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蚌埠市第四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安徽省蚌埠市第四职业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
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2—14题。
(9分)
“诗言志”观念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又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我们不妨以“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诗言志”见于《尚书·尧典》,它只是原始乐教的一个关目,沟通人神的一条途径,达致“神人以和”的一种手段。
早期的“诗言志”还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而是宗教观念。
但它为后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以后,“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与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紧密结合。
“采诗”和“献诗”制度使“诗”成为表达氏族情感和沟通政治情绪的工具,完成了从“神明昭告”向“天子听政”的转变。
社会礼乐制度规范和仪式运用规则赋予了诗乐以意义和价值。
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而获得独立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一是通过“赋诗言志”以摆脱乐教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独立“言志”功能;一是通过“礼”“仪”之辨以摆脱典礼仪式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内在意义价值。
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春秋诗教传统,为诗的观念解放和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使诗进入到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
“献诗陈志”的礼乐教化增强了诗的社会性功能,文学观念的伦理道德要求可以从这里获取实践理性经验。
“赋诗言志”的春秋诗教赋予了诗的独立性价值,文学观念的私人化倾向可以从这里开放出个体人格和精神情感的奇葩。
当诗获得独立价值并与个人精神生活和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独立的文学观念也就同时发生了。
春秋末年,孔子继承西周以的诗教传统,强调其“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提倡用诗培养君子“威仪”和“气志”,并指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术路径,将重视集体仪式的传统诗教改变为重视个体人格修养的新诗教,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成熟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孔子的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头,无论道家、墨家,还是后起的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并循着各自的学术路径表达他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
的发展方向。
探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路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观念的发生路径和建构过程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有删改)12.下列不属于诗言志可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的理由的一项()A.“诗言志”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B.我们从“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中,认识和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C.道家、墨家和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孔子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头。
D.“罢黜百家”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的“诗言志”虽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但为后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我们仍可视其为“千古诗教之”。
B.西周时“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这使“诗”的社会性功能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受到了礼乐的束缚。
C.通过“赋诗言志”和“礼仪之辨”,“诗”的独立性价值得到凸显,这为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D.孔子将“诗”与个体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提倡用“诗”培养君子的“威仪”和“气志”,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14.概括“诗言志”观念的演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3分)。
参考答案:
12.B.“认识和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是“诗言志”作为“标本”的作用,而不是可称为“标本”的理由。
13.D .“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错。
原文中有“孔子继承西周以的诗教传统,强调其‘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
14.参考答案:(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①早期的“诗言志”是宗教观念,是达到“神人以和”的一种手段。
②西周时,“诗言志”与礼乐教化联系紧密,成为表达氏族情感和沟通政治情绪的工具。
③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而获得独立发展,进入到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拿枪的人
[美] 奥斯卡·希斯戈尔
我的枪指着他们9个人不知已经多少个小时了。
20天的海上漂流,我差不多一直坐在救生艇的尾部,在那儿我可以用枪瞄准控制住所有的人。
从他们愤怒的目光里,我知道他们有多恨我!
尤其是水手长杰夫·巴列特。
只听他用生硬沙哑的声音说道:“辛德,你是个笨蛋吗?你还能撑多久?你现在就要睡着了!”
我没有回答他。
他说的是事实,我大概已经有72个小时不敢闭眼了。
我觉得我马上就要睡着了,我知道,只要我一闭上眼睛,他们就会疯狂扑向仅剩的半壶水。
最后半壶水就在我腿边。
我们的“蒙塔拉”号船失事后,船长被海浪卷走,剩下我这个三副是船上的最高领导。
但现在,我已没有任何身份,任何权威,我只是一个让他们远离这丁点水的残忍的枪手。
暴风雨已经过去了,大西洋的波浪缓缓地起伏,虽然才是上午,但阳光已足可灼伤人的皮肤。
我的喉咙也在冒烟。
跟他们一样,我也把活下去的希望全放在这一小口水上。
我知道,只要我们能期待喝上一口水,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我必须尽可能地推迟喝掉这口水的时间。
桨已经停了很久,他们太虚弱了,划不下去了。
我面对的9个人已经变成一群满脸胡子、衣衫褴褛、半裸着的野兽,我想我也跟他们一样。
有几个人靠在船舷上睡觉,其余的人紧盯着我,准备等我一合眼就跳过来。
杰夫·巴列特离我最近,这个水手长是个秃顶大力士,不但长相凶狠,还一脸伤疤。
他曾经参加过上百次的战斗,那些伤疤都是在战斗中留下的。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其他人的目光也一刻没离开我脚下的水壶。
巴列特不时嘲讽我:“傻瓜,你为什么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都睡足了,而你已经差不多3天3夜没睡了。
你不可能再坚持了!”
