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二章(周晓红)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社会心理学在其形成的初期,还缺乏兹后导致它不断繁荣 的任何一种实证手段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在社会经验论阶 段尽管已宣告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但它毕竟还带有明显的思辨和抽象性质,是一门描述性较 强的科学。从本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手段的运 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 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学。这是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即 所谓社会分析阶段,具体特征为: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 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 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 殊论。从这以后,社会心理学在60余年中获得了空前稳步 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 英国人和美国人汲取了不同思想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 孤,但其中的思想却最 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 本能心理学不仅表现出 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 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 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 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
阅读资料:20世纪初的两大 心理学派别——精神分析
三大直接来源之一: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 精神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在历史的进程之外独立存在着的,而 作为个体的人们只是它的代理人。在黑格尔那里,个人是微不足道 的,‚单个的个人只有作为某种普遍物的成员才能表现自己‛(黑 格尔,1961:323)。此后,• 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 哲 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或‚整体精神‛,并由此成 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通过拉扎勒斯和斯泰因塔尔的杂志, 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他历时20年(1900-1920) 写出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 ,• 族心理学的较为合 民 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 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Wundt, 1916:3)。 比如,语言、神话和习俗就不是由个体创造的,而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民族心理学应当采用自己的方法对这类文化产品进行分析。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社会动机,顾名思义,是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基 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从其外在 形式来看,总是与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相联系的, 而从其内在起因来看,则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 所推动和驱使的。如果说外在的目标和方向说明 了社会行为的指向、所要获取或所要达到目的, 那么,内在的动力则解释了社会行为的为什么问 题。社会动机的研究直接涉及到上述两方面的内 容,它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理内驱力产生于生理不平衡,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 由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2020/4/30
现代社会心理学
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人的一些社会性 本能,来源虽必然是很早,早到他的原始的时 代,甚至可以更早地追溯到和猿猴难于分辨的 他的远祖的时代,却直到今天还在对他的一些 最好的行为提供动力。”
2020/4/30
现代社会心理学
侵犯的特征
侵犯意图和动机的存在, 它是一种有意使他人 遭受伤害的行为。
侵犯不仅包括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也包括企 图在心理上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暴力伤害 他人身体的行为是侵犯行为,辱骂诽谤、毁人 名誉的行为同样也是侵犯行为。
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还以行为被施予者和社 会的判定为前提。
2020/4/30
பைடு நூலகம்
现代社会心理学
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内驱力是人体维持和恢复生理平衡状态的产物。 生理需要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
机体内生理内驱力的存在 。 体内所存在的这种内驱力必须在个体的心理上有所
映,也就是说个体要意识到这种生理内驱力的存在, 要感受到体内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生理紧张。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揭示 了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和行为活动的目标方向。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7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社会认知5.1复习笔记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1.社会认知(1)定义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对人的知觉、印象、判断以及对人的外显行为活动原因的推测和评价,是社会认知活动发生和进行时所经历的几个主要过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2)认知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和费斯汀格等人创立的所谓“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一致性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种典型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作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到60年代中期,在理论上,着重阐述社会认知动力过程的认知一致性理论逐渐为着重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的归因理论所取代。
2.社会认知的途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所有这些组成了社会认知活动的基本途径。
(1)人的面部表情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
(2)人的言语活动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
(3)人的体态表现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体态,都能够表达和反映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4)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做事、待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也是对此人进行观察、了解并形成关于此人的知觉印象时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了解一个人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2.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其理论主要源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
1.孕育时期的线索孕育时期社会哲学家们主要围绕“人性”所展开争论。
其基本的理论线索只有两条:(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2.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继承和发展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原因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改变社会。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1)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
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
(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
(3)亚里士多德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起源。
(4)亚里士多德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经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人类社会本质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
这一切连带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形成时期的特点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既来自社会的需要,也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
例如社会学中的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学,欲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导致了“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的过渡,并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动机)【圣才出品】

第6章社会动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行为目标和动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B.个体的同一动机,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C.在一定条件下,动机可以转化为行为目标,而行为目标也可以转化为动机D.目标本身一定是行为的动机所在【答案】D【解析】在许多复杂的活动中,作为行为直接目标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行为的动机。
2.挫折—侵犯学说是由()提出的。
[2003年8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罗伦兹B.弗洛依德C.班杜拉D.多拉德、米勒【答案】D【解析】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3.下列哪种犯罪理论是把人类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的第一次尝试()A.随异交往理论B.标签理论C.精神分析论D.挫折一侵犯理论【答案】D【解析】挫折一侵犯理论的观点是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
A:随异交往理论认为犯罪多是在诸如家庭、邻里伙同辈团体这些亲密的初级群体中和他人互动之后习得的行为。
B:标签理论的观点是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看作是越轨者,这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C:精神分析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体死亡本能指向自身外部的一种表现。
4.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以下五种:①社交的需要、②安全需要、③自我实现的需要、④生理需要、⑤尊重的需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依次应为()A.②④①⑤③B.④②⑤①③C.②④①③⑤D.④②①⑤③【答案】D5.利他行为是指()A.一种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B.一种自觉自愿、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C.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D.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答案】D【解析】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精品

