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从学科的定义、研究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先修课程或后继课程的关系;2.教学目标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引导考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难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4.学时分配表注:“*”部分为任选部分,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

每章的学时分配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3.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本章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2.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3.理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 假设与理论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2如何查阅文献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物理论2学习理论3诱因理论4认知理论5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8学时)教学目标:1.实记社会知觉的概念2.理解归因理论3.明确自我知觉的构成本章重点:个人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理论本章难点:对自己的归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人知觉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个人知觉线索第二节自我知觉1自我图式2自我觉知3自尊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6自我障碍策略7自我检控8自证预言9体像第三节社会认知1分类与图式2社会认知法则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归因问题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2对自己的归因3归因中的偏误第四章社会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2.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章重点: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3.人类的侵犯行为本章难点: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第五章态度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本章重点: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问题本章难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当注意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2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心理功能4态度的测量第二节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与学习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第四节说服模型1Hovland的说服模型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3Swars的说服模型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第五节偏见问题1偏见概述2偏见的影响与克服第六章人际关系(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与结束2.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3.理解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本章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2迁移的类型3.迁移能力的培养本章难点:1.创造性的培养2.为迁移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二节亲密关系1亲密关系概述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3爱情4亲密关系的维持5亲密关系的终结6社会支持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2.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3.能够实际分析有效克服社会懈怠的方法本章重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2.社会影响3.从众、顺从与服从4.团体的社会影响本章难点:1.社会促进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第二节社会影响1什么是社会影响2社会影响理论3社会影响的表现第四节从众、顺从与服从1从众2顺从3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团体的基本概念2.理解如何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3.掌握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本章重点:1.团体概述2.团体领导者3.团体内部的沟通4.团体决策本章难点:1.团体内部共同特性、方式、冲突2.团体极化和团体思维教学内容:第一节团体概述1团体2团体规范3团体凝聚力第二节团体领导1领导定义2有关领导的理论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第三节团体沟通1团体沟通的特征2团体沟通3冲突解决第四节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2团体极化3团体思维4团体决策方法三、教材及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章志光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
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社会助长实验

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 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 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 诉他们真实的意图)。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 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 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 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 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 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四、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诱因理论 (四)认知理论 (五)角色理论
克劳兹的故事的解释(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 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 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 毒,什么事都干过。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 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 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在他刚刚觉得大 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 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 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 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 兹因此得以逃脱。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 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对于这 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呢。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第一章的导论部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为“社会心理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它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如何因为他人(整个社会情境中有关系的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

既然是一种科学研究,就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第二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01、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同于在实验室内的物理学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关心和研究的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研究的场景对于每一个人都很熟悉,因此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常常有一种“事后聪明偏差”,人们在知道某个研究的结果后夸大结果的可预测性。

仿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的事情。

但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等区别最大的就是他遵循一项基本原则: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科学的研究都是开始于一个研究者想要检验的预感或者假设,但它并不是凭空而出,科学研究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研究者常常是从先前的理论和研究中推演出假说。

一项理论出现之后,研究据此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假说,然后根据验证假说所得到的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然后又产生了新的假说,如此循环往复。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研究人员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说,使用的实验设计有观察法,相关法以及实验法。

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特定的问题,每一种在某种方式中可能是强有力的,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存在缺陷。

社会心理学家的创新部分在于选择正确的方法,即最大化此种方法的的优点并最小化其缺点。

0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记录某个测量值或对该行为的印象。

观察法在描述某个特点的团体的行为或者某种类型的行为时非常有用。

观察法常用的形式有人物志,档案分析法。

人物志是研究者融入一个团体或一个文化内部,并且不带任何预设观念地进行观察和理解的研究方法。

人物志的关键是尽可能避免加入自己的预设的观念,并试着理解被观察这的观点和立场。

人物志研究中建立评分者信度非常重要,对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人对同一组人进行独立的观察和记录时,不同评判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常识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常识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常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科学。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和与他人的合作为条件的。

关注社会影响既是个体生存所必需,也是许多人的兴趣所在,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

大多数人一生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别人交往,从而受别人影响并影响别人,所以大多数人对社会行为都会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有自己的假说。

许多业余社会心理学家乐于验证这些假说,而这些“验证”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需要的那种严肃性和公正性,只能称为社会常识。

科学研究的结果经常与多数人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相一致,这并不奇怪,因为常识往往是以经过时间检验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

然而,社会心理学家要通过研究来验证假设,社会常识只有经过验证,才能上升为科学。

此外,许多被认为是真理的常识,通过严格的研究后,却被证明是谬误的。

例如,一般认为,因某一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可能会憎恨这一行为,但科学地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结果恰恰相反,即只有受到轻微惩罚的人,才会不喜欢那种被禁止的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却表现出对被禁止行为的喜好有点增
加。