“今晚!”我坚持说,“今晚,我们就平均分配剩下的水。
”
20天前,我们的“蒙塔拉”号军舰遭遇特大暴风雨而沉没。
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
除了枪,没有别的办法能阻止巴列特和其他人靠近这壶水。
随着船在平缓的海浪上一起一伏,我的眼皮仿佛有千斤重,睡意正向我迅速靠近。
我的脑袋耷拉了下来。
巴列特站了起来,而我已经无法再举起枪。
我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他会首先抢过水壶,仰头痛饮。
到那时,其他人会尖叫着把他撕碎。
好了,我已经尽了力,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用尽最后的力气迸出一句:“接枪,水手长。
”然后,我一头扑倒在船舱上。
在扑倒之前,我就已经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只手在用力地摇晃我的肩膀。
我努力睁开眼睛,但我的头怎么也抬不起来。
迷糊中,我听见了巴列特沙哑的声音:“三副,张嘴!这是你那份水!”
我挣扎着坐直了身子,然后看着他们。
但是我看不到他们。
坏了!我的眼睛瞎了吗?他们的形体在我眼前十分模糊。
但马上,我意识到我的眼睛没事。
现在已经是晚上,海面一片漆黑,头上的星星在快乐地眨着眼睛。
我已经睡了整整一个白天。
我把头转向巴列特。
此刻,他正跪在我旁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枪对着其他人。
我惊讶地盯着水壶。
他们上午没有喝掉这小半壶水吗?我抬头看着巴列特那张凶狠的脸庞,这张脸除了冷酷,没有任何其他表情。
他一定是猜到了我在想什么。
“你在倒下之前对我说:‘接枪。
水手长。
’”他恼怒地说,“为了这句话,我已经与这些家伙对峙一整天了。
”说完,他晃了晃手上那把手枪。
“你一旦成为这条船的头儿,”他补充道,“身负指挥的职责并为其他人负责的时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与其他人不同了,不是吗?”说完,他拔开了水壶的塞子。
我们漂浮了21个昼夜。
在这一晚,我们终于被路过的货船“格劳顿”号救起。
(有删改)
17. 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18. 请结合文中与“枪”相关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19. 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表达效果?
20. 请结合故事情节,探究小说主旨。
参考答案:
17. ①第一处:茫茫的大海、灼热的太阳,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人物处境的艰难,为夺水之战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第二处:写出了“我”昏睡时间之长,表现了“我“安然醒来后愉悦的心情,暗示了故事圆满的结局。
18. ①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我”一直拿枪守护着水直到用尽最后力气,表现出“我”的责任感、自我牺牲精神; ②奔向救生船时“我“本能地抓起手枪,表现出“我“冷静而富有生存经验;③在力气耗尽的最后一刻。
“我“喊出“接枪,水手长”,表现出“我”对有人担当起自己责任的期待,以及对人性良善的呼唤。
19. ①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情节的紧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便于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光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③可以让读者直接看到巴列特等人的反应,去感受尖锐的矛盾冲突。
20. ①“我”坚持72小时没合眼,直至昏睡也没有喝一口水,表明人在困境中要有自我牺牲精神;②“我“坚持守护水,给一船人最后的生存希望,表明人在困境中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③巴列特接过枪继续守护并留下水给我喝,启示人们要懂得信任;④通过周围人的疯狂和“我"的冷静的对比,表明理智往往能帮助人摆脱困境;⑤“我“与一船人的对峙,表明当人的本性受到强烈的求生欲所左右时,人性的善良显得尤其可贵。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一处画线句子写的是白天大海上的情景,“大西洋”“波浪缓缓地起伏”“阳光”“灼伤人”等词语,表明天气非常炎热,人们处于一个没有淡水的环境之中,处境非常艰难,这就为下文守水和夺水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二处写的是晚上的景象,“快乐”表明人物心情是愉悦的,再结合后文来看,这一处景物描写暗示了故事的圆满结局。
