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管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对自己的身份、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
而自我管理则是指个体通过各种策略和方法来管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和动机,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进行探讨。
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理解。
它是个体认识自己的一种内在认知,能够帮助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并为个体提供身份认同和自尊感。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性格、能力、信仰等方面的认知。
1. 外貌自我概念外貌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外貌的认知和评价。
人们往往通过对自己的外貌进行评价来构建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自尊感。
然而,外貌自我概念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有时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满或焦虑。
因此,个体需要通过积极的自我管理来调节自己的外貌自我概念,提升自尊感和身体满意度。
2. 能力自我概念能力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概念的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经历、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积极的能力自我概念有助于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一个消极的能力自我概念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持悲观态度。
因此,个体需要通过积极的自我管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概念,例如设定具体的目标、寻求反馈和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
3. 价值观自我概念价值观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的价值观自我概念是个体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它对个体的行为指导和人际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个体需要通过积极的自我管理来建立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同时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情绪和动机的调节和控制。
它包括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等一系列策略和技巧,用于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思想、情感、交际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自我、社会认知、认同、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都与自我有关。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自我有关的一些概念,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本文还提供了相应的实例。
自我一词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比如认识自己及自己的社会角色等),是一个人对自己特性及其与他人相处方式的认识和评价。
一般来讲,自我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始自我(或称原始自我)、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
初始自我是个体的物质基础,指的是个体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的自我形象。
它是一个人的内在形象,包括一个人的具体特征,例如身高体重、肤色、发色、体型等。
这是一个人形成的第一个自我概念,是对外界环境的基本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特性和行为的深入认知,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信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概念化。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一个有益的朋友、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等。
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有不同的期望,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和实现这些期望。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是一个人对其内在特性及自我形象的看法。
例如,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也可能认为
自己很无用;或者可能认为自己有做某事的经验,也可能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等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相关的一些概念,可以看出,自我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同时也涉及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认同和价值观等内部层面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自我作为个体的核心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角色、能力、价值等方面的意识和感受。
自我是个体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的核心,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三、自我认同与身份1. 自我认同: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特征的认知,并且将这些特征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
2. 身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被他人所认可或者赋予的角色或者身份地位。
四、自尊与自信1. 自尊:指个体对于自己价值和能力方面所持有的主观评价。
2. 自信:指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应对某种情况时所持有的信心和能力感。
五、自我效能与控制感1. 自我效能:指个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2. 控制感:指个体对于自己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掌控程度和影响力。
六、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1. 自我监控: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的观察和评价。
2. 自我调节: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七、自我一致性与认知失调1. 自我一致性: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连贯性。
2. 认知失调: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或者行为时,出现与已有信念或者态度不一致的情况。
八、结论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
了解自我的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包括了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自我评价来实现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不断地接收来自他人的反馈和评价,这些反馈和评价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同事的赞扬和认可,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积极的评价;而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和责备,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负面评价。
此外,个体的自我概念还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个体的自我概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
比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独立,倾向于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发展;而东方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倾向于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扮演。
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儿童时期,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形成的。
儿童会通过与父母、老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建立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概念会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
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等方面的认知,这些认知对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还与自尊心密切相关。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个体的自尊心会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而自尊心的高低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
一个对自己有积极评价的人通常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和情绪,而一个对自己有负面评价的人则可能表现出消极、自卑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概念还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身份的认同和接纳。
个体的自我认同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它可以是基于性别、种族、国家或其他身份特征的。
自我认同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互动方式。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谈一谈对自己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谈一谈对自己的认
识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包括自尊、自我概念、自我认同等等。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情感反应,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主观判断和情感态度;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个体认识自己的结构;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意识,是出于对自我概念的认可和接受。
对于我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自我概念和自尊方面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失败时,往往会对自己过于苛刻和不够自信。
这时我会努力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找到原因并加以改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给自己找到一些喜欢的事物和活动,例如读书、听音乐、锻炼等,从而加强自尊心和愉悦感。
此外,我也会寻求外界的反馈和帮助,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点。
总之,我认为对自己的认识需要持续地反思和磨练,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 男女的自尊差异
– 多项研究显示,男性的自尊高于女性 – 女性通常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社会对其有更多的社会偏 见;即他人的消极评价导致 – 在印度和马来西亚要求女性做家庭主妇的国家,女性自 我概念很低;芬兰和英国女性劳动力很活跃,男女差异 不大。 – 司机、飞行员、航天员等行业
如何看待“女性年轻官员更易引争议”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对自我的定义随情境而定
– 对自我的描述会依情境需要而变化。完形填空:
• “我是一个……的人”,暗示个体情境,回答倾向宏观 • “当……时我是一个……的人”,针对具体情境,回答细节
– 香港学生在用英文回答“who am I”的问题时,主要 描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在用中文回答“我是谁” 时主要阐述了与群体共有的特质。 – 情境变化对群体认同的影响:钓鱼岛问题和“双非”孕 妇 – 我们的不同身份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 选择行为
(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 (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1)获得的成就
(2)替代性经验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 人们如何评价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好坏?
