13
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2024/2/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社会行为产生 和持续的动力。动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期 望理论等。
目的性
社会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人们通过社会行为想要 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有不同的 目的,如追求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自我价值等。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虽然并没有哪个理论家提出过一种叫做“角色理论”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但还是有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侧重与“角色”这一核心概念相关的实际研究的学者,共同为所谓的“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请问以下因果程序图主要表征的是()A.结构角色论B.过程角色论C.社会学习角色理论D.认知社会化角色理论【答案】A【解析】林顿认为地位和相应的一系列期望组成了潜在的社会结构,这些期望又通过角色承担着个体自我的角色理解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来传递,最后通过个体的具体角色行为来实现。
2.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如山,要斩包冕,而作为包冕的长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亲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包拯还是选择了前者。
请问这一故事主要体现了下面哪一种情况()A.角色紧张B.角色错位C.角色内冲突D.角色间冲突【答案】D【解析】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时会引起角色间的冲突。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角色中属于自致角色的有()A.父亲B.法官C.政府外交官D.封建社会世袭公爵E.议员【答案】BCE【解析】“父亲”角色,是建立在血缘这一先天基础上,通过父子关系产生的角色,所以属于先赋角色,而非自致角色;“封建社会世袭公爵”亦为如此;而“法官”、“政府外交官”、“议员”则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角色,所以属于自致角色。
2.下列表述中属于角色间冲突的情况是()A.班上好学生希望班主任王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王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B.小王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婆媳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妻子要小王和她搬出去单独住,小王的母亲要求他作“孝顺儿子”和他妻子离婚C.学生会主席刘胜星期五上午要参与主持校学生会工作会议,而那天上午同时还有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必须要去D.一位教师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回家后还要教育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E.丈夫既希望妻子温柔体贴、操持家务,又希望她在事业上出人头地【答案】BC【解析】A项的情况是由于角色互动对象(学生)对同一角色(班主任)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属于角色内冲突;D项中并未表现出角色冲突的迹象;E项是同一角色互动对象(丈夫)对某一角色(妻子)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角色期望,属于角色内冲突;而B项和C项中,不论是小王抑或刘胜,都同时受到了他们身上两种角色提出的矛盾角色行为要求,所以属于角色间冲突。
社会心理学(全)金盛华主编ppt课件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 想。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 法律等。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任何疾病皆有遗传因素,癌症基因)
老百姓的话:羊在山上晒不黑,猪在圈里 捂不白。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心理学研究将继续向这样两个方向变动:一 是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因素入手探讨人类行为的原 因;二是由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分 子遗传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从超 微观的生物遗传因素入手,重新探讨人类行为的 先天和遗传倾向。
社会心理学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 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 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和外 显两个方面)。简言之,他研究人的社会行为或 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周晓虹,P11)
什么是社会行为?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生不逢时”。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
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
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 结,而是另一个心理过程的始点。
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取向 比较项目
基本解释项 得自
获得途径 由……激发 整合为 欲图解释的 基本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背景
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 数关系 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对人 的社会化起作日益重要的作 用。 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用: 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 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 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 观和行为方式。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 社会化的消极影响:1)暴力 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 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 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 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
人格与社会行为Fra bibliotek人不是社会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人的活动还 要受内在人格的支配,因此,人格是制约着社会 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变量。 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有所制约,它不但可以成为 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而且可以影响到行为 的意义、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结果,它为人的社 会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
复杂的自我
前苏联与美国两种文化儿童社会化比较
家庭
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 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 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 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 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 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 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 阶级、宗教、经济状况、 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 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 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人格通过社会化而形成
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人格的 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 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 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 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 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 则、风俗习惯等等。个体在社会化或文化濡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 的共同性的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 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个体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 事件,这造成个体人格的千差万别的方面,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 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 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
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
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 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 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 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 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 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 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 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 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 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
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 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 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 度化机构。 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 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 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 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 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 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 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首先是母亲 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 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 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 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 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接触” (与他人身体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 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心理学家哈里· F.哈洛的实验说明,这种身体接 触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
第六节 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 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 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 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社会化的终生性基于这样两方面:其一,个人发展的终生 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 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其二,社 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 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从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 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
人类的成长时期很长
心理学家哈里· F.哈洛的实验
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 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 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 物)关在一起。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 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 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 猴”度过的。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 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这说明,小猴 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 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尤其 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 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 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 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 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 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 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 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 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 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第二节: 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 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职业背景 大众传媒
文化
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 人的社会经验 向个人传递本群体、 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 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 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 会联系。
“自我观念”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我们对自己是谁的理 解。自我观念对于个体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1• 使个体有关自 ) 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 痛苦,• 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3) 如 使个体保持自尊。 “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 反映。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 “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出现的。自我评价即是人对 自我的分析、判断,自我评价决定着人的自尊水平。 “自我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自我表现指的是人们以某些方式把自己的某些方面展示 给他人。
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 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
童年隔离期的影响
如果人在与人类社会隔离的情况下长大会成为 什么样子? 菲特烈二世的实验 野孩 在隔离状态下长大的安娜 制度化的儿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
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 同一个问题: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 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 由于我们不基本指导其它动物的本能,我们只 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 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仪式: 前苏联儿童在列宁象前宣誓(左图) 美国儿童向国旗宣誓(右图)
(二)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中,以七八岁为界,将儿童的 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 阶段,表现出以下变动:(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 律”,• 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即 (2• 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 ) 者的统一;(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 地采取不同主式的惩罚。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 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 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 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 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 延续终生的内容。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 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 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
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好无意义的, 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 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四这两者之间复杂 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 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社会化过程是我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 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 此相遇并融为一体。
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婴儿期:该阶段从出生持续到1岁左右,• 具体内容是获得基本信任与 其 克服不信任。 童年期:该阶段从1岁到3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使儿童获得自主性,避 免产生怀疑和羞耻感。 青春期:该阶段发生在12-20岁之间,其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 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 成年早期:时间约为20-24岁之间,处在该阶段的人,是在家人之外寻 求情感归属对象的时候,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获得新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期:该阶段历时较长,从25岁到65岁左右,其社会化的关键问题是 获得效能感并避免“自我关注”。 老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满感,避免失望感。若前七个阶 段中的积极成份多于消极成份,就会使人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完满的,生 活是有意义的。反之,则会产生失望感,随便打发余生。
第三节: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人格的定义: 人格(Personality)有时也译为个性,• 个概念 这 从词源上来说是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 的是希 指 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社会心理学 家G.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人格定义,认为“人格是 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 织。”奥尔波特的定义把人格看作个体内部的动力组 织,它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的独特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