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本题解答时首先要分析出两处画线句子中所写环境的不现特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每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我”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由全文来看,“我”为了保护大家的生
命,用枪来守护最后的水,因为“我”知道只要大家有喝水的期待就能活下去,可见“我”有责任感;为了守护水,“我”宁可几天几夜不睡,表现出自我牺牲精神;“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则表现出“我”的冷静和富有经验;即使在即将倒下去也不忘了把任务传递下去,喊出“接枪,水手长”,表现出对人性善良的呼唤。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手法。
从故事情节展开的角度来看,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直接看到巴列特等人的反应,真切感受到情节的紧张。
从突出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我”的口吻来记叙,便于直抒胸臆,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光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探究,并明确要求是结合情节来探究,解答时就需要先梳理出小的情节脉络,然后再思考相关情节表现出什么样的主题,分条整理就可以了。
如,“我”为了保住大家性命而用枪守水,三天三夜没合眼,由这一情节,可以总结出人在困境中要有担当,有自我牺牲精神;“我”把枪和责任交给了巴列特,巴列特接过枪继续守护并留下水给我喝,表明我对巴列特的信任唤起了他的良知,启示人们要互相信任;“我”与一船人对峙,其他人的疯狂和“我”的冷静形成对比,告诉读者困境中保持冷静的重要性,也告诉读者善良的可贵。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市长爱吃面
吕啸天
南方的冬天,有时也出奇的冷。
市政府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结束时已是正午12时,三位路远赶不回去吃午饭的镇长抖着冻得有些发僵的双脚嚷着要市长李民起请吃狗肉。
李市长爽朗一笑说:“行,就当是吃一顿工作午餐,但不是吃狗肉,去吃面。
”
“吃面?”三位镇长对望了一眼说,“是老字号,很出名的?”
李市长却卖了一个关子说:“新开的,那里的老火汤羊肉面、牛肉面做得很筋道,我吃过两回了,越吃越想吃。
”
市长的司机轻车熟路把几个人送到了城区朝阳街朝阳面馆。
面馆不大,只有五张桌,客人也少,只有三位。
见多识广的镇长心中起疑:这样的面馆肯定是徒有虚名。
面馆的主人叫老朝,是位四十出头的男人,人显得老实本分。
见到李市长带着一批客人前来,老朝有些惊慌,不安地搓着手:“市长,您来了?”
李市长却一笑说:“你不用招呼我,去厨房拿出你的看家本领,这三位镇长嘴刁得很。
”也许是太饿了,也许是不想扫市长的兴,当五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来时,见汤是煮全羊的,浓稠味鲜,几个人吃得直咋舌,说做得不错。
吃完,李市长掏出了40元付面款,老朝推让着不肯收。
李市长说:“不收不行,市长吃东西不付钱那不是等于吃霸王餐?”
隔了两天,市政府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市最大的龙光企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老潘说要请李市一吃顿饭。
李市长爽朗一笑说:“好啊,去吃面。
”
“去吃面?”老潘惊愕地说,“我在这里办公司已有三年了,请李市长吃饭,每请一次被拒绝一次。
这次你好不容易答应了,不到五星级的云海大酒店就不能表达我的诚意,而且云海大酒店也有公司的股份,吃完还要请市长题字呢。
”
“免了,你的心意我领了。
”李市长还是爽朗一笑说,“时下我就爱吃面。
”市长的司机轻车熟路把几个人送到了城区朝阳街朝阳面馆。
三大海碗老汤牛肉面吃完,老潘结账听说只要30元,很不安地说:“这是我用最少的钱请最有来头的人吃的一顿饭。
”
李市长说:“虽说钱不多,我却吃得很饱。
”接下来,凡是有人要请李市长吃饭,他都说去吃面。
有时,没有人请他,他就和司机一起去吃。
李市长的车牌号码尾数是002,有很多人知道。
他的车停在面馆旁边成为面馆一景,也引来很多猜测。
有人说,市长常来朝阳面馆吃面,看来这家面馆做的面条不错,于是,有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渐渐的,知道朝阳面馆的市民越来越多,朝阳面馆的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
有时,李市长来吃面见到面馆坐满了人,他就会心一笑悄悄跟着吃面的人一起排队。
这一天傍晚,车牌号码尾数0.02的车子像往常一样停在面馆门口,不久有三名身穿制服的男人闯了进来。
三人一进来就问:“哪一位是李民起同志?”