社会心理学关注沟通中的信息传递、非言语行为、沟通障碍以及有效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沟通
人际关系与沟通
研究个体如何受到群体压力、从众行为、服从权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探讨说服的原理、技巧以及说服效果的影响因素,如说服者的权威性、信息呈现方式等。
社会影响与说服
说服
社会影响
研究群体动力学、群体决策、群体冲突与合作等方面的心理规律。
群体行为
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领导行为、工作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组织行为
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欧洲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对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法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注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注重实验和社会调查,对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强调群体心理和社会化过程,关注集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群体心理和集体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法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以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和马克斯·韦伯为代表,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关注文化、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认知革命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不同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会有所不同。
03
社会心理学在欧洲的发展
法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古斯塔夫·勒庞、爱弥儿·涂尔干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家的观点:解释个人行为
心理学家肖和康斯坦佐: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 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 为的科学研究”;
G.奥尔波特:“大多数社 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 心理学旨在理解或解释个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 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 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Allport,G.,1968)。
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 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
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
的主要内容。
体行为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 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 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 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 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908 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 “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 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 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 向 ”(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
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 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 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 心理学化的倾向。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 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 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 “群体”。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 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 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 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 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 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 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说明:我们从指定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以及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统考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巩固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从而做到全方位备考。
一、单选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第3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5章社会认知第6章社会动机第7章社会态度第8章社会沟通第9章群体与互动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第11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12章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第13章文化、亚文化与群体人格第14章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选题1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 A.证实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基本归因偏差D.自我服务偏差【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虽然并没有哪个理论家提出过一种叫做“角色理论”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但还是有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侧重与“角色”这一核心概念相关的实际研究的学者,共同为所谓的“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请问以下因果程序图主要表征的是()A.结构角色论B.过程角色论C.社会学习角色理论D.认知社会化角色理论【答案】A【解析】林顿认为地位和相应的一系列期望组成了潜在的社会结构,这些期望又通过角色承担着个体自我的角色理解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来传递,最后通过个体的具体角色行为来实现。
2.京剧《赤桑镇》中的包拯,作为法官他要执法如山,要斩包冕,而作为包冕的长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亲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之后,包拯还是选择了前者。
请问这一故事主要体现了下面哪一种情况()A.角色紧张B.角色错位C.角色内冲突D.角色间冲突【答案】D【解析】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时会引起角色间的冲突。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角色中属于自致角色的有()A.父亲B.法官C.政府外交官D.封建社会世袭公爵E.议员【答案】BCE【解析】“父亲”角色,是建立在血缘这一先天基础上,通过父子关系产生的角色,所以属于先赋角色,而非自致角色;“封建社会世袭公爵”亦为如此;而“法官”、“政府外交官”、“议员”则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角色,所以属于自致角色。
2.下列表述中属于角色间冲突的情况是()A.班上好学生希望班主任王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王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B.小王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婆媳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妻子要小王和她搬出去单独住,小王的母亲要求他作“孝顺儿子”和他妻子离婚C.学生会主席刘胜星期五上午要参与主持校学生会工作会议,而那天上午同时还有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必须要去D.一位教师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回家后还要教育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E.丈夫既希望妻子温柔体贴、操持家务,又希望她在事业上出人头地【答案】BC【解析】A项的情况是由于角色互动对象(学生)对同一角色(班主任)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属于角色内冲突;D项中并未表现出角色冲突的迹象;E项是同一角色互动对象(丈夫)对某一角色(妻子)提出的相互矛盾的角色期望,属于角色内冲突;而B项和C项中,不论是小王抑或刘胜,都同时受到了他们身上两种角色提出的矛盾角色行为要求,所以属于角色间冲突。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2/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7
02
社会认知
2024/2/3
8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2024/2/3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整体性、互动性、情境性 和动态性等。
2024/2/3
21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态度的形成
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学习、模仿、认 同等机制逐渐形成。
社会态度的改变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来改变个体的社会态度,其中认知失 调、社会比较、情感卷入等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2024/2/3
22
社会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1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后果
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性、价值观、能力等)、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制度、群 体氛围等)和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行为后果
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等;对社会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同时,社会行为的后果也会 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和动机。
13
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2024/2/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社会行为产生 和持续的动力。动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期 望理论等。
目的性
社会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人们通过社会行为想要 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有不同的 目的,如追求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自我价值等。
社会心态_情感治理与媒介变革_周晓虹