– 向下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差或者比自己层次 低的人进行比较。提升自我形象 – 向上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好或者比自己层次 高的人进行比较。威胁自我形象
非常 符 符合 合 1、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 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2、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3、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 败者。 4、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6、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8、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9、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 10、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4 4 1 4 1 4 4 4 1 1 3 3 2 3 2 3 3 3 2 2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认知和评价的总体描述和评价。
它包括了自我形象、自我感受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是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基础。
自我概念也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情感状态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从出生开始形成的,它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影响。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亲密关系以及同伴间的交往等,都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家庭、地区、民族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于自我概念的认知。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对个体的自我评价往往更加审慎,强调的是群体中的集体价值,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体更加强调自我实现和独立性。
这些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标准和自我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对个体自我概念影响最大的一环。
例如,如果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具有明显的期望值,这种浓厚的期望值会对孩子的自我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处罚和惩戒,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从而影响到孩子自我评价的形成。
此外,亲密关系以及同伴间的交往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往往需要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心理态度,这些心理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朋友和亲密关系能够支持和鼓励他,这种支持会使他对自己的评价更加积极,自我肯定感更强,自然而然地产生正向的自我概念。
在自我概念的研究中,有一个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的概念,叫做自尊。
自尊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整体评价和情感体验。
简单来说,自尊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满意度。
自尊的高低也会对自我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自尊较高时,个体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心理学旨在研究个体内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在日常交往、职场竞争、自我实现等方面,自我概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的定义、演变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的理解、感知和评价,是个体形成自我认知的基础。
它不仅包括外界给予的角色、身份、评价等外部标签,还包括个体内部的信念、价值观、情感等内在因素。
自我概念的核心是“自尊”,即个体对自身的自我价值的看法。
自尊在自我概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简单的身份认同:这个阶段的个体只能基于外部因素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如性别、年龄、种族等。
2.较为复杂的身份认同:个体开始使用更具体的身份标签,如职业身份、兴趣爱好等。
3.自我知觉:个体开始理解自己的内在特质和能力,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4.自我评价:个体开始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评价,产生情感上的反应,如自豪、羞愧等。
5.自我概念的整合:个体将各个方面的自我认知整合成一个全面的自我概念,形成一种对自己的完整认知。
二、自我概念的演变自我概念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个体在生活中持续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这些信息能够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大影响。
自我概念的演变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识引导: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可以促使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人发现自己不太喜欢某个兴趣爱好,那么他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其他事情,从而阐释出一个新的自我概念。
2.他人反应引导:个体可以从旁人的言语和行为中获得对自我的反馈,特别是对自我价值的反馈。
例如,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评价可能会影响他的自我评价,从而进一步改变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2. 自我表现是复杂的
社会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形成 了人与人之间多重的关系,因而对人关系中 的自我意识及其表现也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其复杂性来自三方面: ◇ 对方本身的特点; ◇ 当时的情境; ◇ 所属团体的参照。 第4章
原因是他们把与其交往者的自我表 现作为一个参照点。
在人际交往中,当缺乏一定量的信
息时,个人会根据猜测或经验而作出其自 我表现。
也有例外情况。
第4章
当时的情境 格京的实验以一群新入学的海军学员为研究对 象,把他们分为A、B两组,对每一组被试都交给
他们一个同样的工作任务,但给以不同的指导语:
项目 指导语(强调) 分组 A组 B组 团结协作 总要求 个人自我描述 谦虚、批评自己
自我评价的功能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 关系有较大的影响。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 自我评价 第4章
自我评价具有主观性 自我评价内容具有多样性 ◇ 以自己理想形象为蓝本的自我评价, 如自我满足感、不知足感。 ◇ 以周围其他人作为标准的自我评价, 如自卑感、自我优越感。 ◇ 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情绪方面的表现,
如自信心、胆怯等。
第4章
2. 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 ◇ 霍林沃斯的研究。 ◇ 沙平的研究。 ◇ 苏联心理学界的研究。 第4章
3. 自我意识的作用 影响和控制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 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 自我知觉(社会心理学)
•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 • 加工整合
•
自我概念
•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影响着个人的想法、 情绪与行为。 • 1 、自我表达( self-expression)性行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 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即自我概念。
•
• 研究表明,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进入能允许 他 按 与 自 我 概 念 一 致 的 方 式 行 动 的 社 会 情 境 ( Snyder & Gangestad, 1982)。(十一)