同样,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如果我们无意中听到某人背后说我们的好话,那么就会喜欢这个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点是无疑的。

但是,社会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如果无意中听到某人对我们的评价不仅有好话,还有对我们缺点的“公平”批评,那么我们甚至会更喜欢这个人。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探索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态度、偏见和行为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对人类行为的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索。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独立发展。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始涉及更多与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相关的议题,如社会动力学、群体心理学和社会认知。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议题包括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社会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问卷调查、观察和纵向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人类行为。

问卷调查则通过向受试者提问来收集数据。

观察方法则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纵向研究则通过长期跟踪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解释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感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当个体持有矛盾的态度或观点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进而会努力寻找减轻这种不适感的方式。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时,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认知策略和处理方式。

•自我感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内在状态和特点。

•社会影响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和观点的影响,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实践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

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冴

1949年以前的初步发展阶段

1931年赵演翻译《社会心理学》 陆志韦1924年著《社会心理学新论》 孙本文1948年出版《社会心理学》

1949-1980的停滞与空白阶段 1980年的起步与发展阶段
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 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是其它自我的载体。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 生理自我 的层面;躯体、性别、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方 面的认识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 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1981年,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 学术座谈会,是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标志。 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分类 社会化的途径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社会化概述

是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 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和个体两 方面:

归因理论
内归因 :一个人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 与自己有关,如人格或态度。 外归因 :一个人之所以表现出某种行为,与他 所处的情境有关,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都 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的起因是由于个人特质。 至于情境,由于难以看见并加以描述,因此可 能被忽略。”

——Fritz Heider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1 2 3
个体社会心理 社会化 自我意识 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 社会态度 社会交往

教招心理学知识点

教招心理学知识点

教招心理学知识点
一、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索人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并研究其影响行为的因素,以及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主要包括心理发展、
行为学、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

二、心理学理论
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认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外界环境
的影响,个体接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响应,从而形成
被称为条件反射的心理模式。

2、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理论将人的心理状态归因于内在的心理
力量,如矛盾、冲突、欲望、利益、价值等,它揭示了一个人的行为与内
心力量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关系。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
强烈影响,受到社会文化、形式、价值观、习俗、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强大影响。

4、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内在的人格特
征所决定,人格特征不仅有外在表现的形式,而且有内在心理活动的潜在
动机,这些潜在的动机和内在的人格特征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影响着
其行为。

5、生物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关注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类如何被社会情境塑造、影响和操控,以及个体如何对社会情境做出反应。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来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认知,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评价和信念。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受到他们的社会认知的指导和影响。

人们的社会认知是根据他们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期待、态度、信念和情感形成的。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社会影响,即群体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合作、竞争、信任、归属感和亲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研究探究了个体如何受到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并阐明了人们为什么会遵循群体规范、对他人产生同理心或亲社会行为。

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共同作用于个体及其行为。

社会认知的独特之处在于,个体的社会认知不仅由内部因素决定,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社会认知不仅受到其自身的信念和态度的塑造,还受到社会成员的期待和环境的压力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为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获取、解释和运用社会信息的提供了框架。

在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社会认同、团结、合作、竞争、权力和领导。

这些概念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认同感,作为人们获得自尊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团结和合作是通过相互协作和共享资源来实现集体目标的重要机制。

竞争与合作并存,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以不同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权力和领导涉及到群体中不同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和领导力的运作。

总而言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认同、团结与合作、竞争、权力与领导等概念。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 1.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提问技术。 A.开放式提问 B.闭合式提问 C.半封闭式提问 D.反诘式提问 2.在上段对话中,咨询员使用了下列哪些咨询技术? A.内容反应 B.情感反应 C.重复技术 D.解释技术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 假设一名权威人士要求一些大学生对 另一名从未伤害过他们的大学生实行近乎致命 的电击。你认为这些大学生中同意这样做的百 分比是多少? 实验结果表明:有65%的大学生是这样做了
2、假设给予一群孩子奖励,要求他们做本来
就愿意做的事情结果他们对该项活动将会;a更 有兴趣;b一样;c不那么有兴趣了 调查结果显示:奖励人们原先就喜欢的活动, 通常会使这些活动后来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3、如果你反复的接触某种刺激,例如 某个人、某首歌、或某幅画,你对此刺激 物变得:a更喜欢;b不变;c一样 大部分情况下,重复接触某个刺激物会增 加对其的喜好。
4、如果你要求一位朋友的熟人帮忙, 比如借你100元钱。如果他帮了你的忙,那 么这个人会对你:a更喜欢;b没影响;c不 那么喜欢
结果表明:更喜欢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 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重要影响的学术思想:
1. 达尔文的进化论
2.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 5.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2. 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的观察。
特点:身临其境,可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笔记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笔记