“李市长今天没有来!”司机站起来问,“有什么事吗?”
三个男子一脸严肃地说:“我们是省纪委的,最近有群众反映说李民起市长利用职务为开面馆的亲戚做活广告谋私利,经初步证实这两个多月来,李市长的车子停放在面馆门前有30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
司机很着急地说:“误会了!”
李市长来吃面确实是因为老朝开了这家面馆。
老朝原是一家大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改
制,他成了下岗工人。
老朝的妻子在街道做环卫工人,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
用这笔钱养家,家里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和一位常年卧病的母亲,日子过不下去,老朝一家成为扶贫对象。
老朝不愿成为政府的包袱,他利用市里给他的扶贫贷款和借的几千元开了这家面馆。
老朝早年在一家有名的面馆做过学徒,面馆吸引顾客很多时候靠的是老字号老招牌,朝阳面馆既是新开的,地头又偏了一点,开了一个月光顾的人奇少,连店铺租金都没挣到,老朝的心凉透了。
在一个市长接待日,他来找市长,请求帮忙把面馆转让出去,要不再这样下去,最后面馆会亏到一文不利,到那时扶贫贷款他也无法还了。
“放心,没有人去吃,我去吃。
”李市长爽朗一笑说,“我还会带上我的朋友来吃,市长带头吃面,来吃的人自然会多一些,面馆会旺起来的。
”老朝半信半疑走了,他只当市长是在找话安慰他。
没想到,李市长还真记住了这事,一回回来吃面,果真把面馆的生意带旺了。
司机有些难过地说:“李市长是南方人,他是不爱吃面条的,为了老朝叔的面馆他吃了,连日来,李市长忙着筹集扶贫资金的事累病住进了医院,他还记挂着老朝叔的面馆,今晚,他住院后就要我把车开来这里作招牌。
”
“李市长心里有咱!”下岗以来日子过得再难从没掉过眼泪的老朝这一回竟哭了起来,三位省纪委干部闻言也陷入了沉思。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见到李市长带着一批客人前来,老朝有些惊慌,不安地搓着手:“市长,您来了?”。
说明店主和市长是亲属关系,这也说明群众反映说李市长利用职务为开面馆的亲戚做活广告谋私利是事实。
B. 老朝不愿成为政府的包袱,他在市长接待日找市长,是为了尽快偿还扶贫贷款。
C. 文章运用大量语言描写塑造了李市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他勇于打破常规,暗自布局,心系下岗工人,形象丰满。
D. 小说结尾处,下岗以来日子过得再难从没掉过眼泪的老朝这一回竟哭了起来,是因为面馆生意红火、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欣喜落泪。
5. 小说以“市长爱吃面”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李市长,有人认为是老朝。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4. C
5. ①它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③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6. 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李市长。
①李市长这一人物贯穿小说始终,在小说中占了很大篇幅。
②小说对李市长的正面描写特别突出,文章运用大量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李市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展开情节。
③小说重点刻画李市长,心系下岗工人,表现他为民着想,他暗自布局,勇于打破常规。
④小说通过李市长用心良苦,小处见精神,又深化了中心。
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朝。
①老朝是联系小说其他人物的纽带。
②老朝不愿成为政府的包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面貌,富有正面能量。
③情节方面,老朝开面馆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④小说结尾处老朝流泪是小说的亮点。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说明店主和市长是亲属关系”无中生有;B项,“为了尽快偿还扶贫贷款”说法错误,他找市长是为了请求帮忙把面馆转让出去;D项,“是因为面馆生意红火、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欣喜落泪”说法错误,是被李市长感动落泪。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基本能力。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市长爱吃面”是全文的重要线索,推动文章情节的具体发展,“爱吃面”也会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激发读者的强烈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3题。
(共15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登进士第,应举宏辞,受校书郎、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
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
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
蕴骚人之郁悼①,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已没者,仍出私钱以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郁悼(yù yáo):通“郁陶“,忧思郁积。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流辈咸推之推:推举
B.既罹窜逐罹:遭受
C.转尚书礼部员外郎转:调任
D.例移为柳州刺史例:按照旧例
2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