• 低:常根据自己内心的态度及自己的性格而行动,所以, 在不同的情境中,在面对不同的观众时,都表现出一致的 行为。
了解你自己
自我监控量表(是/否)
• • • • • • • • • • 1、我发现模仿别人的行为是很难的。 2、我的行为通常是我内心思想情感的真实表露。 3、在晚会和其他社交聚会中,我并不试图按别人的喜好说话做事。 4、当别人和我的观点不同时,我会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 5、我能够对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做即兴讲话。 6、我会做出一些样子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让人高兴。 7、当我在某种社交场合中拿不准该怎么做时,我就参照别人的行为。 8、我或许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9、在选择电影、书籍和音乐时,我很少需要朋友的建议。 10、有时我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情感超出了实际的程度。
• 采用句子完成法,即让被试写20个句子来描述自己,来回 答“我是谁”这一问题。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1、他人的反馈
• 特别是当许多人对自己看法都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 看法是真的。 • 2、反射性的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 )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评价。
自我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包含了个体对自身认知的各种特质、角色和身份。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建构的,它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比较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个体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形象,从而构建自我概念。
社会比较可以发生在与同伴、家人、同事等不同的参照对象之间,这种比较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认知的不同方面,如外貌、智力、社交等。
其次,自我反思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表现、态度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反思可以通过自我观察、他人反馈以及社会规范等方式进行,它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塑造自我形象。
此外,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也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通常会根据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评价自己,特别是重要他人(如父母、朋友、老师等)的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
他人的正面评价会增强个体对自我的认同,而负面评价则可能导致自我负向评价和自卑情绪。
另外,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在形成和塑造自我概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对于自我认知和表达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同。
例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和个别价值,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注重集体和社会角色。
这些文化差异会对自我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积极建构和自我价值的认同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相反,自我认知的负向评价和自卑情感往往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困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
总之,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比较、自我反思和他人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自尊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自尊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和自尊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对于理解个人在社会中行为和情感的形成过程,自我概念和自尊是不可或缺的。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一个定义和认知,是由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情所形成的。
而自尊,则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评价。
第二章:自我概念的理解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我形象和自身特质的了解、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朋友圈、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自我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是独特的。
第三章:自尊的概念和研究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形象、价值和能力的评价,是一个人自我认同和尊重的重要体现。
在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中,自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尊是一个人内在的感觉,它可以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过高或过低的自尊水平都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章: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关系探讨自我概念和自尊密不可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影响。
自我概念作为自尊的基础,尤其是正向的自我概念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自尊。
自尊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概念,自尊自信的个体通常会对自己有更加积极的认知和评价。
第五章:自我概念和自尊的研究实证社会心理学家们对于自我概念和自尊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他们通过实验和调研的方式,得到了许多实用的结论。
例如,自我概念和自尊对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自尊水平高的人在学业上通常表现更好。
此外,自我概念和自尊也与社交能力、情感管理以及健康等方面有紧密联系。
第六章:自我概念和自尊的意义和应用自我概念和自尊对人们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了解自己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定位自己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实践中,社会心理学家们也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七章:结论自我概念和自尊是社会心理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科学。
它探索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观念、情感和行为,并研究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自我概念、认知失调、归因理论和集体行为等。
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感受。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自我认知、自尊和自我效能等。
自我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判断和决策,也与集体认同密切相关。
自我概念的构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例如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自我概念的信息。
二、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相互矛盾的认知之间产生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改变认知、评价或行为来减轻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调整,对人们的决策和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三、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研究个体对行为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