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1社会心理学导论定义:研究人类的思想、感觉、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像的存在的影响。

社会影响的威力:超越人们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成为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性的基本动机:社会心理学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解读。

一个人对社会的解读来自两种基本动机:维护自尊的需求;正确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

只有考察人们如何解读社会环境的动机,才能了解社会影响的力量,避免归因错误。

社会心理学作用:应用到各种社会现实性问题解决,如减少偏见、遏制暴力及劝导人们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而不是依赖常识或长者的智慧。

2 研究方法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假说的来源自研究者的灵感或以前的研究和理论。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

外部观察不会加入他们自己的任何预成观点;参与观察法,研究者和被观察者互动;档案观察法。

相关法:相关系数高并不能决定因果关系。

实验法:社会心理学偏好的设计,因为他能使研究者推论出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外,没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结果。

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确保实验结果能外化到不同的人群与情境中。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取舍被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困境:不要尝试在单个实验中做到滴水不漏,通过实验室实验可以确保内部效度,通过现场实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外部效度。

跨文化研究表明:在某些文化中的发现并不总是能类化到其他文化中去。

基础研究旨在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能随时离开实验的自由)、确保匿名性、私密性、实用后释疑(尤其使用了欺瞒手法的时候)。

3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社会认知:关于人们如何选择、解释以及运用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的研究。

自动化:低付出思维,它不带意识、意图和目的,不需要努力。

图式对我们所识、所思、所记都有强烈影响,非常有用,也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人们自动形成刻板印象。

图式的可提取性是指图式和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先性,以及我们在做关于社会世界的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期末成绩为考勤加卷面成绩,共三次考勤,旷课一次扣6分,请假一次扣2分。

当盛气凌人的继母在场时,温顺而不起眼的灰姑娘在这个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王子在舞会上遇到的美丽出众的灰姑娘可谓判若两人。

家里的灰姑娘战战兢兢,而舞会上的灰姑娘神采奕奕,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自然大方。

灰姑娘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情境所具有的魔力。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但是,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

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

相比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试图在研究内容上更侧重于个体,在研究方法上更侧重于实验。

相比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得较少些,而更多关注人类如何看待、影响彼此。

事实上,我们多数人都对自己感觉不错。

在对自尊的研究中,即使得分最低的人,再给自己打分时也基本使用中等的评分标准,更进一步的讲,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最富挑战而且证据确凿的结论也和自我服务偏见有关。

好几个实验已经发现,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无法解决这样的外部因素。

相对于客观行为唯独,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每一个实验首先都给被试灌输了一种信念:或者直接宣称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或者向人们出示一些轶事式的证据。

然后,要求被试解释为什么该结论是正确的。

最后,研究者会告诉被试真相以期让他们彻底否定最初的结论:那个结论是为实验目的而人为捏造的,而且在试验中给一半的被试提供相反的信息。

然而,只有25%的人接受了新结论,大部分人仍然坚持对他们已经接受的结论的解释。

这种现象被称为信念固着,它证明了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下来。

“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大一心理学知识点简要概述

大一心理学知识点简要概述

大一心理学知识点简要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通过对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旨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学习效果,改善人际关系。

本文将对大一心理学的若干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概述,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人类是如何感知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对信息做出反应的。

在大一阶段,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认知过程,比如感知和注意力。

感知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环境进行接收和解读的过程,而注意力是指人类集中注意力于某个事物或任务,并忽略其他干扰。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至老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变化。

大一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比如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发展、社交关系形成等。

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人类在社交交往、群体行为、态度和偏见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大一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比如群体影响、归因理论等。

4.个体差异心理学个体差异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之间心理差异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大一阶段,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知识,比如性格类型理论、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

5.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疾病的发生、预防与治疗。

大一阶段,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比如如何应对压力、提高心理韧性等。

以上只是心理学知识的冰山一角,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社会学公开课社会心理学概论

社会学公开课社会心理学概论

社会学公开课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考察了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学公开课的角度,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社会影响对个体的塑造,以及个体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情感与情绪、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等方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2.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处理和理解社会信息,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推理。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解释,形成对他人和自身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中,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对同样的情境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解释。

2.2. 情感与情绪情感与情绪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直接关系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情感和情绪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如何通过情感和情绪表达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2.3. 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与群体关系是社会心理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群体的一员,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同时个体也会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心理与群体产生互动和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有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研究等。

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探索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问卷调查则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收集个体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看法和态度。

观察研究则是直接观察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以揭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在组织行为学中,社会心理学研究能够帮助理解和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100个心理学常识大全

100个心理学常识大全

100个心理学常识大全心理学常识大全⒈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个体和社会因素。

⒉神经递质的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到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调节人们的心情、注意力、学习和记忆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⒊情绪与情感有什么区别?情绪是暂时的、有强烈主观体验的情感反应,如愉快、悲伤、愤怒等。