32社会心态、情感治理与媒介变革□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所有论题中,“社会心态”是一个仅次于“社会心理”一词赢得广泛关注的概念,这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从法国早期社会学中继承而来但却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概念,甚至被人们称之为“汉语社会心理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科的一大贡献”[1]。
尽管最近十多年来,围绕“社会心态”的概念,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界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但却很少有人专门讨论在媒体变革尤其是包括微信这样的新媒体横空出世并顷刻间席卷中国甚至世界的年代,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嬗变规律。
媒体的变革肇始于1990年代的“民生新闻”,但在最近十年里却因互联网络尤其是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产生了真正称得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态,尤其是体现出了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的变动性和互动性,它的建构性特点前所未有的鲜明起来。
其二,它也增加了我们对社会心态的研究难度,因为变动性的加快,一种社会心态不仅会在顷刻之间形成,而且常常变化无常,让人无法揣摩,更无法定型。
其三,同样还是因为媒体的变革,互动和传播的便捷使得一种社会心态的蔓延十分迅疾,影响力也前所未有的高涨,这给情感治理以及消极的社会心态及其社会后果的把控,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困难。
一了解社会心态的本质对上述问题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社会心态,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界也包括社会学界,目前基本上已经达成了两个共识:第一,社会心态是一种宏观的社会心理态势。
换言之,它不是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我们日常所说的“端正好自己的心态”不同,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整个社会或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宏观的社会心理状态。
第二,因为受到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这一社会心理状态是动态的,或者说改革开放以来,在“赶超”这一全民的社会心态和现代性体验的制度惯性下,中国社会变迁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幅度之深、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史无前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此相应,在上述著作 中,用来说明社会心理 现象的基本概念都与个 人特征或个人内在的人 格与心理倾向密切相关, 人格和自我、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社会判断、 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 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 的主要内容。
现代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既来自社会的需要,也 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本身的发展需 要。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T. 希布塔尼指 出的那样,社会心理学所以能在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成为独立的学科 ,一个重要的原 因在于当时已有的学科(如社会学和心理 学)无法解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某些特定问题。
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尽管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丝毫不亚于社会学, 但这种兴趣最初却形成了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 。 • 精神病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 眠术的应用,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依赖于另一个体 的操纵作用这一事实,从而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正由此,有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 实验社会心理学发 端于 1842 年布雷德的催眠术实验。布雷德创用的‚催 眠术‛一词经麦斯麦广为传播之后,‚许多理论家们 将这一现象作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萨哈 金,1991:5)。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中,似乎出现了一种彼此接 近的运动。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与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 有着密切的联系。自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 斯特· 孔德凭着皇皇三大卷《实证哲学教程》宣布了社 会学诞生的那天起,社会学就力图从其他知识部门吸 收现有的规律解释一系列的社会事实。这种社会学的 还原主义在历史上的第一种形式是‚生物还原主义‛, 最为典型的是斯宾塞的‚有机学派‛。其后,生物还 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学规律,即将心理规 律看成是解释社会过程的万能模式,欲图在心理学中 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这就导致了‚生物还原主义‛ 向‚心理还原主义‛的过渡,并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学 中的心理学派。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马克思:工业文明的警示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 意识到,工业文明的发 展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 了现实的可能性,他们 提出‚工业的历史和工 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 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 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 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 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2018/10/24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人性善说:柏拉图到斯金纳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 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苏格 拉底说过:‚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 育而成的么?‛ 从这一观点来看,•人性及人的行为是由社 会决定的。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设计一种社会, 使其中的孩子能够由适当的教育加以适当的塑造。 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观点在后来的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 梭等人的学说中继承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 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 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于改变社会。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的由来与发展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4、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即霍兰德所说 的社会哲学阶段,其母体是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 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这一时期与其后的几个 时期相比,时间跨度较长,而且由于在这一时期中‚社 会心理学思想同一般的心理学思想的见解紧密相连,因 此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观点划分出来‛(安德列耶 娃,1984:24)。但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 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要在该时期找出和现代社会心理学较为接近的主 题的话,那么,这一两千年中社会哲学家们围绕‚人性‛ 所展开的争论算得上是‚正宗‛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 的时期,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和由此而来而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发展,许多学科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 进步,其中包括那些同社会生活的各个过程有直接关系的 学科。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意识到,工业文明的发展为 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他们提出‚工业的历 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 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 学。‛ 确实,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人类社会本质 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 这一切,连带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 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人性恶说:亚里士多德到马基雅维里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 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 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 ‚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 多德直接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 范畴‛(威廉· S.萨哈金,1991:1)。他在《诗学》中提 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 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他在 《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 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而他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 经圣·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 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 给予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现代社会心理学
1905年的芝加哥: 工业文明的一种诠释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和、时蓉华的 著述外,大多数学者都认 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 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 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 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 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 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 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 体行为的影响。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
孔德(1798-1857):社会学之父
孔德:科学是为了预见, 而预见是为了获取力量 实证的含义:(1)真 实的,与虚幻相反; (2)有用的而非无用 的;(3)肯定的而非 犹豫的;(4)精确的 而非模糊的;(5)肯 定的而非否定的。
2018/10/24
现代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