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时,通常会从内部或外部原因进行归因。
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征和能力,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
归因理论对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评价有重要意义。
四、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群体中个体的行为表现。
集体行为受到群体的规范和共享观念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决策的风险偏好和集体效应。
例如,集体行为中的交火射击效应指的是当个体在群体中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冒险的行为。
五、群体偏见群体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表现出偏见和歧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偏见往往根植于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并能够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理解群体偏见的心理机制对于减少歧视和改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六、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他人对个体观念、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信息影响、规范影响和归属影响等方式产生。
例如,从众效应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明确情境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索了自我概念、认知失调、归因理论、集体行为、群体偏见和社会影响力等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 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一、自我意识概述在进行自我分析之前,先来简单解释相关概念,以方便理解。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这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我是指各种身心状况或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物质的我、精神的我、社会的我。
而自我意识是由自我中的精神自我部分发展而来的,它可以被看作人精神自我的一部分。
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及由此产生的意向,即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它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认知的、情感的、意向的。
这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它反映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有哪些心里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结构方面有不同的认识。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理论中详细探讨了自我解构。
他将自我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人本主义的罗杰斯将自我意识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两个方面。
中国:我国学者对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多种,在此不做赘述。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关于自我意识的内容,一般有两种分析法。
一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而是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
二、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进行自我分析(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其中自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无意识的人格结构部分,是由本能和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的意识部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它能够依据现实的尺度压抑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道德良心与自我理想相结合的部分,遵循的道德原则。
超我使个体力图与社会文化保持一致,以实现社会化。
(二)、自我分析1.超我过强,长期压抑本我,导致自我认知偏差我是属于天生自省能力过强的人,拥有自省能力本事件好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自尊,我们对于自己的总体看法。是人的自我概念 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 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 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 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径:
– 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 – 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第三节 自尊:对自己的态度
习得无助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塞利格曼(Seligman, 1975, 1991)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当人们在 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 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 就产生了习得无助。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 效的,而变得被动。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放弃, 成为习得性无助者。
(二)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 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 到无望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 曼等人(Seligman &Overmier,1967)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 现的。
无法控制的 失败事件
相信不能控 制的观念
– 存在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更强调谦虚,学生会将学业成功归 功于老师,将失败认为是自我缺陷;美国学生更多将成功归 因于自己的技巧,失败认为是他人。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积极错觉的现实意义
– 有关自己的不完全的准确信念,总是认为我们能做的比 实际上做得多,并认为负面事件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 自己成功的概率更高。 – 积极错觉作为适应性行为存在,帮助提高人们的满足感、 自信和自我控制感,维持自我效能感。 – 会低估完成工作的时间,造成拖延。 – 美国的“次贷危机”、信用卡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对自我的定义随别人的看法而定
–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以及我们觉得他们以后可能会怎么看 会影响自我。 – “非主流”的自我展示
• 穿体装饰:耳钉、鼻环 • 纹身 • 同性恋身份
– “非主流”通常知道自己的行为招致他人偏见,正是如 此才导致对主流审美的抛弃,而认同跟他们的一样装饰 或审美的人们。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决定
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放弃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 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 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 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 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 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 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 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过多的选择可 能使人麻痹。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1.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