情感则指更为稳定的情感状态或情绪倾向,如乐观、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⒋学习的四种基本方式是什么?学习的四种基本方式包括感知学习、联结学习、认知学习和条件反射学习。

感知学习是通过感官经验学习。

联结学习是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

认知学习是通过思考和理解学习。

条件反射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

⒌人类的记忆有哪些类型?人类记忆主要分为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知记忆是指短暂保留感官信息的能力。

工作记忆是指待处理信息的短期保存和操作能力。

长期记忆则是指长期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⒍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身体、思维和环境的主观体验。

意识的产生与脑部神经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大脑皮层的功能有关。

⒎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哪些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指婴幼儿期,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指学龄前儿童,儿童具备一些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运算阶段指学龄儿童,儿童可以进行逻辑、数学等具体操作。

⒏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来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模式。

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

⒐风险决策中的心理因素有哪些?风险决策中的心理因素包括风险厌恶、跨期选择、损失厌恶和选择困难等。

风险厌恶指人们对风险的回避。

跨期选择指人们在当前和未来之间进行选择。

损失厌恶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

选择困难指人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的困难。

⒑人的幸福感受受哪些因素影响?人的幸福感受受到基因、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

2. 社会影响:探讨群体、社会规范和文化对个体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3. 人际关系: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关系建立,包括友谊、亲密关系、冲突等。

4. 群体行为:关注群体的形成、结构和动态,以及群体决策、合作和竞争等方面的行为。

5. 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如社会比较、社会焦虑和幸福感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调查、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家试图揭示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并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Chapter 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我们的社会行为取决于客观情境、主观建构。

♐社交信念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影响彼此。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924♐社会心理学称为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他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并且与众不同时,我们会把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

♐我们的直觉影响我们的恐惧心理、印象、人际关系。

♐即时情绪、非语言交流都体现了我们的直觉能力。

♐思维、记忆、和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和自动的。

称为双重加工。

♐我们判断事物发生可能性取决于进入我们脑海中例子的可利用程度。

♐当准确性变得重要时,最好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抑制直觉冲动。

♐我们所说所想均学自他人。

关系对人类非常重要。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会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

♐我们的文化有助于定义我们的情境。

外在的社会影响力塑造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内在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性格倾向也会影响行为。

我们的世界建立在情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中。

♐生物性与生活经验造就了我们。

♐了解爱与恨,我们要考虑皮下的(生物)与皮间的(社会)影响。

♐我们是生物、心理、社会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个体——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社会因素,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个体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

♐解释的不同层面-我们不需要假设,因为在不同层面的解释中必定隐含某一个真理。

♐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共同信念-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的那些东西。

圈外人会引发我们关注这些假设。

♐价值观会影响概念。

我们在给形容词时其实在做价值判断。

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意见同样反映了咨询者个人价值观。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子领域,其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涵盖了个体、社会和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又反过来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认知:个体是如何看待自己,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认同等方式来建构自我概念。

2. 社会认知: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信息,以及其对他人和自身行为的判断。

3.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集体中的行为受其他成员影响的机制和过程。

4. 群体行为:研究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以及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

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深入探讨个体、社会和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操纵变量,观察其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研究者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了解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以及相关的心理过程。

3. 观察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

观察研究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4. 长期跟踪研究:通过对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可以了解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政治、营销和人际关系等。

1. 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关注教室中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教室环境的设计或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

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

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

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前者揭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而后者则探讨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两者强调的重点都是个体。

除此之外,沙莲香、周晓红和沈德灿等都对社会心理学加以定义,其中沈德灿教授在对所有的这些概念做了分析整合之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
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如米尔格拉姆(Milgram)关于服从的研究就是常识与实际不符的典型代表。

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者问被试在实验情境下是否会有服从行为出现。

被试的回答是否定的,但实验的结果却与被试的预期相反。

因此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去区分常识中的哪些东西是正确的,那些东西是不正确的。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的行为并不是全由意识与理性指引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引发行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如性行为、侵犯动机)等,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反现在的心理学家开始用社会信念(social belief)来理解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一旦对某些事件形成了社会信念,要想改变就很困难,这也是人们之所以固执己见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ideology)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

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社会心理学家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values)和信念的影响。

正如在2000年10月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许多人对肯德勒(Kendler)的一篇题为“价值在心理学中的角色”(The Role of V alue in the World of Psychology)一文的批评那样,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忽视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肯德勒在这篇文章当中反对把心理学价值化,认为由于价值观的偏差和自利性,使得它对心理学研究本身和社会生活都造成了危害)。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离不开价值观,不论是在选题、干预社会行为以及推广应用成果方面,社会心理学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