– 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以确保 他人对我们的印象是建立在我们的优点之上。 – 列举证明自己的“证书”:高分、学位、参加活动等
• 2.显示(Exemplification)
– 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
– 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短暂有效性
• 6.逢迎(Ingratiation)
– 说他人喜欢的话,俗称拍马屁。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7.自我验证视角
–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能同我们的自我概念一 致,即使有时的看法是消极的。 – 一个害羞的、很笨的人被夸赞外向而聪明,结果会怎样? – 人们会对证实了我们自我概念的人的印象更好,即使他 们说的并非什么好话。
• 年龄过轻往往成为了公众质疑的理由,潜规则、违规提拔、家世背景 等揣测不断。
• (一)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概念是心理学家罗 特(Rotter, 1971, 1973)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指 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 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低自尊的负面影响:药物滥用、学习成绩差、抑郁症、 暴力攻击行为 – 高自尊与欺负、自恋、表现癖、自夸以及人际侵犯有关 – 高自尊意味着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感,优越感一旦感受到 威胁,需要被维护。可能引发敌对和防御反应。
男艺人里除了金城武是 A货,陈坤、吴彦祖、 古天乐都只能是B货。 “我不管别人眼光如何, 在我自己心中,我觉得 我绝对是A+货。”
– 确定客观比较标准:找到在大的社会范畴内相似的人进 行比较,性别、种族或者某个特定领域的经历等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自我评价维护模型和社会认同模型
– 自我评价维护:自我为独立自我,此时与他人进行比较 – 社会认同模型:当我们把自己归类为某一个群体成员, 而比较的对方也是这一群体成员。 – 远离在自己看重的领域表现得比自己好的个体;喜欢表 现得比自己差的个体 – 不同归类决定对优秀个体的看法
• 3.谦虚(Modesty)
– 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 相对于西方而言,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品质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4.恳求(Supplication)
– 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 弱者向强者的求助时常使用该策略:修电脑
• 5.恫吓(Intimidation)
不符 很不 合 符合
2 2 3 2 3 2 2 2 3 3 1 1 4 1 4 1 1 1 4 4
>35分 高自尊;30—35分 较高自尊 ;25—30分 一般自尊 ;20—25分 较低自尊;<20分 低自尊
• 内隐自尊的测量
– 经典条件作用测量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内隐自尊的变化 (Dijksterhuis, 2004) – 将“我”和积极词汇(“好”、“聪明”、“热情”) 反复内隐配对(快速呈现配对组被试无法辨认)后,发 现实验组被试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 – 后对两组人的智商消极反馈,发现相对于控制组而言, 实验组的被试很少有自尊感的降低。
• 当把他人看成一个单独个体时,会讨厌表现得比自己好的人。 单人比赛 • 当把他人看成群体一员时,会喜欢表现得比自己好的的人。团 体接力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自我服务偏差
– 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人们使用一些技巧使得自我感觉 良好。高于均数效应就认为自己在所有方面都应该是属于中 上水平的。 – 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 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 外部因素。 – 体现在团体成就中:球迷认为是自己在场欢呼造就了球队的 胜利。成功团体的成员认为自己是主因。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 选择行为
(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 (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1)获得的成就
(2)替代性经验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 人们如何评价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好坏?
– 向下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差或者比自己层次 低的人进行比较。提升自我形象 – 向上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好或者比自己层次 高的人进行比较。威胁自我形象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 自我呈现
• 对自我的思考
• 自尊
• 自我效能感
• 社会比较
主要内容
• 自我抬高
• 显示
• 谦虚
• 恳求
• 恫吓
• 逢迎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也叫自我表演或 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 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让他人对自 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多 种多样。
非常 符 符合 合 1、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 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2、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3、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 败者。 4、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6、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8、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9、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 10、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4 4 1 4 1 4 4 4 1 1 3 3 2 3 2 3 3 3 2 2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对自我的定义随情境而定
– 对自我的描述会依情境需要而变化。完形填空:
• “我是一个……的人”,暗示个体情境,回答倾向宏观 • “当……时我是一个……的人”,针对具体情境,回答细节
– 香港学生在用英文回答“who am I”的问题时,主要 描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在用中文回答“我是谁” 时主要阐述了与群体共有的特质。 – 情境变化对群体认同的影响:钓鱼岛问题和“双非”孕 妇 – 我们的不同身份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第三节 自 尊 • 自尊的测量
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 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 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 Stapp, & Ervin, 1974))。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 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 据2012年08月18日02:59 京华时报载 • 昨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 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女性官员个人舆情比 重大幅增加,其中80后女性官员尤其容易引发热议。 • 蓝皮书指出,2011年女性官员个人舆情比重大幅增加;女性年轻官员 更易引争议。官员个人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舆情焦点,2011年官员个人 舆情共有39起,占全年官员任免舆情事件的76%。其中80后女性官员 尤其容易引发热议,12起影响较大的女性官员任免舆情事件中,有6起 事件的涉事主体都是80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